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類採
東漢人,竹林七賢之一。
2樓:網友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衝。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人。西晉名士、**,惠帝朝司徒,「竹林七賢」之一。
長於清談,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鑑而著稱。最初襲父爵貞陵亭侯,被司馬昭闢為掾屬。歷任吏部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因事被免,又改任豫州刺史、建威將軍。
後參與晉滅吳之戰,吳畝棗國平定後,因功進封安豐縣侯。在荊州拉攏士人,頗有成效。又被徵召為侍中,遷任光祿勳,後拜吏部尚書,因母親去橡缺世離職。
惠帝即位,遷太子太傅,轉中書令,加迅如拆光祿大夫,再遷尚書左僕射,領吏部事務。
元康七年(296年),公升任司徒。王戎認為天下將亂,於是不理世事,以山水遊玩為樂。司馬倫殺張華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
又起用為尚書令,再遷司徒。後張方劫持惠帝入長安,王戎逃奔陝縣,於永興二年(305年)六月初四(7月11日)去世,享年七十二歲,諡元侯。
王戎是什麼朝代的人?
3樓:熱愛三農
王戎是三國至西晉慎喚時期的人。
王戎陸孝正(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衝,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
白沙埠鎮諸葛村)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
之一,魏晉時期玄學家,是竹林七賢裡面唯一的山東人。 典故「卿卿我早悔我」即出於他。
早年經歷
王戎小時候就有獨立的思想和清晰的頭腦,不會盲目追隨其它的小朋友,且膽識過人,兩眼放光。
王戎十五歲時,他的父親王渾有乙個朋友叫阮籍。
二人關係不錯,但二人沒有什麼共同話題。有一次王渾帶著兒子王戎見了這位老朋友,阮籍見了王戎反而一見如故,兩人聊得十分盡興。
阮籍遂略帶感慨地對王渾開玩笑說:「你兒子的思想你可遠遠比不上,和你聊天還不如和你兒子交談有意思。」王戎也正是如此,一來二去與之建立了友情,遂加入竹林七賢之中。
王戎是哪個朝代的人?
4樓:社會暖暖風
王戎是魏晉時期的人
王戎出生於魏晉琅琊王氏,鎮壓鮮卑的幽州刺史王雄就是其祖父,當時被晉文帝。
司馬昭召見王戎為親近的官職,擔任豫州刺史和建威將軍。後來參加了晉國。
滅吳國之戰, 平定吳國之後,因為有功而得到獎賞,封為安豐縣侯。
當時西晉大規模地進行伐吳,當王戎帶領著軍隊來到長江附近,吳國牙門將孟泰為了有誠意投降,就以蘄春、邾悶咐二縣作為投螞雹純降的禮物。王戎派了參軍為前鋒,輔助名將王濬攻擊武昌。
吳國將領楊雍、孫述和吳國的太守劉朗每個人都率領自己的軍隊向王戎投降。
280年,吳國被消滅,王戎因為功勞封作安豐縣侯。王戎橫渡江河去安撫那些吳國的子民,宣揚晉國王室賢明與知人善任。
王戎識鑑過人。
景元四年(263年),鍾會。
鄧艾等率軍伐蜀,鍾會在出師前過肆念往與王戎道別,詢問王戎有什麼滅蜀的計策。王戎說:「道家。
有句話叫『為而不恃』,成功並不難,保持成果就難了。」次年,鍾會叛亂失敗被殺,大家都認為王戎有見識。
王衍曾拒絕品評當時在琅邪作郡吏的孫秀,而王戎卻勸王衍給孫秀好的品級。到司馬倫。
孫秀掌權時,殺戮朝官,王戎、王衍得以倖免。王戎厭惡族弟王敦,經常託病避而不見,後來王敦果然起兵造反。他的有先見之明到了如此境界。
王戎是什麼之一呢?
5樓:驕學相長
王戎是「竹林七賢」之一。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嵇康。
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焦作修武縣,可能為現今雲臺山。
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一直受人們敬重。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衝。琅玡郡臨沂縣。
今山東省臨沂市。
白沙埠鎮諸葛村)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曹魏。
涼州刺史王渾的兒子。
自少神采秀美,長於清談,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鑑而著稱。初襲父爵貞陵亭侯,被大將軍司馬昭闢為掾屬。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將軍,參與晉滅吳之戰。
戰後餘茄以功進封安豐縣侯,故人稱「王安豐」。治理荊州時,他拉攏士人,頗有成效。運毀盯。
後歷任侍中、光祿勳、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左僕射等職。元康七年(296年),公升任司徒,位列三公。王戎認為天下將亂,於是不理世事,以山水遊玩為樂。
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時,王戎被牽連免官。之後被起用為尚書令,再遷旁和司徒。右將軍張方劫持晉惠帝。
入長安後,王戎逃奔陝縣。永興二年(305年),王戎去世,時年七十二,諡號為「元」。
歷史上的王戎是誰?
6樓:社會暖暖風
王戎是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一,曹魏涼州刺史租磨王渾的兒子
王戎自幼「清明曉悟」,據記載,他七歲時與同伴在路邊玩耍,道旁有結滿李子的李樹,其他人爭相去採,只有王戎不動聲色,別人詢問時,他答道:「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最後果然如此。
俗話說三歲看大,終王戎一生,他處理事務時都有著敏銳的眼光,往往料事於先,在政治亂局中才得以禍不及身。
王戎十五歲時,認識了父親的同僚阮籍。
阮籍長他二十四歲,兩人是忘年交。阮籍造訪王渾時,每每會說:「與卿語,不如與阿戎語」,以為王戎的清賞,其父不能比擬,遂超越年齡的差異,將其視為同類。
魏初遷都洛陽時,河內郡山陽縣成為了達官貴人密集修建莊園的地區,王戎之父也在山陽置下園宅,這樣,王家就與在此修建竹林園的嵇康。
成為了長期鄰居。到正始之後,他與嵇康、阮籍、山濤。
劉伶、向秀、阮咸。
諸人,共為「竹林之遊」,史稱他們為「竹林七賢」,而他則是這嫌拍七賢之中最小的一位。
王戎的故事
1、識鑑過人。
景元四年(263年),鍾會。
鄧艾等率軍伐蜀,鍾會在出師前過往與王戎道別,詢問王戎有什麼滅蜀的計策。王戎說:「道家。
有句話叫『為而不恃』,成功並不難,保持成果就難了。」次年,鍾會叛亂失敗被殺,大家都認為王戎有見識。
2、王戎死孝。
王戎在晉代是有名的孝子。武帝時為其母守喪,雖逾越禮制,飲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體虛弱,連起身都要扶柺杖。中書令裴楷前往憑弔其母,說:
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浚衝必不免滅性之譏。」而尚書和嶠在同時遭母喪,雖然芹型羨寢苫食粥,但哀毀不過禮,氣色不衰。劉毅稱之為「和嶠生孝,王戎死孝。」
王戎是個什麼樣的人?
7樓:資源我的啊
王戎是個善於觀察和思考的人。
王戎出身琅琊王氏,神采秀美,長於清談,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鑑而著稱。襲封貞陵亭侯,成為大將軍司馬昭掾,累遷豫州刺史。參與晉滅吳之戰,進封安豐縣侯(人稱「王安豐」)。
治理荊州地區,拉攏士人,頗有成效,歷任侍中、光祿勳、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左僕射等職。元康七年(296年),遷司徒。不理世事,以山水遊玩為樂,坐罪免官,累遷尚書令、司徒公。
大將軍張方劫持晉惠帝入長安後,王戎逃奔陝縣。
8樓:晚風無人可問津
王戎 是魏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衝。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9樓:含蓄過家家
王蒙是個愛觀察思考傳人的孩子可以說成宇宙不同這個字來描述,我們要學會讓孩子懂得詩人一些筆記道理。
10樓:秋風
善於思考、善於觀察、,少走歪路、不盲從的人。
11樓:養飛捷
你是王龍蝦公尺洋芋圓珠,鋼,
12樓:hbvg白羊
骨灰盒急不急可能會好點。
13樓:網友
王中是個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人。
14樓:網友
王蓉是個怎樣的孩子同問+1。
15樓:課文與閱讀
王戎是乙個善於從事物的表面觀察、思考和分析事物的本質的人。
原文: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是什麼之一
王戎是 竹林七賢 之一。王戎 234年 305年7月11日 字濬衝。琅玡臨沂 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 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 王戎,字浚衝,山東省琅琊林淅人。王氏一族在林淅是有名望的大族,從他的親族輩中,便出了王衍 王澄 王導 王敦,等人物,掌握著東西兩晉 的 有 八王 之稱,與同為山西名族的斐氏...
墨戎苗寨的民族信仰是什麼墨戎苗寨有民族信仰嗎?
墨戎苗寨即龍鼻嘴村,全村由13個苗寨組成。墨戎 為苗語,意為 有龍的地方 墨戎苗寨的苗族風情 苗族文化藝術主要有 苗族服飾銀飾 苗族刺繡 苗族建築 苗族趕秋 苗歌 四方鼓 盪鞦韆 舞獅耍龍 上刀梯下火海 巫儺絕技等。湘西苗族延續至今的萬物有靈的宗教信仰形式,直接反映了巫教的宗教內涵。苗族人從大遷徙開...
戎昱的《戲題秋月》全文是什麼,戎昱寫的秋月是 的景色,作者把 和 進行比較,他認為
戲題秋月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近來數夜飛霜重,只畏娑婆樹葉凋。戎昱,744 800 唐代詩人。荊州 今湖北江陵 人,郡望扶風 今屬陝西 少年舉進士落第,遊名都山川,後中進士。寶應元年 762 從滑州 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 苦哉行 大曆二年 767 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衛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