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何時出現竹木和絲帛制書的?

2025-04-23 17:55:49 字數 4261 閱讀 7863

1樓:知04092箍仙

楚帛書發現於長沙子彈庫楚墓,1942年被盜出,今存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儲存或御完整的1件,墨書楚國文字,共900餘字,奇詭難懂,附有神怪圖形,一般認為是戰國時期數術。

性質的佚書,與古代流行的歷忌之書有關。漢帛書主要發現於長沙馬王堆。

3號漢墓,共12萬餘字(見馬王堆帛書)。此外,1979年在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也發現一件長條形帛書,是裁製衣服時留下的剪邊,墨寫隸書30字,記邊塞絹帛**和**。子彈庫楚帛書出土於1942年,寬釐公尺,長47釐公尺,文字為墨書,共900餘字,字型為楚國文字,影象為彩繪,帛書四周有12個神的影象,每個影象周圍有題記神名,在帛書四角有植物枝葉影象。

1973年湖南博物館發掘該墓,判明該墓年代為春秋中晚期之間。

在戰國時期,有一種用帛作為書寫材料的書體-馬王堆帛書-帛書,帛是白色的絲衫搏巖織品,漢代總稱絲織品為帛或繒,或合稱繒帛,所以帛書也叫繒書。中國目前現存最早的帛畫是20世紀30年代在長沙銀賀的楚墓中發現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簡。

如1951年湖南長沙。

五理碑,1954年長沙仰天湖。

古墓,1954年長沙楊家灣古墓,1957年河南信陽。

臺古墓,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發掘了大量的戰國時代。

的竹木簡。另外還有1942年長沙楚墓出土帛書(1945年流入美國),又山西侯馬盟書等。無論是寫在竹木簡還是絲織品上的書體,都是戰國時代的手跡。

這些簡與帛書墨跡,不僅是珍貴的文物,尤其對於研究書法史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

2樓:猴14842拔絛

竹木和絲帛制書是以竹為原材料,經刨皮,蒸煮,塗膠,熱壓等多種工序加工生成工業用竹膠板,或者裝修用竹地板。絲與絲織物的總稱。早蔽棚《周禮·天官·染人》:

染人掌染絲帛。"孫詒讓正義:"未織者為絲,已織者為帛。

唐馮贄《雲仙雜記·白眼蜂》:"開元中,春末兩市多白眼蜂如山,市人以此卜絲帛之豐歉。"用竹陸則木和絲帛制書,大概並虛在商代時就有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很流行了。

這時的私人藏書剛剛起步,僅限於當時的一些大學問家。史書上記載很少。

3樓:網友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之一。指把文字寫在竹片和木板上。起源於周代末期。

用竹片寫的書稱"簡策",用木板寫的書稱"版牘"。簡牘按次序編連成策,前面有兩根空白的簡稱"贅簡",其背面寫書名和篇名,這是後世書籍封面的起源。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之一。

指把文字寫在竹片和木板上族公升。起源於周代末期。粗前用竹片寫的書稱"簡策",用木板寫的書稱"版牘"。

簡牘巖穗清按次序編連成策,前面有兩根空白的簡稱"贅簡",其背面寫書名和篇名,這是後世書籍封面的起源。

竹木簡或絲帛同紙相比有哪些缺點

4樓:法律法老師

答案為:a.①②

絲不管在古代還是在現在都比較昂貴,所以紙比絲帛便宜。

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然後比文字乙個個用工具刻上去,每根簡上通常只寫一行字,多少不一,最多的有40多字,最少的只有一二字,一般寫20多字。所以既笨重又寫不了多少字,紙更輕便,更易攜帶,而且書寫更方便。

紙的特點是軟,易破;而竹製品比較硬不易損壞,絲織品也比較耐拉扯,還防水。

5樓:度娘永遠的神

竹木簡笨重絲綢太輕了容易飄走。絲綢很貴又容易破,又容易皺。

正式的書籍,是在兩千多年前戰國和秦漢時代出現的。起先,人們把文字寫在竹片或者木片上,叫做竹簡或者木

6樓:網友

這篇說明文叫《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

這篇說明文有幾個版本的問題,所以我給你這個版本問題的最全的答案和原文。

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

正式的書籍,是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起先,人們把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簡或牘。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樣長度和寬度的細條(一般5寸至2尺長),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筆寫,每片可以寫8到14個字。

有的把簡牘用麻繩、絲繩或者皮條串編起來,叫做「冊」,也寫作「策」。這個「冊」字,像在幾片竹簡中間穿上繩索的樣子。傳說孔子因為勤奮讀書,竟把這種穿冊的皮條翻斷了多次。

這種笨重的書使用起來當然是極不方便的。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簡牘文書有120斤重。西漢的時候,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簡。

現在的書,不僅品種多,而且有的越來越小。「縮微膠捲」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用照相機把書或者資料縮拍到膠捲上,一般縮到原書大小的1/48。

使用的時候,通過閱讀器可以放大到原來大小。其實這種縮微技術,早在19世紀普法戰爭時候就使用過,當時法國的諜報人員把乙份3000多頁的情報縮拍在一張幾寸長的膠片上,讓信鴿帶回了巴黎。

縮微圖書儲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萬種每種15萬字的書放在一塊兒,它的總重量大約有5噸,而縮微以後的膠片只有15公斤。

科學在發展,書也在不斷演變,它以越來越豐富的營養,哺育著勤奮學習的人們。

1.閱讀選文,具體說說「策」與「縮微圖書」的主要區別。

答:__2.選文第四段運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是___

3.選文中舉法國諜報人員用信鴿傳遞情報的事例,意在說明什麼?

答:__4.由「策」到「縮微圖書」的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在這種演變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什麼?

答:__5.選文第三段中說「一般縮到原書大小的1/48」,句子「一般」一詞有何表意作用?

答:__6.你理想中的書籍是怎樣的?請設計一種並簡要說說這種書的特點。(50字左右)

答:__答案:1、「冊」是由竹片或木片製成;用繩子串編;笨重、體積大,使用不方便。「縮微圖書」由膠片製成;採用縮拍技術;輕便、體積小。

2、作比較、列數字。

3、縮微圖書體積小、重量輕;縮微技術的運用時間早。

4、科學技術的發展。

5、一般」指通常情況,不包括特殊情況,這樣說更符合實際。

6、設想有創意,特點表述清楚即可給滿分。

縑帛書與竹簡相比有什麼優點?

7樓:北京創典文化

竹簡雖然廉價,製作方便,但這種笨重的正虛書籍攜帶不便,而且每簡容字有限,編簡成冊的長篇著作一旦散亂,則發生「錯簡」。再說簡牘的編連所用的絲帶、麻繩、皮帶易被磨斷,使閱讀帶來困難。而用縑帛做書寫材料則彌補了簡牘的不足。

縑帛是絲織物,材猛運質輕軟平滑,面幅寬闊,易於著墨,面幅的長舉知燃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寡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摺疊或捲起,收藏容易,攜帶方便。

竹帛書出現於哪個時期

8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期,出現了竹書和帛書。

輝煌燦爛的先秦文化(一)——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知識歸納。

1.商朝的文字,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和演變而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一整理成一種樣式,稱為「大篆」。戰國時期,出現了竹書和帛書。

2.在科技方面,我國人民很早就注意觀察天象。古書記載我國最早的一次日食發生在夏朝。商朝的文字裡,儲存了許多有關日食、月食的記載。

詩經》中記載了西元前776年9月6日的一次日食,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年月日的日食記錄。西元前613年,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了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我國商朝時,曆法逐漸完備,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定出一年的24個節氣,這是曆法上最大的成就,有利於生產的發展。

在醫學方面,商朝甲骨文記載的疾病有數十種,周朝醫學已經分科,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扁鵲的四診法一直為中醫所沿用。

3.在文學藝術方面,《詩經》彙集了西周到春秋的詩歌,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是我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其代表作《離騷》是千古傳誦的抒情長詩。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器藝術的鼎盛時期。

商朝的四羊方尊,是享譽中外的青銅藝術精品。春秋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反映了我國古代**已經發展到了較高水平。湖北隨州出土了大量的鐘鼓樂器,其中以整套編鐘最為珍貴。

竹書和帛書在什麼時候出現? a商朝 b戰國時期 c西周 d春秋時期

9樓:網友

在戰國時期,有一種用帛作為書寫材料的書體——帛書,帛是白色的絲織品,漢代總稱絲織品為帛或繒,或合稱繒帛,所以帛書也叫繒書。

汲竹書 中國歷史上最早一次大批出土的戰國時代簡牘資料。西晉咸寧五年 (279)汲郡(今河南汲縣)乙個名叫不準的人盜掘了一座戰國晚期的魏王墓,獲得寫在竹簡上的各種書籍數十車。

所以是b春秋時沒有帛書。

10樓:阿忠小姑娘

應該是春秋時期吧,噢!說的是不是同時出現?如是同時,那就是戰國時期。

我國是海洋大國嗎,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嗎

我國有黃海 東海 南海及臺灣以東的太平洋,渤海則是伸入我國大陸的內海。渤海 黃海 東海 南海四海,東西橫跨經度32度,南北縱越緯度44度。海域總面積473萬平方公里 截至1997年 大陸海岸線長達,北起遼寧鴨綠江口,南達廣西的北侖河口全長 1.8 萬公里 截至1997年 居世界第四 我國擁有 200...

我國是誰最早發現的甲骨文,我國是誰最早發現了甲骨文?

清朝農民李成讓甲骨重見天日,而王懿榮讓甲骨的真正價值體現。實際上,圍繞著何時 誰最早發現 甲骨文以及何人將其斷定為商代遺物,學界早有爭論。關於甲骨文發現的年代,歸納起來至少有1894年 1898年 1899年 1898年 1899年之間 1900年等幾種說法。關於甲骨文發現者,大家提到的有王懿榮 王...

我國動漫何時能告別低齡

這個問題問得就像世界末日會先從哪個國家開始呢一樣,沒啥結果的,國漫目前騙騙小孩可以,也就像日本動漫家教小學生美術那水平,咱這麼說絕對不是有意張日鬼志氣滅國人威風,而是殘酷的現實總是亮瞎了我們這一雙雙對國漫那渴望的眼神啊,總覺著很小的時候看的 葫蘆娃 幾乎就很難再被90 後漫的水平超越,這隻能說明國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