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以止中的止什麼意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麼意思?

2025-03-19 14:40:08 字數 5690 閱讀 1305

1樓:樓廣鐵初蝶

止的釋義是:

1.停止:止步。止境。不止。

2.攔阻;使停止:禁止。制止。攜棚止血。止痛。攜滑止得住。止辯隱臘不住。

3.(到、至…)截止:展覽從10月1日起至10月14日止。

4.僅;只:這話你說過不止一次了。

5.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麼意思?

2樓:布樂正

意思:看到高山就停下來仰望,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模仿他,雖然不能達到他們的高度,但心裡還是努力那麼去做。

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詩在《小雅》裡,「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讀háng。「行止」的「行」就讀xíng。

但後來將《小雅》中這個句子獨立出來說「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會誤讀為xíng。

止」通「之」。

景行(háng 道路)行(xíng 跟隨)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發音】 gāo shān yǎng zhǐ,jǐng háng xíng zhǐ 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

原詩《詩經·小雅· 車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5)。

四牡鯡鯡(16),六轡如琴(17)。

覯爾新婚,以慰我心。

譯文德如高山人景仰,德如大道人遵循。

四匹公馬並排走,六根韁繩如琴絃。

如今新婚遇見你,我心從此得安慰。

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舊讀háng。

景行( 道路)行( 行走)止。

3樓:金桃排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於《詩經·小雅· 車舝》篇中。從詩篇內容看來,應是男子告訴女子:(家快到了),就在高山那邊,抬頭便可望到了,這條大道走過去就到了。

止,至也。這個句子顯示出急切與愉快的意味。

4樓:匿名使用者

品德像大山一樣崇高的人,就會有人敬仰他,行為光明正大的人就會有人效法他。

5樓:情感障礙瘋子燕

單獨就是對於「止」說一下自己的見解。「止」為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學習一下,然後再走,就是以前說的「見賢思齊」,然後就可以自己變成「高山」與「景行」,大家一起做朋友嘛,哈哈哈哈哈哈哈。

6樓:匿名使用者

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詩在《小雅》裡,「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讀háng。「行止」的「行」就讀xíng。

但後來將《小雅》中這個句子獨立出來說「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會誤讀為xíng。

止」通「之」。

景行(háng 道路)行(xíng 跟隨)之。

7樓:塞萬提柯德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仰:仰慕。景行:大路;行止:行走出處:《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gāo shān yǎng zhǐ,jǐng háng xíng zhǐ

簡而言之就是「高大上」。

原文是作者迎娶新娘途中仰望高山,大路暢行的愉悅,後多用作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8樓:網友

這句話的意思是讚頌品行才學像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想按他的舉止作為行為準則來為人處事。

原出於《詩經·小雅·車轄》。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使得本來的意思發生了變化。

9樓:網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兩句中的「止」字,都是語助詞,後代引用有改用「之」字的。所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是「高山可供人們仰望,大道可供人們行走」。個人拙見,敬請批評。

10樓:

這裡面最關鍵的字是——止,止是腳底,足是從膝蓋到腳底。高山仰止,就是遇見高山肯定要抬腳蹬;景行行止,就是遇見好走的路,那就邊走邊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麼意思?

11樓:網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義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

出自:《 詩經· 小雅· 車轄 》

原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釋義:人們行動的準則。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讓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雖然不能達到(上面)這樣的境界,但心裡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高山」既喻高尚的德行。

仰」是慕仰;

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

12樓:雪彩榮潘嫣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話常見常用,可要解釋清楚,還真得費點筆墨。

這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朱熹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

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乙個是漢儒,乙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於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後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並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一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後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裡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話是用來讚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於世,並非鄭玄所首倡也。

13樓:登長征郎璧

我用自己淺薄的想法來回答。高山仰止意思是:山太高了讓人感覺雄偉,讓人停下腳步驚歎;景行行止意思是:景色太迷人,讓路上的人忍不住駐足觀賞。

14樓:煙瀅逮冰香

大致意思是讚頌品行才學象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他的舉止作為行為準則。

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15樓:張應志

這句話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提及。看到高山就要仰頭,看到寬廣的大路就要走。

意為:孔子德行是世人的楷模!初中課文中有《**市長》中有請一位化學家,他的名字就是:

齊仰之(止)。

16樓:匿名使用者

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詩在《小雅》裡,「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讀hang2。「行止」的「行」就讀xing2。

但後來將《小雅》中這個句子獨立出來說「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會誤讀為xing2。

景行(hang2 道路)行(xing2 跟隨)之。

17樓:達長青空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話是用來讚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止:語助詞。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18樓:一般兔子

呵呵,我以前也有想過這個問題。

總的來說是說這個人德行很好。

止是語氣詞,我的理解是通"之"(但未考證),高山"和"景行"都是名詞作狀詞,[像仰望高山一樣地崇敬他,像走大路一樣地做事(?不確)],其中"景行"是大路的意思,就是說他做事光明正大。也可認為其中有兩個比喻。

這個句子結構在現在看來十分混亂,所以難以清楚地解析,不過大概也就是這樣的意思了。

這兩個詞可以合起來,就是"高山景行"(語本《詩·小雅·車轄》),指崇高的德行。

附:高山景行,私所慕仰。――魏文帝《與鍾繇書》

傳》:「景,大也。」《箋》:「景,明也。……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麼意思?

19樓:城市秋天

翻譯:仰頭望著這高山,沿著寬闊大路走。

一、原文。間關車之轄兮,思孌季女逝兮。匪飢匪渴,德音來括。雖無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維鷮。辰彼碩女,令德來教。式燕且譽,好爾無射。

雖無旨酒,式飲庶幾;雖無嘉餚,式食庶幾;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岡,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葉湑兮。鮮我覯爾,我心寫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轡如琴。覯爾新婚,以慰我心。

二、譯文。車轄轉動間關響,少女出嫁做新娘。不是飢來不是渴,盼和美人結鴛鴦。

雖然好友不太多,一起宴飲喜洋洋。平地樹林多茂密,長尾野雞樹上棲。

漂亮姑娘及時嫁,帶來美德好教益。一起宴飲多快樂,永遠愛你不厭棄。

雖然酒味不太好,希望喝得別太少。雖然桌上沒佳餚,希望大家都吃飽。

雖無美德來配你,請來唱歌把舞跳。登上那座高山腰。砍下柞樹當柴燒。

砍下柞樹當柴燒,樹上枝繁葉又茂。今天相遇多美好,了卻相思樂陶陶。

仰頭望著這高山,沿著寬闊大路走。四匹馬兒跑不停,六條韁繩諧如琴。

見你車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三、出處。詩經·小雅·甫田之什·車轄》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話出自那是什麼意思

20樓:天頂星

這句話出自《易經》,也是這本書裡難得幾句能讓人看懂的話……= =

翻成現代漢語是:「觀察天道執行規律,以認知時節的變化。注重人事倫理道德,用教化推廣於天下」。

易經》的確很玄妙,我這裡很多地方用了意譯,不過總體來說,還是儘可能表達出了原文的意思。

妻止之曰中的止什麼意思?

21樓:海印放光

制止、阻止。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譯文——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兒子邊跟著她邊哭,他的母親(曾子的妻子)說:「你回去,等我回家後為你殺一頭豬。」妻子到集市後回來了,曾子就要抓住一頭豬把它殺了,妻子制止他說:

剛才只不過是與小孩子鬧著玩兒罷了。」曾子說:「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鬧著玩兒的。

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學習的,並聽從父母的教誨。如今你欺騙他,是教他學會欺騙。母親欺騙兒子,做兒子的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該用的辦法。

於是就殺了豬把它煮了。

大家都是如何看待感情中的及時止損的

遇上不對的愛情,自然是要及時止損的,難道明知道是坑然後還要往坑裡跳嗎,在我看來,如果愛情中遇到了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讓自己受傷,那麼我就會及時的打住,雖然有些過於理性,但是怎麼說呢,愛情如果過於盲目,最後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傷害。比如我有一個同學,當然也是我朋友,她跟男友大學相識,男朋友是一個很上進的男...

《大學》中的知止而後定是什麼意思

知止而後定 是不正確的,應該是 知止而後有定 知止而後有定 的意思是 知道要達到 至善 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白話譯文 大學 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德行,...

這兩句古文的出處?意思,止在古文中除了 到 的意思還有什麼意思 要例句和出處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出 周易 坤 積德行善之家,恩澤及於子孫。資富能訓惟以永年,出 尚書 畢命 資財富足而能接受教訓,可以長久。此聯不知何人所制,清代流傳頗廣。鎮海桕墅方氏族譜說,嘗誦先正格言,見有集句十六字,深意攸存 先正,指前賢。沒說是誰。網上查得,福建上杭存耕堂有此聯,為清代書法家 廣東狀元宋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