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魯山山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025-04-14 22:15:23 字數 1696 閱讀 3332

1樓:擬泛九江船

首先 ,這是宋詩 ,不是宋詞。

首聯: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乙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 魯山層巒疊嶂,千峰競秀,一高一低,蔚為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這就是開頭兩句詩的意思,說明所以要登魯山遊覽,是因為內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頷聯:優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彷彿走進了迷宮似的,乙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路高迷糊了的優雅心情。

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峰,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所以說「隨處改」。「隨處改」這個「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動,總是乙個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為「行」,所以好峰才處處改,由乙個畫面換成另一畫面。以「改」字型現「行」,正切合詩題「山行」的意思。

乙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著走著,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幽徑獨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詩中說的,一是曲徑幽深,容易走錯路,二是獨行,自己乙個人,無人指路,也容易走錯路,於是「迷」了。這裡把一人個遊山的體驗逼真地表現出來了。

頸聯:霜落了下來,隱隱約約好像看見熊在上樹,鹿在喝水,獨特的視覺感受,讓讀者如臨其境。 因為秋天才有霜,霜凍使得樹葉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樹木一棵棵都光禿禿的,好象空蕩蕩的。

這種「林空」的感覺,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蕩,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禿禿的樹上;透過稀疏的樹縫,還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飲水。這一聯勾畫出了一幅很動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圖。

這畫面是動的,熊在爬樹,鹿在飲水,可是詩意卻是靜的,表現了山中人跡罕至、非常幽靜的境界,這也是所謂飢皮動中有靜的寫法。 尾聯:巧妙的運用了設問手法,寫出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語境,移步換景,一幅原生態的畫面映入眼簾,表達出詩人超脫,淡泊唯晌的閒適恬靜心態。

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裡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後一句「雲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感覺。

感情麼,嚮往閒指肢鋒適生活,對山野村居的喜愛,熱愛大自然,平靜恬淡的心境 就這些咯。

2樓:工會積極法國

作者喜歡山行的思想感情。

《魯山山行》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3樓:最愛

閒適自得,愉悅欣喜,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4樓:鍾俊馳都映

本詩描寫了詩人深秋時節,霜降林空之時,在魯山中旅行時所見的種種景象。其興致之高,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表露無疑。全詩語淡、意遠,很好的詮釋了詩人對詩的認識:

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

5樓:釗依晨納凡

這首詩體現詩人內心的自得,自覓趣是趣,別人尋趣也是趣。這樣的山行只能使詩人開心而熱愛山中風物,也可以說,詩人因為有幸得遇賢師良友,還能學藝大抵開心,所以就算在山中行走個百遍都不會厭煩。

魯山山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樓:北京新華瑩寶寶

這首寫秋的詩爽朗明快,表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境。前兩句是議論,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後兩句晴空中排雲而上的白鶴形象,把詩人的豪邁樂觀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

7樓:飛呀飛呀

表達了作者對山野風光的熱愛之情,老師講的哦!

獨坐敬亭山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讚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藉此地無言之景,抒內心無奈之情。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然而,恰恰在這裡,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

《赤壁》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赤壁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赤壁 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即物感興,託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係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 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一 古詩原文 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二 白話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

次北固山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這首詩寫的是冬末春初 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時看到的兩岸春景.先寫青山重疊,小路蜿蜒,碧波盪漾,小船輕疾.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描摹長江下游潮漲江闊,波濤滾滾,詩人揚帆東下的壯觀,氣概豪邁.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為歷來傳誦的名句,描繪了晝夜和冬春交替過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悅,由此而引動末句的鄉思,以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