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組中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及保證措施應滿足哪些要求

2021-03-03 21:08:35 字數 6087 閱讀 8510

1樓:哐哐智造

生產管理安抄全可考慮數字化管理模式。哐哐利用裝置聯網功能改變了傳統「一人負責一機」的管理模式,實現「一人負責多機」、「一人負責一個車間」,甚至是「無人車間」的高效數字化管理模式。大幅減少生產一線尤其是髒活、累活、汙染崗位、危險崗位的勞動用工。

安全生產現場管理有那些要求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的意義

1、安全生產標準化:通過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排查治理隱患和監控重大危險源,建立預防機制,規範生產行為,使各生產環節符合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的要求,人、機、物、環處於良好的生產狀態,並持續改進,不斷加強企業安全生產規範化建設。

2、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人的安全意識,創造人的安全環境,規範人的安全行為,使人——機——環 達到最佳統一,從而實現最大限度地防止和減少**事故的目的。其核心是人——即企業的每個員工。

(一)建立和保持

1、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採用「策劃、實施、檢查、改進」動態迴圈的模式,依據本標準的要求,結合自身特點,建立並保持安全生產標準化系統;

2、通過自我檢查、自我糾正和自我完善,建立安全績效持續改進的安全生產長效機制。

(二)評定和監督

1、實行企業自主評定、外部評審的方式。

2、企業應當根據本標準和有關評分細則,對本企業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情況進行評定;自主評定後申請外部評審定級。

3、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審分為一級、二級、**,一級為最高。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評審定級進行監督管理。

二、標準化建設重點內容

(一)目標

企業根據自身安全生產實際,制定總體和年度安全生產目標。按照所屬基層單位和部門在生產經營中的職能,制定安全生產指標和考核辦法。

(二)組織機構和職責

1、企業應按規定設定安全生產管理機構,配備安全生產管理員。企業主要負責人應按照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全面負責安全生產工作,並履行安全生產義務。

2、企業應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各級單位、部門和人員的安全生產職責。

(三)安全生產投入

1、建立安全生產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改進安全生產條件,按規定提取安全費用,專項用於安全生產,並建立安全費用臺賬。

2、投入資金充分、滿足法律法規要求、對後果負責

(四)法律法規與安全管理制度

1、建立識別獲取適用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規範制度,明確主管部門,確定獲取的渠道、方式,及時識別和獲取適用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規範。

2、各職能部門應及時識別和獲取本部門適用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規範,並跟蹤、掌握有關法律 法規、標準規範的修訂情況,及時提供給企業內識別和獲取適用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主管部門彙總。

3、企業應將適用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規範及其他要求及時傳達給從業人員。企業應遵守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規範,並將相關要求及時轉化為本單位的規章制度,貫徹到各項工作中。

(五)教育培訓 企業應確定安全教育培訓主管部門,按規定及崗位需要,定期識別安全教育培訓需求,制定、實施安全教育培訓計劃,提供相應的資源保證。 應做好安全教育培訓記錄,建立安全教育培訓檔案,實施分級管理,並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和改進。

(六)生產裝置設施建設

1、企業建設專案的所有裝置設施應符合有關法律法規、標準規範要求;安全裝置設施應與建設專案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2、企業應按規定對專案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總體開工方案、開工前安全條件確認和竣工驗收等階段進行規範管理。

3、生產裝置設施變更應執行變更管理制度,履行變更程式,並對變更的全過程進行隱患控制。 裝置設施執行管理

4、企業應對生產裝置設施進行規範化管理,保證其安全執行。

5、企業應有專人負責管理各種安全裝置設施,建立臺賬,定期檢維修。對安全裝置設施應制定檢維修計劃。

6、裝置設施檢維修前應制定方案。檢維修方案應包含作業行為分析和控制措施。檢維修過程中應執行隱患控制措施並進行監督檢查。

7、安全裝置設施不得隨意拆除、挪用或棄置不用;確因檢維修拆除的,應採取臨時安全措施,檢維修完畢後立即復原。

8、裝置的設計、製造、安裝、使用、檢測、維修、改造、拆除和報廢,應符合有關法律法規、標準規範的要求。

9、企業應執行生產裝置設施到貨驗收和報廢管理制度,應使用質量合格、設計符合要求的設施。

10、拆除的生產裝置設施應按規定進行處置。拆除的生產裝置設施涉及到危險物品的,須制定危險物品處置方案和應急措施,並嚴格按規定組織實施。

(七)作業安全

1、生產現場管理和生產過程控制

1.1、應加強生產現場安全管理和生產過程的控制。對生產過程及物料、裝置設施、器材、通道、作業環境等存在的隱患,應進行分析和控制。

1.2、對動火作業、受限空間內作業、臨時用電作業、高處作業等危險性較高的作業活動實施作業許可管理,嚴格履行審批手續。作業許可證應包含危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內容。

1.3、爆破、吊裝等危險作業時,應安排專人進行現場安全管理,確保安全規程的遵守和措施的落實。

2、作業行為管理

企業應加強生產作業行為的安全管理。對作業行為隱患、裝置設施使用隱患、工藝技術隱患等進行分析,採取控制措施。

3、安全警示標誌

3.1、企業應根據作業場所的實際情況,按照《gb28 94-2008安全標誌使用導則》及企業內部規定,在有較大危險因素的作業場所和裝置設施上,設定明顯的安全警示標誌,進行危險提示、警示,告知危險的種類、後果及應急措施等。

3.2、企業應在裝置設施檢維修、施工、吊裝等作業現場設定警戒區域和警示標誌,在檢維修現場的坑、井、窪、溝、陡坡等場所設定圍欄和警示標誌。

4、相關方管理

4.1、企業應執行承包商、**商等相關方管理制度,對其資格預審、選擇、服務前準備、作業過程、提供的產品、技術服務、表現評估、續用等進行管理。

4.2、企業應建立合格相關方的名錄和檔案,根據服務作業行為定期識別服務行為風險,並採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4.3、企業應對進入同一作業區的相關方進行統一安全管理。

4.4、不得將專案委託給不具備相應資質或條件的相關方。企業和相關方的專案協議應明確規定雙方的安全生產責任和義務。

5、變更管理

5.1、企業應執行變更管理制度,對機構、人員、工藝、技術、裝置設施、作業過程及環境等永久性或暫時性的變化進行有計劃的控制。

5..2、變更的實施應履行審批及驗收程式,並對變更過程及變更所產生的隱患進行分析和控制。

(八)隱患排查和治理

企業應組織事故隱患排查工作,對隱患進行分析評估,確定隱患等級,登記建檔,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1、排查前提及依據

1.1、法律法規、標準規範發生變更或有新的公佈,以及企業操作條件或工藝改變,新建、改建、擴建專案建設,相關方進入、撤出或改變,對事故、事件 或其他資訊有新的認識,組織機構發生大的調整的,應及時組織隱患排查。

1.2、隱患排查前應制定排查方案,明確排查的目的、範圍,選擇合適的排查方法。

1.3、排查方案應依據:——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要求;——設計規範、管理標準、技術標準;——企業的安全生產目標等。

2、排查範圍與方法

2.1、企業隱患排查的範圍應包括所有與生產經營相關的場所、環境、人員、裝置設施和活動。

2.2、企業應根據安全生產的需要和特點,採用綜合檢查、專業檢查、季節性檢查、節假日檢查、日常檢查等方式進行隱患排查。

3、隱患治理企業應根據隱患排查的結果,制定隱患治理方案,對隱患及時進行治理。

3.1、隱患治理方案應包括目標和任務、方法和措施、經費和物資、機構和人員、時限和要求。重大事故隱患在治理前應採取臨時控制措施並制定應急預案。

3.2、隱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護措施和應急措施。 治理完成後,應對治理情況進行驗證和效果評估。

4、**預警企業應根據生產經營狀況及隱患排查治理情況,運用定量的安全生產**預警技術,建立體現企業安全生產狀況及發展趨勢的預警指數系統。

(九)重大危險源監控

1、辨識與評估 企業應依據有關標準對本單位的危險設施或場所進行重大危險源辨識與安全評估。

2、登記建檔與備案 企業應當對確認的重大危險源及時登記建檔,並按規定備案。

3、監控與管理 企業應建立健全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重大危險源安全管理技術措施。

(十)職業健康

1、職業健康管理 企業應按照法律法規、標準規範的要求,為從業人員提供符合職業健康要求的工作環境和條件,配備與職業健康保護相適應的設施、工具。

1.1、定期對作業場所職業危害進行檢測,在檢測點設定標識牌予以告知,並將檢測結果存入職業健康檔案。

1.2、對可能發生急性職業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場所,應設定報警裝置,制定應急預案,配置現場急救用品、裝置,設定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洩險區。

1.3、各種防護器具應定點存放在安全、便於取用的地方,並有專人負責保管,定期校驗和維護。

1.4、企業應對現場急救用品、裝置和防護用品進行經常性的檢維修,定期檢測其效能,確保其處於正常狀態。

2、職業危害告知和警示

2.1、企業與從業人員訂立勞動合同時,應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危害及其後果和防護措施如實告知從業人員,並在勞動合同中寫明。

2.2、企業應採用有效的方式對從業人員及相關方進行宣傳,使其瞭解生產過程中的職業危害、預防和應急處理措施,降低或消除危害後果。

2.3、對存在嚴重職業危害的作業崗位,應按照《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gbz—158)要求設定警示標識和警示說明。警示說明應載明職業危害的種類、後果、預防和應急救治措施。

3、職業危害申報

企業應按規定,及時、如實向當地主管部門申報生產過程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並依法接受其監督。

(十一)應急救援

1、應急機構和隊伍

1.1、 企業應按規定建立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機構或指定專人負責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

1.2、企業應建立與本單位安全生產特點相適應的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或指定專兼職應急救援人員,並組織訓練;無需建立應急救援隊伍的,可與附近具備專業資質的應急救援隊伍簽訂服務協議。

2、應急預案 企業應按規定製定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並針對重點作業崗位制定應急處置方案或措施,形成安全生產應急預案體系。 應急預案應根據有關規定報當地主管部門備案,並通報有關應急協作單位。 應急預案應定期評審,並根據評審結果或實際情況的變化進行修訂和完善。

3、應急設施、裝備、物資 企業應按規定建立應急設施,配備應急裝備,儲備應急物資,並進行經常性的檢查、維護、保養,確保其完好、可靠。

4、應急演練

企業應組織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演練,並對演練 效果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修訂、完善應急預案,改進應急管理工作。

5、事故救援

企業發生事故後,應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積極開展事故救援。

(十二)事故報告、調查和處理

1、事故報告

企業發生事故後,應按規定及時向上級單位、**有關部門報告,並妥善保護事故現場及有關證據。必要時向相關單位和人員通報。

2、事故調查和處理

2.1、企業發生事故後,應按規定成立事故調查組,明確其職責與許可權,進行事故調查或配合上級部門的事故調查。 事故調查應查明事故發生的時間、經過、原因、人員**情況及直接經濟損失等。

2.2、事故調查組應根據有關證據、資料,分析事故的直接、間接原因和事故責任,提出整改措施和處理建議,編制事故調查報告。

(十三)績效評定和持續改進

1、績效評定企業應每年至少一次對本單位安全生產標準化的實施情況進行評定,驗證各項安全生產製度措施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檢查安全生產工作目標、指標的完成情況。

1.1、企業主要負責人應對績效評定工作全面負責。

1.2、評定工作應形成正式檔案,並將結果向所有部門、所屬單位和從業人員通報,作為年度考評的重要依據。

1.3、企業發生死亡事故後應重新進行評定。

2、持續改進企業應根據安全生產標準化的評定結果和安全生產預警指數系統所反映的趨勢,對安全生產目標、指標、規章制度、操作規程等進行修改完善,持續改進,不斷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擴充套件資料

管理目標如下:

1.安全生產:包括:生產安全事故控制指標(事故負傷率及各類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率)、安全生產隱患治理目標、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管理目標。

2.生產目標:減少和控制危害,減少和控制事故,儘量避免生產過程中由於事故造成的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環境汙染以及其他損失。

3.生產管理:包括安全生產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監督檢查、工藝技術管理、裝置設施管理、作業環境和條件管理等。

4.基本物件:是企業的員工,涉及企業中的所有人員、裝置設施、物料、環境、財務、資訊等各個方面。

安全生產標準化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有何不同

安全標準化是 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根據安全生產的要求而提出版的一種標準化規權範,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是國家相差部門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的認證。它們所需要的審查程式不同,而且所需要的資料等也不同。但對於安全管理來說大致相同,都是為了安全生產。如何讓安全生產標準化與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

生產管理中的七大浪費指的什麼,生產管理中的七大浪費指的什麼

工廠中的七大浪費 1 等待的浪費 主要因素表現為 作業不平衡,安排作業不當 待料 品質不良等。2 搬運的浪費 主要因素表現為 車間佈置採用批量生產,依工作站為區別的集中的水平式佈置所致。也就是分工藝流程批量生產 無流線生產的觀念。3 不良品的浪費 主要因素表現為 工序生產無標準確認或有標準確認未對照...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必要性,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意義,有哪幾個方面

隨著社會抄物質財富的日益豐 襲富,科學技術的不斷bai進步,生活水du平的逐步提高,zhi消費者對食品的生產dao 加工 貯運 銷售整個過程表現出了空前的興趣,不斷要求 和食品製造商在食品質量 食品安全 消費者保護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在當前全球食品 量日益劇增的形勢下,無論是進口國還是出口國,都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