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晰。 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 有姐字惠芳,眉目粲如畫。 弛鶩翔園林,賀簡果下皆生摘。 貪華風雨中孫拍塵,倏忽數百適。 心為則禪茶劇,吹噓對鼎。
《詠史》左思賞析
2樓:匿名使用者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①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②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③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借舊業,七葉珥漢貂。④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⑤【註釋】
離離:下垂貌。苗:初生的草木。 ②蔭:遮蓋著。以上四句以山上的小苗比無才而有權勢的人,以澗底的高松比有才而屈於下位的人。 ③胄:後裔。
世胄」,世家子弟。下僚:小官。
金張:「金」指金日磾家,自漢武帝時起,至漢平帝時止,金家七代為內侍。「張」指張湯家,七代為內侍、中常侍者凡十餘人。
舊業:先人的遺業。七葉:
七世。珥漢貂:冠旁插貂鼠尾為飾。
漢代凡侍中、常侍等官都戴貂(侍中插左,常侍插右)。這兩句是說金氏、張氏憑藉祖先的世業七代做漢朝的貴官。 ⑤馮公:
指馮唐,漢文帝時人,曾對文帝指出當時法律嚴苛,不能用將等弊。老年仍居郎官小職。偉:
奇異。不見招:言不被進用。
品評】這是《詠史八首》中的第二首。詩中抨擊了門閥制度對人材的壓制,傾訴了貧寒之士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憤懣。
詩歌圍繞著「地勢」懸殊這一主題,採用對比的手法來揭露門閥制度的不合理。詩歌的一開頭,即展示了一幅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蒼松以百尺之材,處於「澗底」;而徑寸小苗。
卻高踞于山上,蔭影還要檔住「澗底松」。詩人以這個反常的白然現象作比興,將人世間「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這一畸形的現象非常鮮明地突出出來。一邊是處於澗底的蒼松,一邊是踞于山上的寸苗;一邊是「躡高位」的世胄,一邊是「沉下僚」的英俊;一邊是顯赫一時的金、張舊家,一邊是年老官卑的馮唐——這一組組鮮明的對比,無可辯駁地證明著門閥制度的荒悖。
因此,詩人痛切地感到:人的命運並不取決於他的才華,而是由他所處的「地勢」高下來決定。
全詩激盪著一股鬱勃不平之氣。 尤其是結尾:「馮公豈不偉?
白首不見招!」採用反問句式,顯得沉痛有力。左思所創造的「澗底松」這一藝術形象,扣動了後世不少文人的心絃,他們曾反覆運用它來抒寫懷才不迫的鬱憤。
西晉文學家左思真的是個女兒奴嗎?
3樓:古洛d小希
都說「女兒是爸爸的前世情人」,這話一點也不假。西晉文學家左思有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可他對女兒的寵愛比對兒子的要多得多,堪稱「前世情人」的最佳典範。在那個尤其流行「重男輕女」思想的年代,左思可謂是好爸爸中的一股清流,身為女兒奴的他,對女兒們好得簡直沒話說。
左思的兩個女兒從小就有福相,乙個喜歡化妝、打扮自己,乙個比較文靜一點,喜歡在古琴面前跳舞,這兩個女兒從小就是家裡的開心果,鬱結在心裡的所有事只要被她們的笑**,瞬間就會化為烏有。每次女兒打扮自己的時候,左思就會憐愛地在旁邊看著她,這種景象經常會引起兩個兒子的不滿,他們是被放養慣了,生活上也比較糙一點,本著「對女兒就是要寵」的思想,左思經常帶著兩個女兒去玩,把兩個兒子放在家裡。
左思對女兒的寵愛還體現在一首詩上。《嬌女詩》是左思的作品中唯一一首描寫自己女兒的詩,全篇都在誇獎自己的女兒,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身為父親的無比驕傲自得之情。同樣都是自己的孩子,他卻只為女兒作詩,所有的作品中通篇沒有提過一句兒子,可見他對女兒的寵愛程度非常之深切。
他之所以這樣做,並不是貫徹著「重女輕男」的思想,在他看來,男子從小就要學會頂天立地,好男兒征戰四方,過多的兒女情長會成為他們成功路上的絆腳石,不利於他們真正的成長。女兒就不一樣了,生活對她們沒有過多的要求,對她們來說,安安穩穩地過完自己的一生就是萬幸。在教育孩子這一方面,左思可謂是用心良苦。
五言詩為什麼能取代四言詩
4樓:友人之翼
四言詩是古代產生最早的一種詩體。《詩經》中的《國風》、《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詩為基本體裁。在先秦兩漢的其他典籍裡,如《史記》所載《麥秀歌》,《左傳》所載《宋城子謳》、《子產誦》等,也都是以四言體為主。
可見,在西周到春秋時期,無論是社會上層還是下層,是娛樂場合還是祭祀場合,最流行的詩體是四言詩。
春秋時期以後,四言詩逐漸衰落,但仍有不少詩人寫作四言詩。如三國時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晉的陸機、陸雲,東晉的陶淵明等。同時,也出現過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人們至今吟誦不絕。
五言詩起源很早,《詩經》裡就有一些五言詩句。但它的正式興起,還是在漢代。漢初的《戚夫人歌》後四句是五言,西漢中後期的樂府民歌,如《漢書·五行志》所載的童謠「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
桂樹華不實,黃雀巢其顛。昔為人所羨,今為人所憐」,也是一篇完整的五言作品。相對於四言詩,五言詩雖然只是增加了乙個字,但它增加的是整整乙個節奏,因此,句中的容量就大不少,表現功能也強得多,並且給詩句的變化提供了更多餘地。
在東漢,無論民間歌謠還是文人創作,都有了長足發展。《飲馬長城窟行》、《上山採蘼蕪》、《十五從軍徵》等樂府民歌,都是一些令人注目的作品。班固則是最早從事五言詩寫作的文人,他的《詠史》,五言十六句,顯示了文人學習民間新詩體之初的現象。
後來,又有張衡《同聲歌》、秦嘉《贈婦詩》、酈炎《見志詩》等產生。到漢末,隨著「古詩十九首」的出現,五言詩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從建安時期開始,五言詩壓倒了四言詩,進入了它的全盛時期。
5樓:網友
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文化也取得了大發展,社會生活開始多樣化。五言詩比四言詩更能表達文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自身的想法。
6樓:百善孝為先
我想是因為五言詩比四言詩的表達能力更強,完畢。
左思(振衣千仞崗,沃足萬里流)此句出於何詩?全文是什麼?謝謝
7樓:貢浪
詠史(其五)
左思 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
列宅紫宮裡,飛宇若雲浮。
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
自非攀龍客,何為歘來遊?
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
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賞析】不做攀龍客,如何上高樓?雖然「胸次高曠」,卻鬱郁失意於仕途。洗去塵穢,追循許由,歸隱於林泉,此心不知可否?
魏晉南北朝五言詩的發展過程
8樓:網友
南北朝時期,許多文人專力於文學創作,而主要運用的文學樣式是詩歌和駢文。南朝詩歌在謝靈運手上山水詩大放光芒,其後謝眺的山水詩寫得清新圓熟,世稱「大小謝」。詩人鮑照出身寒微,則擅長用七言古詩體來抒發憤世嫉俗的情懷,他隔句押韻的七言歌行為七言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詩賦集南北文學之大成,將南方精美圓熟的藝術技巧和北方剛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為唐代詩風的先聲。
這一時期駢文統治著整個文壇,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蕪城賦》、庾信《哀江南賦》是非常優秀的作品。總的來說,南朝作家們對形式聲律的追求,為唐代文學、尤其是唐代近體詩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準備。
9樓:冰雪
太多了,建議你看這麼一本書,上面會有詳細的說明。袁行霈 莫礪鋒《中國文學史》(2) 高等教育出版社。
描寫太陽的五言詩,描寫春天的五言詩30首
1 日光斜照集靈臺,紅樹花迎曉露開。2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3 柘袍臨池侍三千,紅妝照日光流淵。4 重岡北面起,竟日陽光留。5 竹裡繰絲挑網車,青蟬獨噪日光斜。6 日日春光鬥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7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8 嘆息西窗過隙駒,微陽初至日光舒。9 為憂鵩鳥至,只恐日光斜。...
關於愛國的五言詩,關於愛國的五言古詩
1 春望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翻譯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 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到了現在,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 愁緒...
關於秋天的詩,關於秋天的五言詩
空山新雨後,copy天氣晚來秋。出自唐代王維的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譯文新雨過後山谷裡空曠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明月映照著幽靜的松林間,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蓮葉輕搖是上游蕩下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