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zz聊科技
以閱眾甫出自老子《道德經》
第二十一章。「閱」是**,甫與父通,引伸為始。意為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
一、原文。孔德。
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二、釋義。大德的形態,是由道所決定的。「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
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闇昧啊,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最真實的,這精質是可以信驗的。
從當今上溯到古代指念,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除,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麼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是從「道」認識的。
2樓:網友
出自【老子第二十一章】「眾甫」(帛書為「眾父」)自今及李如悶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自今及古:從現在上溯到古公亶父的時候,乃至更加遙遠的武丁和盤庚之時。
其名不去:名,指「道理」這個名;其名不去,這個「道理」就一直沒有變更過。
以閱橡念眾甫:閱,看的意思;甫,原意為「古代加在男子名字下的美稱」,這裡老子借用為「對以往按『道理』辦事的比較好的統治者」的讚譽哪彎之情感。以閱眾甫,根據上面的道理,我們就能夠看清楚以往好的國家「統治者」他們的所作所為。
出土的漢帛書甲、乙本的「以閱眾甫」是「以順眾父」,下面的「眾甫」也為「眾父」。帛書是對的:「眾父」顯然是有作為的前輩,順則從也,是按照有作為的前輩去辦事,這本來就是老子寫此書的目的。)
閱甫是什麼意思
3樓:粽書令
「閱甫」這個詞,應該典出自《老子·道德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閱」是**。「甫」是起始。這個混成一物的無名之樸,從古至今不變不易,以至於到無限的將來,仍不會離去。正因為大道能永恆不變,長久存在。所以,能盡閱大千宇內無限事物的起始。
閱甫,即盡閱萬物起始之意。
4樓:網友
應該是「剛開始看」 或者「剛開始閱讀」的意思,這裡的「甫」應該是「開始」的意思。
用在人的名字裡面的話,是一種常用來給人起字時的用法,表示對古代男子的美稱。
5樓:匿名使用者
吳信中(生卒年不詳),字閱甫,江蘇省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仁宗嘉慶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狀元。
閱歷萬物什麼意思,求助求助求助求助。簡短說
6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大道了,可以稱謂的名稱就不是恆久不變的名稱了)。雖然古今有所不同,隨時間轉移而風俗隨有所變換,然而萬事萬物的根由是恆常不變的,這就是所謂的「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從古到今,它的名稱就沒有消失)。天如果不憑依它,萬物就不能得以產生;治理國家如果不依靠它,事功就不能得以成就。所以,古今是相通的,終始是相同的;執守古始就可以統御今有,證實今有就可以知道古始了;這就是所謂的「常」!
所謂的道是沒有明亮與黑暗、溫暖與清涼的象狀,所以說「知常曰明」(知道了事物的恆常不變的本真狀態)。萬物得以生成,事功得以完成,沒有不依靠它的,所以說「以閱眾甫」(用無名無形的道來閱歷萬物的初始)。
7樓:想看這些年內
看清世界百態!無論人心還是事物。
8樓:外太空上的狂歡
看過和讀過很多東西嗎?
請問什麼是「含道映物」?如何理解並加以運用?
9樓:畫卷花
含道映物」之「道」與意象重構二者之間,可以說本是源於不同的文化淵源,為何要將二者來聯誼呢?吳冠中先生的《劉國松畫集》序》,《誰家粉本》第125頁[p52]「東家重意境、格調、脫俗……西家強調塑造、構成、斑斕、瘋狂……是由於我先就受了中國的薰陶呢,還是19世紀後的西方繪畫也受了東方的影響,我偏愛西方近代繪畫,並於此愈來愈體會到東西方藝術本質的一致性。李可染先生說過乙個比方:
學藝像爬山,有人東邊爬,有人西邊爬,開始相距很遠,彼此不相見,但到了山頂,總要碰面的。這個比方特別適合東西方繪畫的比較和分析。」這一語錄,終歸一點,最後的碰面,就是繪畫的歸宿。
無論東方西方,都是創作出乙個具有重構價值的作為審美物件的客體,以達「暢神」。 暢神是宗炳山水畫的最高追求。他認為「萬趣」與神志融合之後,才會物我一體,使自己精神舒暢,並顯現出「道」來。
即達到繪畫美學的最高境界。
審美活動裡生存的「道」
魏晉玄學和道教思想,對於六朝山水繪畫美學的建構實有深刻的意義,在這裡我們先來了解審美創作活動裡的「道」的生存。
一、美學體系裡對於「道」的解說與剖析。「含道映物」把老子的「道」引入到審美領域, 「含道」是要求藝術創作從「道」的高度來表現事物。首先通常的解釋認為,「含道映物」是說在反映自然的時候,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並且完整的主觀境界。
不管是對自己的主觀境界的要求何如,但是都有一點,那就是「道」的境界。 「含道暎物」中的道,在審美活動中,是起著非常重要的因素的。關於道,是源於中國傳統文化。
更是老莊美學理論體系的精華之一。魏晉玄學崇高虛空,清靜,自然而無聲,也有道的影子。關於道,「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
以此。」這是道是萬物之始,也是認識之源。要想把握「道」,以「道」入畫,入美,得認識「道」。
「唯道是從」是什麼意思?
10樓:磨憐煙聊熠
「唯道是從」是什麼意思。
通達於一切事物和現象中的德,它的內容和表現就是完全遵從道的法則。
老子思想是什麼?
11樓:閎雁鮮俊雅
思想體系。
哲學思想。老子試圖建立乙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老子授經圖卷(區域性)
方法(德)**於事物的規律(道)。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從「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見於下文老子故事孔子問禮第4段)可見:
老子畫像。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於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誤解了此處自然的意思。
應當注意到:
事實上,人活著猶如宇宙之存在,沒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選擇某個(些)目標成為唯一的選擇。
老子是站在道這個無窮高的位置來看問題。
因此,老子只說了「方法」,但沒有指出「目的」。
這給我們乙個啟示:人何必為刻意達到目的而痛苦不堪。無為,逍遙亦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
關於老子的宇宙觀,根據之前的道,「無」與「有」(萬物存在即是「有」)會相互轉化。因此老子認為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走向虛無。比如:
人的生與死(可參見下文老子故事聖人辭世「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
思想淵源。老子既是周的史官,因此《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此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至於班固的諸子均出於王官說,又當別論。金德建《老聃學說出於史官考》認為:「老聃學說的來歷,大約是因為做周史的緣故」。
他列舉了《左傳》、《國語》、《論語》、《大戴禮記》等書中史官屬於格言形式的話,並將16條有關材料與《老子》相對照。比如「《左傳》成公二年:『仲尼聞之曰:
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左傳》這些話,顯然是《老子》的『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語意所本。」從這些材料的對比中,說明《老子》的語句,是「史官們向來儲存的知識」。可見,《老子》與史官的知識有其思想上的淵源。
到底什麼是道?
12樓:天上人間夢裡
道的概念是由《道德經》提出的,而《道德經》第一句就說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如果簡單地回答你的問題,其實在《道德經》裡有很多對於「道」的描述,注意,只是描述,不是定義。因為「道」作為《道德經》裡第一基本的概念,是不能由其他概念來定義的,反過來,只能用它來定義別的詞彙。
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道」可以類似於自然規律,但要注意,在《道德經》裡,「道」並不等同於自然規律,「道」似乎還要高於自然規律。
呵呵,希望上面的描述能幫助你。
13樓:網友
老子在道德經中將道闡發為萬事萬物運動發展。
的總規律,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人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老子宇宙觀的核心,「道法自然」是老子宇宙觀的基礎。
老子有時指「道」是物質實體,有時指「道」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老子「道」的物質屬性及執行法則都屬於自然的範疇,故老子哲學體系「道」的本性是自然。
14樓:夕峰客
看完《道德經》才知道。
以兩句話說不清。
道經中處處講道,看完後就知道了。
道是既縹緲又具體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道是宇宙的本原。
15樓:網友
老子《道德經》五千言整篇說,就是道和道的體現和要求。用現代語言表述,道,實際上就是創生宇宙的本源,和支配宇宙萬事萬物執行的規律和法則。
老子《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為天地母」。
老子《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天地人三才的效法物件和遵循的法則。
而對於慧根和悟性先天不足的下士而言,因為他不理解道的重要和珍貴,反而是「下士聞道,大笑之」,極盡嘲笑和諷刺之能事。這也說明,道也不是誰都能得的,正如老子所說:「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具有穩定性和永恆性。「天不變,道亦不變」。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之於宇宙,猶如靈魂之於生命。
16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孔子《論語》: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
孟子《孟子》:盜亦有道。
三者,基本上道出了道的三種涵義。其他樓上的樓上已經說的很詳細了,雖然有些東西不能全信,有待商榷,一家之言嘛。
閱檔是什麼意思,高考錄取閱檔什麼意思
而部分省考試院披露,電子檔案包括了以下資訊 1 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2 體檢資訊。3 高考成績資訊。4 志願資訊。5 誠信記錄。也就是說,院校在閱檔時將會審閱以上的內容,並根據報考專業核對考生條件和成績,最終決定錄取的結果。院校閱的時間 一般需要三四天,看學校檢視的速度。有的很快,有的很慢。我報學...
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是什麼意思
天啟壬戌年,就是一六二二年。天啟,明熹宗年號。秋日就是秋季。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的。虞山,現在江蘇省常熟縣西北,這裡用來代替常熟。過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鄉的名勝代替自己的籍貫。叔遠甫就是 字叔遠 的意思。甫,古代加在男子名字後面的美稱。天啟壬戌 不會具體解釋,應該是年代名。天啟 應該是...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的調是什麼意思
在 陋室銘 中,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的 調 意思是 調 tiao 節音高或使之入調 diao 然後彈奏。古人愛好以樂名志,喜歡操琴,但因為不同的樂曲調子高低不同,所以每次必須先調節好琴絃的鬆緊,定好調子,然後才能彈奏 否則不是跑調,就是容易損壞琴絃 這就是所謂的 調琴 這點樂理,樓主只要明白就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