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經濟政策發生什麼改變

2025-03-10 18:45:14 字數 1293 閱讀 9813

1樓:網友

沒落是應該的,體制問題、

蘇聯在20世紀20年代實行了哪三大經濟政策?

2樓:虎踞江南

分別是: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和社會主義工業化

戰時共產主義,亦稱「軍事共產主義」,是蘇聯在1918—1921年實行的經濟政策。主要內容為:進一步剝奪資產階級,對小企業普遍實行國有化;實行餘糧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實行產品實物**及主要消費品配給制;取消貨幣和核算制,實行總管理局制,國家直接給每個企業制定產、供、銷計劃;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

新經濟政策是蘇聯在1921年3月開始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以徵收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農民按國家規定交納一定的糧食稅,超過稅額的餘糧完全歸個人所有,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並且,允許外資企業管理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係,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這使得小農經濟佔優勢的蘇俄找到了向社會主義經濟階段過渡的道路。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是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過程。從1926年開始,到30年代末基本完成。1926年,蘇聯的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到或接近於戰前最高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

但蘇聯還是乙個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國家,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很不發達,在技術方面大大落後於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鞏固國防和維護國家的獨立,為了以新的技術改造(包括農業在內)的整個國民經濟,要求在短時期內實現工業化,使蘇聯變成乙個強大工業國。

史達林時期蘇聯的經濟政策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3樓:網友

側重重工業而輕輕工業,工業生產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國民生活方面沒有改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蘇聯解體的冷戰時期什麼主義成為區域性戰爭的根

4樓:聽禪學長

您想問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蘇聯解體的冷戰時期什麼主義成為區域性戰爭的根嗎?霸權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1991年蘇聯解體的冷戰時期,霸權主義成為區域性戰爭的根源,高技術逐步運用於作戰中,世界處在核陰影之中。

霸權主義。此時軍事思想的最大特徵是象徵著軍事航天技術。導致霸權主義成為區域性戰爭的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也稱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由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大日本帝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僕從國、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發動的第二次世界範圍的戰爭。

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格局和關係的影響

根本原因相同 都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的結果 二次世界大戰造就了的現在的霸權國家美國,2次大戰都沒打到他的本土。二次大戰 徹底把英國和法國給打趴下了。兩次世界大戰對全球的影響是什麼?世界現代史上,國際關係格局不斷變化 調整,影響著世界局勢的發展 變化。請回答 1 兩次世界大戰後 1 第...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有德國的份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動的

隨著1870年的輝煌勝利,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國就要被扶上戰馬,開始策馬狂奔了!當時的軍校中,鼓吹戰爭是最令人振奮的話題。用路德維希的話說 從1870年到1917年幾乎有半個世紀之久,德國的中小學校和大學一直在慶祝紀念色當的勝利,用以培育青年人獲取新的勝利所需要的傲慢情緒。這一切使強大的德意志帝國具有一...

請教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發動的?難道素來以嚴謹負責著稱的德意志民族真的都這麼野心勃勃嗎

首先是一戰背景 德國完成統一,工業實力已經超越了,英法。當時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高峰時期,要想發展,最需要兩樣東西 市場,原材料,這兩樣主要 就是殖民地。而德國屬於後起之秀,全球都被分沒了,實在沒地盤了。於是德國公開宣稱 法國人擁有陸地,英國人擁有海洋,而德國人只在夢裡擁有藍天的時代將一去不返,我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