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三大著名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會失敗

2021-03-05 12:25:56 字數 4562 閱讀 2902

1樓:米格戰鬥機

原因:劉備「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的

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敵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

2樓:卸下偽裝忘勒傷

1、戰場佈局

劉備在佔據宜都大部分地區如巫、秭歸等以後,於各處險要地方紮營,且連扎七百餘里。曹丕在聽說劉備如此紮營以後,說劉備畢竟是不懂兵法,**有連營七百里來對敵的,並說「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是兵家大忌。

「苞原隰險阻而為軍」簡單來說就是在險要地方紮營,理論上來講,劉備紮營的方式佔盡了地利,但是紮營的地方是雜草叢生,容易被火攻。

在陸遜準備**劉備時,東吳諸將都是持反對意見的,他們認為連營七百里的劉備軍「其諸要害皆以固守,擊之必無利矣」,也就是說,劉備的佈局在一般人看來是無法從正面攻破的。由此可見,劉備的佈局不是不懂兵法,而是還不夠懂。而根據史書的記載,在當時看出劉備破綻的只有陸遜和曹丕兩人。

換而言之,倘若東吳大都督是朱然或者其他人,那麼劉備的贏面還是很大的。也難怪劉備在敗退之後感嘆,敗於陸遜之手,莫非是天意!

另一方面,劉備從永安打到夷陵,一路上以山道為主,沒有平原,導致劉備大軍施展不開,正如陸遜所說的「緣山行軍,勢不得展」,因此,是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劉備選擇連營七百里,被陸遜這樣的軍事天才,看出了破綻。

2、三國形式

劉備伐吳時,三足鼎立的形式已經形成,劉備要對吳國用兵,勢必要顧及曹魏的動向。因此在曹丕稱帝前後,劉備曾派遣一個叫韓冉的出使魏國,但該使者被曹丕斬殺。按古代的「不斬來使」的國際禮儀,魏國此舉顯然是和蜀漢處於敵對的狀態。

因此劉備要討伐吳國,勢必不會傾盡全力。

吳國在戰爭初期試圖與劉備講和,但被拒絕。因為擔心遭到魏、蜀聯合攻吳,孫權又派遣使者前往魏國,表示願意歸附魏國,曹丕封孫權為吳王。

魏國劉曄認為劉備伐吳,可以趁機發兵攻打吳國,吳國兩面受敵,勢必會疲於應付,因此劉曄極力主張趁機滅吳,但曹丕並沒有採納劉曄的建議,而選擇觀望。

從形式上來講,劉備攻打吳國,又與魏國處於敵對狀態,而吳國則努力外交,暫時與魏國講和。因此打起仗來,劉備既要和吳國幹仗,又要防備魏國偷襲,吳國則將戰爭的重心放在對抗劉備上,暫時不用擔心會兩面受敵。劉備面對兩個敵人,孫權面對一個敵人,當時的三國形式,對劉備是極為不利的,甚至可以說劉備是必敗的。

事實情況也和當時形式一樣,劉備伐吳時留魏延、馬超鎮守漢中,趙雲都督江州,諸葛亮在成都,後方的佈局可謂十分穩固,致使帶到前線的將佐,幾乎都不是足夠優秀的人物。除此之外,劉備在秭歸大破陸遜以後,繼續往南郡進兵,而南郡以北便是魏國的襄陽、樊城。

也就是說,劉備從秭歸打出來以後,也會暴漏在魏國的攻擊範圍內,即使劉備能攻陷夷道的孫桓,他也不能放心去攻打南郡,而為了避免魏國襲擊,劉備把伐吳將佐裡最優秀的黃權也給派出去了。

3、感情用事

根據史書的記載,劉備伐吳是因為關羽被東吳所襲殺。關羽雖然沒有**中與劉備拜把子的情節,但是歷史上的關羽和劉備的關係是比兄弟還親。在關羽死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劉備的怒氣也因此一絲也沒有減少,稱帝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伐吳。

悲劇的是劉備伐吳前夕又折了張飛,兩個兄弟先後死於非命,劉備的心情必然是非常糟糕的,而一旦將這種情緒發洩在軍事行動上,就容易釀造悲劇。

黃權曾經在劉備攻打漢中時,與法正一起出謀劃策,他跟劉備之間的感情也是很好,在感受到劉備的憤怒時,黃權請求為劉備做先鋒,指揮前線戰事,讓劉備坐鎮後方即可。而劉備不但沒有采納,反而將黃權從身邊支開,致使身邊缺少出色的具備優秀謀略的人。

黃權回蜀無路,頗重感情的劉備也只覺得是自己對不起黃權,而不是黃權對不起自己。因為感情問題影響在軍事行動上的決策,很大程度上也導致了劉備的失敗。

4、缺乏人才

儘管劉備伐吳時,得到了荊州南部武陵等地區少數民族的廣泛響應,甚至有被東吳所俘的將領廖化,叛吳歸蜀,但是人才問題仍然是劉備伐吳被廣泛認同的問題,這一點在劉備敗歸後就連諸葛亮也不得不感嘆,即他所說的那句「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3樓:匿名使用者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蜀漢由盛轉向衰弱的轉折點。首先,夷陵之戰不是蜀漢該不該打的問題,而是對於整個蜀漢戰略計劃來講,這場戰爭是一定要打,荊州一定要拿回來。至於普遍說這場戰爭是劉備為了報關羽之仇而發動的一場意氣戰爭,這恐怕是**家言,非一個政治家的想法。

荊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戰略要地,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作戰略規劃時也已經說得很清楚:「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很明顯說明了,蜀漢今後是要保有荊州和益州兩州之地,等北方的曹魏政權出現什麼大亂,就兵分兩路,一路由漢中出兵,越過秦嶺,奪取長安。一路由荊州北上,兵鋒直指京都洛陽等重地。這樣就能使曹魏首尾不能相顧。

而由於關羽的驕傲自負,至使荊州被東吳偷襲,落入他人之手。蜀漢就僅剩益州一州之地,更顯得國疲民弱了,隨時都有可能被消滅的危險。而且劉備也明白,單靠一路兵馬出秦川,是不可能消滅曹魏的,益州本來就是一個進去容易出來難的地方,它打防禦戰容易,要想出兵攻擊人家,那是很困難的,這點從後來的諸葛亮六出祈山而不得寸土就可以看出來了。

終於在公元221年7月對東吳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戰爭。也就是史稱的夷陵之站或者是猇亭之戰。

夷陵之戰的結果是以劉備大敗而告終。首先,劉備是如何指揮這場戰爭的呢?公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荊州陷落,關羽被俘斬首,這對劉備來說是重大的損失。

按理來說,劉備這時應該要沉下心來,痛定思痛、吸取教訓、厲兵秣馬,以圖進行反擊才是。他不,公元221年4月劉備匆忙稱帝。6月開始調兵遣將,7月御駕親征東吳。

出征前夕,劉備命駐守閬中的張飛趕去江州(現重慶市)與他會合,可張飛還沒來得及出發,自己本人就被部下殺了,並將其首級送往東吳。張飛的死對劉備軍來說又是一個重大的損失。現在劉備這邊的戰將是什麼情況呢,所謂的五虎將,關羽、張飛、黃忠都已經不在了。

(注:黃忠是病死的)趙雲不受信任,因為趙雲是反對劉備發動這場戰爭的,被安排在後方押運糧草。魏延、馬超要駐守北邊,以防曹魏和西羌一族。

謀臣方面,龐統早就不在了,法正也病死,就剩諸葛亮,但諸葛亮要鎮守成都,走不開。所以這場戰爭劉備軍隊方面文武兩邊都沒有什麼像樣的人物,這場戰爭劉備首先就是出師不利,將帥乏人。蜀漢大軍一路東征,軍隊水陸並進,一路過關斬將,連勝東吳大小戰役數十場,連東吳猛將甘寧也死在戰鬥中。

可軍隊來到夷陵這地方就被東吳大將陸遜給堵住了。陸遜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 一線。

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因為陸遜深知,夷陵,乃國之咽喉,若失去夷陵,不單是失去一個地方,還會使整個荊州戰線進入危機。此時,蜀漢軍隊從章武元年秋出征到此,已經有差不多快一年的時間了,戰線長以及補給不便。陸遜就依險而守,在各處隘口嚴密佈防。

使得蜀漢大軍裹足不前。由一開始的盛兵,成了現在的疲兵。而此時的陸遜仍然不主動出擊,也不應戰,說明了陸遜要的不是小勝,他要的是大獲全勝。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當時訊息傳都魏國,魏國君主曹丕笑劉備不會帶兵打仗,哪有結營七百里而據敵的?而且是依山傍林,倘若火攻,怎麼解救?的確,陸遜也看準了劉備所犯的錯誤,認為終於時機到了,章武二年6月夏,陸遜下令東吳軍隊齊集夷道猇亭這地方,開始對蜀漢進行全線反擊。

當時陸遜下令軍士每人手拿火把,殺進蜀營就放火。當時蜀軍大亂,劉備被這突如其來的**更是手足無猝,吳軍順風放火,蜀營頓時燒成火海一片,吳軍個個放火,人人殺敵,一口氣連拔蜀漢40座軍營。蜀漢軍隊全線崩潰。

根本無力還攻,劉備也只得在眾將的死保下倉皇逃竄,吳軍各路兵馬一路追殺蜀漢敗軍,迫使其西撤。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數萬之眾。

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彤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夷陵一戰,劉備敗在自己的大意輕敵,不察地利,舍船就步。把軍隊帶入難以的

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陸遜勝在了沉著冷靜,指揮若定,忍辱負重。善於正確分析敵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

成功創造了由防禦轉入**的成功戰例。

三國時期什麼戰役比較的喜歡?

當然是赤壁之戰。每當我看到蘇軾寫的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我就能想象出赤壁之戰的激戰盛況,周瑜的意氣風發!旌旗蔽空,舳艫千里。鐵索連舟多麼輝煌壯觀的場面啊!我對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特別有興趣,因為這個戰役宣告了曹操的失敗,並且顯示出了諸葛亮的非凡的才能,我覺得很厲害。三國時期我對草船借箭這場戰役比較感...

三國演義三大戰役,三國演義的三大戰役 要故事情節

這三次戰役是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這三戰相同的地方在於 一,三戰都使用了火攻這一戰術,並且都是最終由火攻戰結束戰爭 二 一般認為,這三戰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當然,夷陵之戰是否以少勝多是有爭議的,例如 資治通鑑 就認為它是以多勝少。不過,這三戰的確打得相當精彩,卻是不爭的事實 三 三戰在進行過...

《三國演義》中,最後著名的三大戰役是哪它們有哪些共同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共同點 都是以少勝多,發動戰爭的一方都是失敗者 三國演義 中,最後著名的三大戰役是哪三個?它們有哪些共同點?最後bai指的什麼時候 三大戰役du的話zhi 我倒知道 官渡之戰 dao 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專 這三戰相同屬的地方在於 一,三戰都使用了火攻這一戰術,並且都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