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憶舍弟》「雁」可以換成其他鳥嗎

2025-04-14 22:10:23 字數 3032 閱讀 6913

1樓:慧慧電影說

不可以,雁可以更貼切的表達出乙個人的孤獨的簡租物淒涼之感。雁本身到了季節要南飛,也是一種離鄉背井的動攔液物,用這個更能表達對家人的思念,古人有鴻雁傳書的說法,所以不能型旦換成其他鳥。

2樓:網友

不能。大雁在古詩中的意象,通常為寄託遊子思念家鄉、思念親人,希望收到親友的資訊。

大雁作為一種大型候鳥,每到秋季便結伴飛回南方故巢,直到春季始回,秋高氣爽,雁字南飛。它在詩歌中的意象起源同樣可追溯至《詩經》:「鴻雁於漏螞飛,肅肅其羽。

之子於滲基徵,劬勞於野。」在這裡,鴻雁返喊埋雖用於起興,但已經與在外服役、四處奔走、居無定所的征夫流民的情思有所關聯了。

雁在詩詞中,常有鴻雁傳書之意。這一用意最早源自《漢書》,與蘇武牧羊的故事相聯絡。此後,鴻雁傳書就常出現在徵人、思婦以及所有思念之人的相思之情中。

3樓:盛紹華珠寶村

應該不可以。雁在詩句中是相互聯絡、反映兄弟感情的特殊「家畜」,由雁要寫棗返蠢出兄弟的凳陪感情。所以,不可以隨意更換為其他的鳥。世答。

4樓:數碼專家小安

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月夜憶舍弟》「雁」可以換成其他鳥。

46、《月夜憶舍弟》 杜甫·唐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急求

5樓:潯子兇汛

月夜憶舍弟_古詩文網。

作者罩滲逗:杜甫。

戍鼓斷人行,物賣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詞句註釋。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潁、杜觀、杜豐、杜佔。

戍鼓:戍樓上用以報時或告警的鼓聲。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喊卜。

邊秋:一作「秋邊」,秋天邊遠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乙個夜晚。

無家:杜甫在洛陽附近的老宅已毀於安史之亂。

長:一直,老是。不達:收不到。

況乃:何況是。未休兵:此時叛將史思明正與唐將李光弼激戰。[2-4]白話譯文。戍樓上的更鼓聲斷絕了人行,秋夜的邊塞傳來了孤雁哀鳴。

露水從今夜起顯得更涼更白,月亮永遠是家鄉的最亮最明。

雖有兄弟但都在戰亂中離散,個個離家漂泊無法打聽音訊。

捎出去的家書常常不能收到,何況戰爭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月夜憶舍弟

6樓:網友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李白的《月夜憶舍弟》

7樓:薊瑩然抗旋

體裁:古詩。

格律:五言律詩。

原文:戍鼓②斷人行③,秋邊④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⑤,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⑦不達⑧,況乃未休兵。

譯文:戍樓上更鼓咚咚響,道路上行人無影蹤。邊城荒蕪秋風涼,只聽見孤雁哀鳴。

今夜霜露格外白,人是故鄉的親切,月亮也是故鄉的明亮。兄弟離散各一方,家已殘破,生死訊息何處尋?書信久已不能抵,何況戰火還沒有停息。

註釋:1.舍弟:對他人稱呼自己的弟弟。

2.戍鼓:軍鼓。

3.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

4.秋邊:一作「邊秋」,秋天的邊地,邊塞的秋天。

5.露從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弟兄分散,家園無存,互相間都無從得知死生的訊息。

7.長:一直,老是。

8.達:到。

9.況乃:何況是,未休兵:戰爭還沒有結束。

經典名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8樓:虔敬還謙和丶松柏

杜甫的吧,沒聽說過李白寫過。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詩文解釋】戍樓上的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秋天的邊塞乙隻孤雁在鳴叫。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應該還是故鄉的最明亮。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寄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9樓:祝勝刀梓露

律詩。戍鼓斷人行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寫出兩句就可以了)

詩人思念故鄉,感情上覺得故鄉的月亮比其它地方的月亮更明,突出了詩人對故鄉熱愛和思念之情。(意思對即可)

附:絕對是標準答案。

閱讀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完成1~3題。

10樓:葡萄皮

1、詩聖,無言律詩。

2、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家人分散,無家可歸,也可以看出是在戰亂時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書信無法投遞在古代倒也正常,況乃未休兵則直接點出是在戰亂時 期。

3、月亮是同樣的月亮,只是因為作者思念家鄉,包含這種感情,因此作者覺得家鄉的月亮似乎都更亮了。

11樓:網友

1.詩聖。

2.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3.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

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

12樓:洗劍山河

由於長期的戰亂,加上年齡的緣故,此時的杜甫想起了幼時的歡快童年,不由得想起了家鄉的時光和月色,所以才寫下了這樣滿懷思鄉之情的名句。

請教一下<<月夜憶舍弟>>

13樓:前進的窮橙子

說自己雖然有親人 但在戰亂時候卻分離了 相互失了聯絡 不知道對方的生死 也沒有地方可以詢問兄弟的生死 多麼悲涼傷感啊 還表達了對戰爭的痛恨譴責 對水深火熱中人民的同情。

月夜憶舍弟。表達作者什麼感情,《月夜憶舍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此詩是一首五言律詩,也是一首思鄉之作。首聯交代背景,渲染氣氛。斷人行 交代背景,表明戰事頻繁 秋邊一雁聲 從視覺 聽覺的角度寫邊塞淒涼景象,為 月夜 渲染一種壓抑氣氛。頷聯交代時令,點明主旨。露從今夜白 交代時令,即 白露節 表明天氣漸涼,地面水氣凝結,使人頓生淒涼之感。月是故鄉明 融入詩人主觀想象...

月夜憶舍弟這首古詩的大意是什麼《月夜憶舍弟》這首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恩 我一看和我的一樣 還是發一下吧 月夜憶舍弟 杜甫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詩文解釋 戍樓上的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秋天的邊塞一隻孤雁在鳴叫。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應該還是故鄉的最明亮。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杜甫月夜憶舍弟的翻譯和評價求杜甫《月夜憶舍弟》的精彩翻譯和賞析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翻譯 戍樓的更鼓響過,禁止通行 邊境的秋天,只聽見孤雁的叫聲。今夜恰逢白露節,明月像故鄉的一樣明亮。有兄弟都已離散,故鄉無家,無從知道親人是死是活。書信寄出去常常收不到,何況現在還沒有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