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故事300字
1樓:網友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
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
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2樓:在大金湖彈小步舞曲的劉備
***打丈打贏了,才有了新中國。
歷史人物的小故事,100-300字。
3樓:網友
樓下的別這麼現實哦,知道的儘可能告訴大家,掖著藏著也沒什麼用。
4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是經濟社會,知道嗎?不下點本錢是不行的。明白嗎?
歷史名人故事300字
5樓:來自雪竇山真誠的青花菜
記者王曉晨心神舒暢呢就從南山南陳陳陳勝出呢好想你嗯陳家祠美女陳陳。
6樓:匿名使用者
推敲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下面是他一次作詩的事。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那句詩是:「僧敲月下門」。
他想著第二句中的「僧敲月下門」能不能改成「僧推月下門」。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還是推好。嘴裡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裡。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
我看還是用『敲』好,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乙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
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覆琢磨,反覆斟酌。
魏徵歷史人物傳記讀後感300字
7樓:匿名使用者
今天,我讀了《魏徵勸諫唐太宗》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唐太宗繼位以後,魏徵給他提了很多的意見,他都一一改正了。後來魏徵死了之後,唐太宗很懷念他。
唐太宗有三面鏡子,他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端正衣冠;把歷史當作鏡子,可以看出朝代興亡的道理;把別人當作鏡子,可以看出自己做事的對錯得失。」
魏徵給唐太宗提意見的時候,唐太宗總是能夠虛心的接受。我覺得如果別人告訴你你有什麼錯誤,你改正了,這就是知錯就改;如果要是別人勸告你你不聽,覺得自己做得很好,這樣你就永遠不能改正錯誤,不能進步。
我覺得唐太宗的三面鏡子都非常好。普通的鏡子,能照出你容貌上有什麼毛病;歷史這面鏡子,能讓你瞭解歷史,知道人類、祖先是怎麼生存下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可以學習和吸取;別人這面鏡子能給你指出缺點,你以後就會改正,不那麼驕傲,就會取得進步。
三面鏡子——魏徵勸諫唐太宗讀後感 尹杭 300字-400字。
水滸傳人物簡介在300字左右
8樓:網友
水滸傳》簡介。
水滸傳》寫的是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1前後)宋江等聚眾起義的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筆記裡有多種記載,雖不一致,但都說到力量強大,威脅朝廷,在民間影響深廣。南宋人龔聖與說:
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說書中也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到宋,元年間,話本,雜劇廣泛演說,有些存留到現在,如話本《大宋宣和遺事》和元人雜劇。
施耐庵把宋元以來史書,傳說,話本和雜劇等"水滸"故事加以彙集,選擇,加工,創作而寫成《水滸傳》.它以梁泊起義敘寫了農民反封建鬥爭發生,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以深刻的思想,廣泛的內容,傑出的藝術譜出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英雄史詩,革命悲劇,反映出沒落衰敗的封建社會深重的剝削和殘酷的壓迫激化著階級矛盾,反動統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廣大人民的反抗鬥爭。
介紹幾個希臘時代歷史人物希臘時代歷史人物有哪些?
1 伯里克利 英文 pericles,約公元前495 公元前429 古希臘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傑出的代表者,古代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人物生平伯里克利出身雅典名門,父克山提波斯是公元前479年米卡列海戰雅典艦隊的司令官,母阿加里斯特為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人克利斯提尼的侄女。2 索福克勒斯 約前496 前...
歷史人物的作文,古代歷史人物600字作文
我喜愛的歷史人物很多,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大義凌然的岳飛 但最喜歡的還是東漢末醫學家華佗。我喜歡華佗是因為他是個不求名利,不慕富貴,品德高尚的人。他性情爽朗剛強,淡於功名利祿,曾先後拒絕太尉黃琬徵召他出任做官和謝絕沛相陳珪舉他當孝廉的請求,只願作一個平凡的民間醫生,以自己的醫術來解除病人的痛苦。我...
求歷史人物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結束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蟠龍鐵棒,平定山河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杯酒釋權,兒女情長 燭影斧聲,湮滅英魂。感情生活豐富,有名的趙匡胤千里送京娘 霍去病探親的故事 要要霍去病出生於長安的平陽府,父親名叫霍仲孺,是山西平陽郡的一名小吏。可是由於各種緣故,年近弱冠的霍去病未曾見過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