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諾門罕戰役中,風頭正勁的日本為什麼沒有打贏蘇聯?

2025-04-13 21:50:19 字數 6226 閱讀 4573

1樓:哇塞塞影視剪輯

因為當時日本把大量的軍事力量已經投入到中國了,所以自然而然就沒有了精銳的部隊,所以會失敗於蘇聯。

2樓:啦啦隊地方

因為在當時蘇聯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大的,並且蘇聯擁有著很多軍隊。所以說日本沒有打贏。

3樓:小自信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人對蘇聯的地滑宴形不是非常的瞭解,還有就是蘇聯的天氣信槐銀非常的寒冷,是日本軍人不能夠接明雹受的所導致的結果。

諾門罕戰役蘇聯和日本雙方**介紹

4樓:歷史小管家

<>《諾門罕戰役蘇聯和日本雙方**介紹。

諾門罕戰役是日本和偽滿軍隊向蒙古邊防軍發動進攻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是乙個理由而引起的領土糾紛,完全是故意挑起的。

戰爭中雙方都有**,但具體數字不詳。衫世則這場戰爭雖然表面上是領土之爭,但實際上卻是政治鬥爭的一部分。那麼最後的結果誰贏了或棚呢?雙方之間的**有多大呢?

日本是想通過這場戰爭來擴大其侵華戰爭的策略。蘇聯不是乙個軟柿子,自然也不會被任何國家輕易挑釁。最終,蘇聯贏了這場戰爭,但並沒有完全獲勝。

因為在這場戰役中,日本損失19000餘人、蘇聯損失25000餘人,所以蘇聯吃虧了。這僅僅只是在人數上面,在裝備上面,蘇聯肯定是要比日本你要好很多的,但是蘇聯的損失程度要大大多於日本!整個戰役中,蘇聯擁有超過7比1的坦克裝甲車數量優勢、6比1的火炮數量優勢,甚至兵力優勢也能達到3比1。

可是這場戰役,除了把日本軍隊困在邊境,其他可以說是完敗。而且不僅如此,在返輪物資消耗方面,蘇聯更是非常多,甚至,有人評價這個消耗已經超過中國八年抗戰的總消耗量。可想而知,這場戰役,雖然說是蘇聯贏了,但是又沒有完全贏!

諾門坎戰役後,真正讓日本不再北上蘇聯的原因是什麼

5樓:網友

諾門坎戰役對阻擋日軍北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真正讓日本不再北上的,除了這場戰役,還有其他很多因素。

行軍遠東的日本軍。

1938年,為解決中國戰場資源短缺問題,日本國內為「北進」或「南進」兩種擴張策略爭論不休。「北進」就是陸軍向外蒙蘇聯進攻,目標至貝加爾湖一帶,搶奪西伯利亞資源,「南進」則是海軍向東南亞地區進攻,搶奪石油等資源。

然而當爭論未有結果,1939年5月哈拉哈河岸邊蘇蒙聯軍集結,早就按捺不住的日軍藉機打響槍聲,把「北上」計劃率先推上歷史舞臺

電影中的諾門坎戰役片段劇照。

最終,諾門坎戰役以蘇軍慘勝的收場,雖然雙方損失都非常大,但也讓日本軍真正見識到了蘇聯紅軍的實力,見識到了這座遠東的「城牆」堅固強大不易攻破,大力打擊了日軍繼續向北侵略的野心和信心,使得日軍最終不得不放棄「北進」,從而轉向全面南下的作戰計劃,最終導致偷襲珍珠港、宣戰美國和最後的戰敗。

蘇聯紅軍與投降的日本軍。

不過,日本放棄北上還有多方原因。一是日本原先的侵略大計是以「南進」為主;二是諾門坎戰後,日本對蘇作戰的野心大受打擊;三是德國這位「大哥」,「背信棄義」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令德意志三國的同盟計劃擱淺;四是西伯利亞氣候惡劣難適應,資源難開發。綜合對比,「南下」價效比更高,符合日軍「以戰養戰」策略

以上是個人一點小看法,歡迎討論。

6樓:耿於天

軍事實力的差距,當然是日本停止北上的重要原因,而且遠東地區,也沒有很高的戰略價值,特別是和東亞東南亞大陸相比。

諾門罕戰役,日軍損失低於蘇聯,為什麼反而不敢再打了?

7樓:網友

首先在物資方面,日軍擁有的物資比不上蘇聯多,並且這場戰役的同時,日軍已經深陷和中國打仗,根本派不出足夠的兵力來應付這場戰爭。

根據蘇聯當時的記載來看,蘇聯和日本軍隊的裝甲**實力相當,並沒有很大差距,只能說蘇聯在戰略上比日本更加完備。但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統計死亡的士兵人數卻是日軍死亡人數的好幾倍。這是因為在當時日軍的士兵都經過了非常良好的軍事訓練,部隊裡擁有大量的士兵,並且還擁有足夠的實戰經驗。

但蘇聯在當時軍隊經過了大量的整治,由很多部隊裡面的士兵都有過大換血,相當於乙個重新組合成的部隊。這樣的部隊相對於日本軍隊來講,沒有足夠的默契,沒有足夠的經驗,才會造成如此多的死亡人數。

但在物資上,蘇聯整個戰爭過程中消耗了800多萬物資,但日本消耗的物資連2000噸都不到。日本雖然士兵的戰鬥能力高於蘇聯,但面對蘇聯如此多的物資,日軍根本消耗不起。並且當時日軍還深陷和中國的戰鬥,沒有足夠的兵力來應付這場戰爭,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日軍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只能放棄和蘇聯打仗,改變戰鬥策略。而蘇聯的這一仗贏的也並不完美,在這一仗中蘇聯也收穫到了很多教訓,為以後蘇聯軍隊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所以總的來說,並不是因為日軍比蘇聯弱才不敢繼續打下去,而是因為日軍消耗不起大量的物資,並且沒有足夠多的人力來參與這場戰爭,日軍才不敢繼續與蘇聯打下去。

8樓:網友

1939年8月中,歐洲形勢急劇變化。蘇、日兩方亦在八月底後加緊外交談判。蘇軍雖然在遠東取得戰役的勝利,但無意擴大戰果。

雙方於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後以日本退讓,承認現存邊界結束衝突。1940年6月9日,蘇、日兩方正式締結協議。

要知道日在統計自己人員損失的時候通常都含有水分。

9樓:娛樂百事曉

蘇聯國內的工業基礎要遠遠高於日本,從後勤保障方面來說日軍完全不是蘇聯的對手,再打下去也是輸,最後也是白白犧牲。

10樓:我來自厲害國

很簡單!蘇聯本錢多,資源多,就好比蘇聯有1000萬。日本只有100萬,打仗就是打錢,蘇聯打一仗損失300萬都不疼,但是日本損失50萬就得疼死。

1000萬蘇聯能掏出3次,日本100萬都是舉全國之力省吃儉用攢下的。

11樓:化敏博

因為蘇聯已經與納粹德國簽訂友好協議,所以日蘇也變成盟友~還打嗎?

12樓:懷了一顆糖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結果只能是兩敗具傷;戰爭贏利值低於戰爭損失值。得不償失。

13樓:網友

蘇聯是工業強國,大國,軍事實力,人口都不是日本能比的,一時的勝利不算什麼,日本是乙個資源貧乏的國家,拼不起,日本打著中國的注意,沒有那麼多精力。

14樓:蜀山夜讀

怎麼打?蘇軍火車站離前線只幾十公里,日軍離火車站幾百公里,這補給線就不是乙個級別了,日本又不是美國,有的是卡車,步兵師跟別人機械化師乙個水平,日軍後勤運輸的主力還是騾馬好吧!

15樓:常樂

日本不那個100萬軍隊打什麼蘇聯7萬人在蘇聯100多萬軍隊面前只是去送死。

16樓:開心客

是誰算岀來日軍損失小而蘇軍損失大,當時諾門罕戰役蘇軍機械化部隊,而日軍是沒法比的。

17樓:當一群溫順的綿羊

日軍的戰術思維和法國一樣,還停留在一戰的時候。當然,如果日本要和蘇聯死磕,我覺得蘇聯還是夠嗆。日本沒有繼續打下去,是日本內部聲音不統一。決策體制和蘇聯不一樣。

18樓:網友

日軍的損失和日本自己來比是很大的,和蘇聯拼不起,見識了大國的實力。

19樓:駱駝草的種子

蘇聯萬對日本萬,結果日本大敗。日本的損失是蘇聯的兩倍。

20樓:網友

日本人雖然損失小,可他們國家也小啊,人口本來就少,資源也不行,他們打不起。

21樓:笨笨的楊宇

因為在諾門罕戰役後,日本物資大量消耗,雖然在兵力和裝備上與蘇聯相當,但如果再打下去,日本根本吃不消大量的物資消耗,加之日本還深陷與中國的戰爭之中,所以日本只能放棄進攻蘇聯。

22樓:xhl丹陽大禹

請問:你所說的蘇軍損失大於日方根據是什麼?統計數字從何而來?

再說蘇軍統帥朱可夫所採用的機械化作戰加航空兵突擊戰術已經把日軍的意志徹底打垮。經此一戰,日軍徹底打消了北進進攻蘇聯的意圖,轉而向南侵佔東南亞,攻擊美國。這才是事實真相。

23樓:網友

蘇聯舉國之力來戰,日軍只是出動了關東軍的二線部隊,雙方都是知己不知彼,蘇聯在氣勢上秒殺日本。

24樓:秋日陽光冬日暖陽

能不能別再胡扯了?諾門坎戰役,日軍的兵力遠多於蘇軍,而蘇軍是在裝備上有壓倒性優勢。戰役的結果是日軍參戰部隊幾乎覆滅。如果蘇軍損失比日軍多,那豈不是死光了還不夠湊數的?

25樓:網友

日夲想先易後難,三個月拿下中國,再打蘇聯,東北軍給了他們信心。

26樓:棟令桖

重灌備日軍比蘇軍差很多的,日軍**主要是蘇軍重灌備造成的,如果諾門坎戰役繼續打下去的話**會很慘重,蘇軍在諾門坎戰役後期也採用了針對性的戰法(重炮加坦克)主站,後期蘇軍**減少了很多,重炮遠端射擊,日軍根本夠不著,此戰培養了蘇軍很多中下級軍官,日軍停止戰爭是明智之舉,

27樓:網友

小日本倭鬼的損失,遠遠超過蘇軍,小便顛倒黑白。

諾門罕戰役日本為什麼失敗

28樓:starlink大尉

戰略和**都是悲催。

戰略上蘇聯遠東油水不多,凍土帶的石油沒有開發出來,其他資源也不多。西伯利亞的荒土地拿著用處也不大,蒙古的地盤也是一樣,油水少得可憐。

**,其實更重要的是戰術思想,日本根本就不懂現代戰爭該怎麼打,蘇聯至少還有大縱深的戰術思想,雖然一度打入冷宮,但是還是有過一定實踐的。此外日本軍隊中協同不夠,相互拆臺,甚至出現第四師團消極怠工現象。情報部門盲目自大,只收集「我軍強大,敵軍必敗」的情報,對其他敵軍強大的動向充耳不聞,這樣能贏才見鬼了。

在諾門罕戰役中,蘇聯軍隊的**為啥會大於日軍?

29樓:尤尤老師

其實在諾門罕戰役中,蘇軍的**並沒有大於日軍,而日軍之所以會這樣說,其實是為了振奮軍心,提高軍隊的士氣。關於諾門罕戰役的紀錄其實並不全面,畢竟諾門罕戰役發生的時間比較早,而且規模也比較小。日軍發生諾門罕戰役其實只不過是對蘇聯的試探性進攻而已,只不過讓日軍沒想到的是,蘇聯的軍隊戰鬥力居然這麼強,超出了日軍對蘇軍的想象力。

所以,為了給自己遮醜,日軍只要掩蓋事實,謊稱這次諾門罕戰役中,日軍的**要小一些。不過,蘇聯在這次的戰役中損失確實要大一些,畢竟日本是直接攻擊的,讓蘇聯觸不及防,而當時的蘇聯因為在軍隊中搞大清洗,很多的軍官都被槍決了,所以對於日本的攻擊,蘇軍其實抵抗的還是比較吃力的。不過,在這次諾門罕戰役中,也算是蘇軍對日軍的一次戰役性的勝利吧,畢竟對外宣傳畢竟只是宣傳,而且日軍在這次戰役中**慘重,只不過不想影響士氣而已。

一旦讓士兵們知道在這次戰役中損失慘重,其實對於日軍來說,很可能會動搖軍心。

而日軍最擅長的恐怕便是欺騙了,在二戰後期的時候,日軍原本已經是強弩之末,但是為了讓士兵們拼命,日軍的首領甚至謊報錯誤的情報,讓這些士兵們繼續為日軍賣命。所以說,日本如果在戰役中失敗的話,為了鼓舞士氣通常都會謊報軍情。

不過,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也投入了大量的化學使用劑,而這也算是日軍和蘇聯的拉鋸戰。雖說因為日軍使用了化學毒劑,對蘇軍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甚至讓軍隊產生了恐慌,但是日軍的損失其實是最大的,畢竟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完全低估了蘇軍的實力。

如果諾門罕戰役是日本獲勝,蘇聯會面臨怎樣的命運?

30樓:淘淘愛文化

一、諾門罕戰役決定了二戰的格局

在二戰中侵略方和被侵略方之間的軍事力量是不對等的。原本諾門罕戰役的起因是**於偽滿州國的一場邊界衝突。日本在維護偽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干預了此件事。

而蘇聯則是代表蒙古對抗當時代表偽滿洲國出戰的日本。

二、日本勝利很可能導致蘇聯成為戰敗國最後被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勝利的是蘇聯這一方,蘇聯勝利了但它沒有去想著統治日本或者把日本發展成自己的殖民地。但是日本不一樣,日本國土面積小,它想要成為乙個大國勢必要對外擴張。

乙個戰敗的大國勢必會被其他戰勝國所瓜分。一旦蘇聯在諾門罕戰役中失敗,二戰的結局勢必受到影響。一旦日本和其法西斯同盟國取得了勝利,蘇聯就會被法西斯同盟國所統治。

拍攝諾門坎戰役電影的影片名,關於諾門坎戰役的電影名稱,

登陸之日 導演 姜帝圭 編劇 姜帝圭 主演 小田切讓 型別 劇情 地區 韓 國 語言 韓 語 上映 2011 12 22 片長 137分鐘 關於諾門坎戰役的電影名稱,除了紀錄片,沒有專門拍攝這場戰役的電影,韓國大片 登陸之日 中有很大一段是這一場戰役的內容。韓美合拍片。由 太極旗飄揚 的導演姜帝圭執...

諾門坎戰役以後日本為什麼選擇南下而不是北進

關鍵是德國搶到了油田,日本缺少油料,想要油料。跟蘇聯打時,蘇聯始終在西伯利亞駐兵百萬,數量上,質量上都打不過。後來看到英國法國都被德國打得夠嗆時,想去他們的殖民地撿便宜,所以南進。如果北進即使是拿下西伯利亞也沒多大好處,不如東南亞有石油和橡膠,而這兩樣西伯利亞根本沒有。德國施壓了,但他們對日本陸軍根...

渡江戰役中的「渡江過程?」,在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以後還有什麼比較著名的戰役?

一江山島戰役和金門炮戰。一江山島距離陸地比較近,這場戰役是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的最後一場島戰,這一仗雖然最終成功拿下一江山島,但是戰役過程中暴露出來當時解放軍海軍力量不足,不足以進行中遠距離的島戰。一江山島戰役過程中,解放軍海軍在陸軍炮兵的火力支援下,一度失去制海權,導致登陸部隊的海路被切斷,造成了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