為什麼《祭侄文稿》被視為存世顏書第一?

2025-02-20 15:25:11 字數 3707 閱讀 7709

1樓:史蒂芬斯

主要是因為這本書收藏的特別的好,其次講述的內容也是非常完整的,而且保留了最原始的狀態,所以才會有了這樣的乙個評價。

2樓:白珍全全全

因為《祭侄文稿》是真跡傳世,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所以被後代譽為「存世顏書第一」。

3樓:行樂樂樂行

是因為這本書是顏真卿在比較悲憤的狀態當中寫下來的一本書,而且這本書上面也記載了很多的事情,然後這本書也被珍藏在內府當中很長一段時間。

4樓:結婚發的

因為這本書非常有教育意義,而且裡面的教育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同時也有著非常不錯的歷史文化。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譽為什麼

5樓:大愚若智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之一,亦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

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

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

《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亦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且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故《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

154顏真卿《祭侄文稿》的價值你可知?

6樓:愛創文化

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東京博物館舉辦「 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 」,展出的文物中有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引發兩岸網民的怒火。

怒火一:「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紙卷出爐近1400年後的脆弱性可想而知,可謂「展一次傷一次」,還因為這篇書法所代表的「氣節」,試問這樣去日本展出是否合適?

怒火二:「《蘭亭集序》正本失傳已久現在只有複製品,顏真卿《祭侄文稿》可以說是最珍貴的行書手稿,而且是富有感情的真跡,和他平時的字大不相同,同時具有文物價值、藝術價值、鑑定價值,還有精氣神價值。試問,這樣珍貴的文物可否能出國?

怒火三:「《祭侄文稿》已經不只是一件書法作品了,它不僅記錄了一代宗師的一生,也記錄了盛唐的毀滅。顏家滿門忠烈,被叛軍碎屍萬段,留下這麼個遺蹟。

這種東西是可以借到海外展出做政治獻媚的嗎?」

怒火四:根據中國大陸規定,元代以前的書畫、絲作品都被禁止出國(境)展覽。請問考慮到了大陸人民的感情了沒有?

怒火五:臺北故宮文物不僅是全民的,更是全人類的資產,從臺北到東京,一路鄭重無比地運輸儲存,然而陽光的紫外線會讓紙本頃慶歲泛黃褪色發脆。塵埃蟲卵會讓紙本風化。

水蒸氣更是不能沾。換言之,除非這帖完全擱真空裡,否則是必然會受損的。試問,展出方是否做好了一路保護真跡的措施?

怒火六:東京國立博物館學藝企畫部長富田先生可以說《祭侄文稿》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獨特,並不是因為東博展覽借到了這件作品,而是: 「我們在學習中國文化的歷史中,一直都認為《祭侄文稿》是一件不一樣的作品。

但是,這僅僅是一件不一樣的作品嗎?顏真卿在面對巨大差盯的國難與家變,不捨其侄遇難之後,竟只剩一顆頭顱,無比悲憤和激動下,揮淚振筆疾書,寫下《祭侄文稿》,敘述了一段國仇家恨的歷史,字跡酣暢淋漓、一氣呵成。這是一段歷史啊!

怒火,除了怒火還是怒火!

書法到底有什麼好處?」 啟功說 「印刷雀睜和拍照時失去的東西就是書法最寶貴的部分。」

今天,我們多少人和我一樣只能在印刷體裡面看《祭侄文稿》!站在真跡前,感受 內心的震撼 只能靠別人的描述。

初稿完成於2020年10月20日。

唐家灣金鳳路6號。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亂潦草,卻成為了千古名帖,原因是什麼?

7樓:小龍兒說說事

唐代大書法家張懷瓘在《文字論》中說,「深識書者,唯觀神采,不見字形」。這句話揭示出書法的真正價值。書法的真慶滑巖正價值是神采,而不是字形。

換句話說,真正的書法我們欣賞的是它的神采,而不是字形。書法寫的什麼不重要,關鍵看有沒有神采。有神采的書法作品價值就高。

顏真卿書法風格特點、書法美學,為 "華麗 "風格的代表自古以來,傳統的書法風格,從代表性的風格特點來看,有兩種:"優美 "和 "壯麗"。

乾枯的筆墨,毛拉拉的線條,禿了毛的舊筆,顏真卿如同用鈍刀一樣在紙上刻字。那種感覺讓人感到難受,有一種憤怒的情緒夾雜其中。這正是顏真卿當時寫《祭侄文稿》是的內心世界——侄子顏季明被叛軍殺害,顏真卿只找回他的頭顱,悲憤之際寫下此文。

寫枯了筆,也不停筆,硬生生用筆鋒乾擦線條,這種感覺讓人難受。這就是《祭侄文稿》的神采,你不必看懂顏真卿寫了什麼內容,就能感受到顏真卿當時的內心世界。自然而然這也是為什麼如此潦草的祭侄文稿,依然有如此高的書法價值的原因所在。

<>顏真卿的書法風格,從書法美學上講,是 "瑰麗 "書風的代表。與二王和晉唐的 "美 "字書法風格相比,它是乙個人原創的流派。從書法傳承的角度看,以二王為代表的 "秀美 "書風,在北宋以後基本被顏真卿為代表的 "壯美 "書風所取代。

至於 "祭侄文稿 "的亂象,為什麼能成為永恆的名帖?手稿就是手稿,塗塗改改,屬於正常;王羲之的《蘭亭序》也有一些改動,但都沒有掩譽御蓋其書法風格的本質。

相反,古代許多大書法家抄襲古詩詞,創作自己的作品,但他們為了追求美感而精心書寫,但其藝術水平往往不如 "無工 "的手稿有吸引力。顏真卿是唐代的著名書法家。他先是向褚遂良老師學習書法,後來又在張旭老師手下學習。

由於顏真卿勤奮好學,悟性很高,經過刻苦鑽研,寫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並創造了 "顏體 "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顏真卿書法精湛,善於行、楷。其正書端莊大氣,讓手行書遒勁有力,可與柳公權的書法相媲美,被譽為 "顏筋柳骨"。他的作品之一《祭侄文稿》被譽為世界第二行書,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

顏真卿祭侄文稿作品該如何欣賞

8樓:手機使用者

顏氏行書三稿《祭侄文稿》、《爭座位帖》、《祭伯父文》唯有祭侄文稿為墨跡本,元代張晏雲:「所謂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因為此作為一篇手稿,就是說本能的書寫,受到的客觀因素干擾是最少的,也就是說是自然狀態下完成的。

從書法技法上而言首先顏真卿的行書當屬王羲之行書之外一脈,用篆隸筆法做行書,結構外拓,章法無明顯行列。而此作最能感染人的地方就是整體,無論是筆法、墨法、章法、包括大量的渴筆(即枯筆)的運用,甚至是多處的塗抹,可謂渾然天成。都最確切的表達了作者當時作書的心境。

所以我每讀此帖總是覺得又一次翻開了一千多年前的歷史,在安史之亂中顏魯公失去了兩位至親的人,其兄顏杲卿,其侄顏季明的頭顱是在此事過去一年多之後真卿才得到,也正是這時誕生了這篇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整篇作品裡有愛、有恨、有忠、有義,顏真卿的人格之美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另外,從技法上而言,此作中大量的枯筆可以很清晰的表現作者在幾乎無法控制住情緒的連續書寫中仍能完成筆鋒的轉換,筆筆到位,展現了書家紮實的書寫技法跟藝術造詣。

書法在藝術門類中屬於比較抽象的,比起歌唱等其他藝術門類更難以直接表達作者的情感,而《祭侄文稿》卻做到了,作者無意作書,純以神行,用筆墨語言在紙上留下了生命中的一段記憶。我們能夠透過這件書法作品體會到那失去親人的悲憤欲絕,這就是顏真卿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

大熊貓為什麼被視為國寶,大熊貓為什麼被視為中國的國寶?

大熊貓中國獨有,數量稀少,瀕臨滅絕,非常可愛。大熊貓更是人們常說的活化石,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這對於研究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地球的環境變化有很重要的科學價值。大熊貓中國獨有,數量稀少,瀕臨滅絕,非常可愛。大熊貓更是人們常說的活化石,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這對於研究和保護生...

在古代歐洲,烏鴉為什麼被視為「睿智」的象徵

除了預示死亡,烏鴉作為一種古老的動物,在 聖經 中就有它的存在。在 聖經 列王記上17章4 7中,記載了烏鴉叼餅和肉給先知伊利亞的故事。耶和華的話臨到以利亞,說 你離開這裡往東去,藏在約旦河東邊的基立溪旁。你要喝那溪裡的水,我已吩咐烏鴉在那裡供養你。於是以利亞照著耶和華的話,去住在約旦河東的基立溪旁...

熊貓為什麼是我們的國寶,大熊貓為什麼被視為中國的國寶?

物以稀為貴。不僅由於其數量少,大熊貓是人們常說的活化石,他生活的年代距今500年,這對於研究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地球的環境變化有很重要的科學價值。大熊貓中國獨有,數量稀少,瀕臨滅絕,非常可愛而且,它有一個很強大的功能 消化竹子我們都知道,竹子主要是纖維素,大多數動物是不能消化纖維素的,唯獨大熊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