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正名是什麼意思孔子所說的正名是什麼意思?

2021-05-14 12:07:39 字數 5140 閱讀 3518

1樓:匿名使用者

正名,是指遵從禮法,讓名符合實際。

周公制禮:周天子最大,是君;當時的諸侯是周天子封的爵位,是周天子的臣子;在周天子的朝廷當官的,也是周天子的臣子;在諸侯朝廷當官的,是諸侯的臣子。這是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也是周禮有規定的,沒深究《周禮》,具體的不大清楚。

以上兩項是名。

實際上,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因為周國的實力下降,並不被諸侯重視。國家大權都被五霸(春秋時五個實力最強的諸侯)篡奪,周天子有國君之名,無國君之實;諸侯有臣子之名,無臣子之實。齊桓公被幾個兒子餓死,有父子之名,而無父子之實。

孔子認為,天下大亂的根源在於不遵守禮法,也就是名不副實。要讓天下平息爭鬥,恢復和平,最根本的是讓天下名實相符。

這一思想當時並未被接受。字詞的混亂,由此而生。到戰國時期,用詞很混亂,而且一些專攻辯論的人故意亂來。

孟子給「天」賦予人格,認為禮法**於天,此即以天為神,恬以為儒家之義,而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的。還有「白馬非馬」、「殺盜非殺人」等議論,十分混亂。後來大儒荀子專門寫了文章,闡述字詞的由來和這些謬論的謬誤,這就是《荀子.

正名》。孔子的正名,單指禮法;荀子的正名,是指出現的所有詞彙,當然限於竹簡的重量,他更多的是提出原理,沒有太詳細的正名。

2樓:好好520生活

正名,指對一個事物,採用正當合理的名稱。正名一詞源出於儒家經典《論語》之中。

孔子所說的「正名」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糾正各種名分的意思。

原著如下:

《論語·子路篇》雲: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子路問孔子:「衛國國君等你去治理政事,你先做哪件事?」孔子回答說:

「一定是糾正各種名分。」這令子路無法理解,不敬之辭竟然脫口而出:「真的是這樣嗎?

老師你迂腐了,為什麼要去糾正名分?」孔子似乎也有些生氣了,說:「真粗魯啊,子路!

君子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應該保持沉默。」接著孔子講述了「正名」的重要性:「名分不正,說話就不能順理成章,說話不能順理成章,做事就很難成功。

事情做不成功,禮樂就不能興盛,禮樂無法興盛,就會導致刑罰不恰當,刑罰不恰當,百姓就會不知所措。所以君子糾正了名分就可以說得順理成章,說得順理成章則一定可以行得通。」說完之後,孔子對子路的無理衝撞根耿耿於懷,批評道:

「君子對於自己所說的話,不能有一點點的馬虎。」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孔子對「正名」的看法。「正名」便是「糾正名分」,為什麼需要糾正名分?

因為當時很多人不按名分辦事,天子觀賞的舞蹈,大夫卻私自在自家的庭院裡表演,天子祭祀時演唱的詩,大夫們祭祀時私自演唱,這類事層出不窮。孔子看在眼裡,急在心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故此,他將「正名」視為「為政」的首要工作。

  當然,最根本的是「正不名」必然會導致「禮樂不興」、「刑罰不中」和「民無所措手足」,一旦如此,天下何以天平?人民何以安身?「修己安人」與「內聖外王」便成了一句空話。

4樓:策士吧問道鬼谷

孔子說的「正名」出自於《論語·子路篇第十三》子曰:必也正句乎。

「正名」的大意為:糾正百事之名份。即凡是不合禮制、不合職位者,一概加以糾正。

孔子所說的「正名」是什麼意思

5樓:儒雅的凝眸

正名」就包含兩方面的意思:

其一是正名分,即糾正當時社會政治倫理生活中名分等級混亂的現象,明貴賤,別善惡,治綱紀.例如,魯國大夫孟孫、季孫和叔孫三家在祭祀時使用《雍》就反映了名分等級的混亂.《雍》本是天子祭祀祖先完畢後撤席時所唱的詩篇,但三家身為大夫竟尊卑部分,違背周禮的規定,故孔子質問:

這如何能用在三家的廟堂之上呢?(《八佾》)

其二指正名實,即針對具體器物在名實關係上的混亂,要求別同異,辨真偽,明是非.如觚本是古時盛酒的禮器,上圓下方,腹部與足部亦作四條稜角.孔子其時,這種酒器的名雖未變,但其形已變.

有見於名實不相符合,「觚」之名無法把不具備上述特徵的酒器排除在其外延之外,他感嘆道:「觚不觚,觚哉!觚哉!

」(《雍也》)按孔子之見,無論是正名分還是正名實,正名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君子於其言,無所苟」(《子路》),措辭說話要意義明確,不可隨便馬虎.

自己說很難說清楚,你耐心看看上面的註解吧,說的蠻好的,

6樓:匿名使用者

魔羯男鞋底座談會上課的時候嗎

孔子所說的「正名」是什麼意思 ???

7樓:匿名使用者

「正名」就包含兩方面的意思:

其一是正名分,即糾正當時社會政治倫理生活中名分等級混亂的現象,明貴賤,別善惡,治綱紀。例如,魯國大夫孟孫、季孫和叔孫三家在祭祀時使用《雍》就反映了名分等級的混亂。《雍》本是天子祭祀祖先完畢後撤席時所唱的詩篇,但三家身為大夫竟尊卑部分,違背周禮的規定,故孔子質問:

這如何能用在三家的廟堂之上呢?(《八佾》)

其二指正名實,即針對具體器物在名實關係上的混亂,要求別同異,辨真偽,明是非。如觚本是古時盛酒的禮器,上圓下方,腹部與足部亦作四條稜角。孔子其時,這種酒器的名雖未變,但其形已變。

有見於名實不相符合,「觚」之名無法把不具備上述特徵的酒器排除在其外延之外,他感嘆道:「觚不觚,觚哉!觚哉!

」(《雍也》)按孔子之見,無論是正名分還是正名實,正名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君子於其言,無所苟」(《子路》),措辭說話要意義明確,不可隨便馬虎。

自己說很難說清楚,你耐心看看上面的註解吧,說的蠻好的,希望能幫助你。

孔子正名思想是什麼 為什麼要正名

8樓:匿名使用者

為何需要正名

《論語·子路篇》雲: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2373334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子路問孔子:「衛國國君等你去治理政事,你先做哪件事?」孔子回答說:

「一定是糾正各種名分。」這令子路無法理解,不敬之辭竟然脫口而出:「真的是這樣嗎?

老師你迂腐了,為什麼要去糾正名分?」孔子似乎也有些生氣了,說:「真粗魯啊,子路!

君子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應該保持沉默。」接著孔子講述了「正名」的重要性:「名分不正,說話就不能順理成章,說話不能順理成章,做事就很難成功。

事情做不成功,禮樂就不能興盛,禮樂無法興盛,就會導致刑罰不恰當,刑罰不恰當,百姓就會不知所措。所以君子糾正了名分就可以說得順理成章,說得順理成章則一定可以行得通。」說完之後,孔子對子路的無理衝撞根耿耿於懷,批評道:

「君子對於自己所說的話,不能有一點點的馬虎。」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孔子對「正名」的看法。「正名」便是「糾正名分」,為什麼需要糾正名分?

因為當時很多人不按名分辦事,天子觀賞的舞蹈,大夫卻私自在自家的庭院裡表演,天子祭祀時演唱的詩,大夫們祭祀時私自演唱,這類事層出不窮。孔子看在眼裡,急在心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故此,他將「正名」視為「為政」的首要工作。

當然,最根本的是「正不名」必然會導致「禮樂不興」、「刑罰不中」和「民無所措手足」,一旦如此,天下何以天平?人民何以安身?「修己安人」與「內聖外王」便成了一句空話。

編輯本段「正名」「正」什麼

「正名」如此重要,那麼,「正名」究竟應該「正」什麼? 我認為主要「正」兩個方面:

一、正名分;

二、正責任。這兩者是管理的基礎,名分不正必然會導致職務不清晰,職務不清晰,就會導致「言不順」。責任不正則會導致很多人無所事事,遊手好閒。

那麼,《論語》中是如何進行正名分和正責任的呢? 「觚不觚,觚哉?觚哉?

」這是《論語·雍也篇》中的一章,直譯出來毫無意義:「觚不像觚,還是觚嗎?還是觚嗎?

」但是,我們知道《論語》講求字字推敲,句句達意,怎麼可能會出現一句毫無價值的話?結合「正名」來看,我們便可以明瞭這句話的用意了。事實上,孔子是在感嘆:

「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這個世界能不亂嗎?」 在一次回答齊景公問政時,孔子回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篇》)這一回答更是強調了名分的重要性:只有君王像個君王,臣子像個臣子,父親像個父親,兒子像個兒子,社會才會穩定,國家才會發展。可是,孔子所處的社會卻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在孔子看來,首先要正名分,每個人都明確自己的身份,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而非不顧名分,胡亂行動。 明確了名分之後,緊接著要明確責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僅要求「君王像個君王,臣子像個臣子,父親像個父親,兒子像個兒子」,還要求「君王」、「臣子」、「父親」、「兒子」承擔起各自的責任。

尤其是君王、大夫這些管理者,必須帶頭承擔起自身的責任,惟有如此,才可以使下屬恪守職責。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論語·顏淵篇》)領導不正,下屬自然不正,領導以身作則,則下屬自然也就嚴格履行職責了。 正名分與正責任是相輔相成的,又是缺一不可的。一旦做到了這兩點,則可謂「為政有道」。

那麼,如何評估「為政」是否「有道」呢?孔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標準:庶人不議政事。

天下有道之時,庶人稱道庶人的職責,自然無暇也無意去議論政事。所謂「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1]

孔子的正名思想

9樓:匿名使用者

也許意思

是說「bai名不正則言不順du

」或者是說zhi,一個人應該站在道德的dao制高點版上,做事情才會有公正的權品質。

這是中國的傳統,我的理解是「正確的開始決定正確的結果、步步為營都要正確、慎始慎終」。

和西方不同,西方人的文化是從一個角落仰望上天,由無數的區域性組成一個全部,即所謂「每個人得到自由,他們的集體就得到了自由」。而中國人則喜歡天人合一,從天上俯視地面,有點像上帝俯視人間的眼光一樣,即所謂「六億神州皆舜堯」。

我的瞭解很膚淺,僅供參考。

孔子仁愛思想的內涵是什麼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孔子的哲學核心是 仁 在 論語 中,仁 以不同的面目,在不同的背景下出現了無數次。這些閃爍不定的面容並不是因為孔子的 仁 沒有 一以貫之 的主旨,而恰恰說明了 仁 內涵的豐富。樊遲問 仁 孔子答曰 愛人 顏回問 仁 孔子答曰 克己 曾子概括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朱熹解釋說,儘自己的力量去辦事叫忠,...

孔子拜師是什麼意思孔子拜師學拜師中的佩服的意思是什麼

你好,這是孔子拜師的一些典故 三字經 中有這樣一句話 昔仲尼,師項橐 tu 仲尼 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 項橐 是燕國一少年。有一天,項橐見到孔子時說 聽說孔先生很有學問,特來求教。孔子笑著說 請講。項橐朝孔子拱拱手問 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孔子聽後說 你真是問得怪,...

孔子儒學的中心思想什麼,孔子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仁 處世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總的可以概括為一個字 仁 一個偉人的思想,你覺得能在網上隨便問問就能瞭解嗎?翻開論語 孟子,相信你能得到更多 人是有境界的,而好的思想更要一生去領會 希望你能喜歡孔子!有人認為孔子的儒學思想核心是 仁 禮 仁 的主張是 仁者愛人 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