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的意思
1樓:帳號已登出
致良知的意思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褲團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
語出《孟子·盡心上》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滑旦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王陽明指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就是理胡讓橘,也是良知。
比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孝敬父母,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知道老人倒地要去扶,知道遇到小偷要去抓。韓寒《後會無期》中有一句話:「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小孩子都知道是非對錯,因為人本來就具有知善知惡的本心。
但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本心被名利等慾望遮蔽了,就像原本明亮的鏡子佈滿了塵埃。所以大人會看利弊,而不是分對錯。但是,良知只是被遮蔽,而不是消失,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還是知道對錯的。
王陽明曾做過這麼一件事。
致良知簡單解釋
2樓:齊通
解釋: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良知前冠一「致」字,蘆手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
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這個根本,然後加以所向無敵的推導,便是他(王陽明)教學生的簡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句聖訓來懷疑知行合一的命題,陽明說,「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
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還是看你心誠志堅否,人是可以成聖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鬥私心一閃念,時時刻刻致良知,用陽明的話說叫「隨物而格」。」
致良知什麼意思
3樓:小小小園丁
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裡盯指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殲則亂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一的表現。
人物介紹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餘姚市)人,生於明憲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於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因為曾經築室於會稽氏檔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封新建伯,諡文成,人稱王陽明。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盯指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王殲則亂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致良氏檔知。
緣木求魚的文言文的意思,《緣木求魚》文言文翻譯
我汗.重新回答 緣木求魚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 解釋 緣木 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出自 孟子 梁惠王上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示例 若想善出此關,大王乃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明 許仲琳 封神演義 第三十三回 近義詞 水中撈月 緣山...
文言文翻譯問題,文言文翻譯的問題
是指代李成 暗地用重金賄賂營丘在做官的知心朋友,希望他輾轉用計賺取到李成的畫,未過多久就果然賺得數幅畫而歸 他叫李營邱,即李成 這裡的營邱是指地名。曾有知名人士孫氏聞知李成善畫有名,因此派使致信邀請他。李成得信且憤且僅道 自古以來士農工商不相雜處,我本儒生,雖留心藝事,然寬心而己,哪能讓人束縛於帝王...
文言文的翻譯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原文 秦伐韓,軍於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 可救不?對曰 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 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兵去邯鄲三十里,而令軍中曰 有以軍事諫者死。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振。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趙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