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莣憂草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
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
2、可與形容詞或動片語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
5、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記·魏公子列傳》:「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6、連詞。表示因果關係。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唐劉肅《大唐新語·諧謔》:「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8、所作,所為。
《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康有為注:「以,為也。」
所以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suǒyǐ,意思是指原因,情由,用以,用來。宋蘇洵《幾策·審勢》有記載:「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天下強弱之勢也。」
基本解釋
今: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他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古:……的原因 例句: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子使楚》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2樓:紫清竹聶淑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
:「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唐韓愈
《李花》詩之一:「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帀至日斜。」
金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
紅娘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願聞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問其所以,都是
黃河沿上的州縣,被河水決了,田廬房舍,盡行漂沒。」
2.可與形容詞或動片語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記·衛康叔世家》:「必求
殷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
「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史記·孟嘗君列傳》:「若急,終無以償,上則為君好利不愛士民,下則有離上抵負之名,非所以厲士民彰君聲也。
」宋蘇洵
《幾策·審勢》:「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天下強弱之勢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
舜冠,所以不對。」
北齊顏之推
《顏氏家訓·慕賢》:「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所以魯人謂
孔子為『東家
丘』。」唐李白
《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紅樓夢》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是一日,他所以記得。」
趙樹理《三裡灣·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個先到的,所以對這房子裡邊的情況很熟悉。」
5.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記·魏公子列傳》:「
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漢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異日,
種諫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罷若身疾作者,但為
吳耳!』」《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遠來者,正要相公遊此間耳。」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之所以敢於向東奔竄,是因為他聯絡
羅汝才到
潼關接應。」
6.連詞。表示因果關係。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唐劉肅
《大唐新語·諧謔》:「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前蜀貫休
《蜀王入大慈寺聽講》詩:「只緣
支遁談經妙,所以
許詢都講來。」《老殘遊記》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學也未曾進得一個。」
老舍《黑白李》:「
黑李是我的好友,因為常到他家去,所以對
白李的事兒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莊子·知北遊》:「人倫雖難,所以相齒。」
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九:「言可以相齒也。」《文子·上仁》:「貴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託天下。」
8.所作,所為。《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為注:「以,為也。」
3樓:z鄭大胖
1、什麼的原因
2、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3、原因;緣故
「所以」在文言文中不是詞,而是短語,其語義並不固定,只能看句中介詞「以」的賓語(常常被省略)是什麼。
具體解釋一下:
所:作為助詞,在與後面的動詞、介詞結合時,構成名詞性結構,可以充當句子的主語或謂語。
例如,與動詞「之(到什麼地方去)」結合為「所之」,表示「去的地方」,將動詞「之」(到什麼地方去)名詞化了。
與介詞「從」、「由」、「自」結合,組成所字結構,表示與動作有關的地方、原由、物件等。也是起到名詞化作用。
以:作介詞時,詞義很寬,包括把,拿,依,按,憑,從,自,由等等。
這樣一來,「所以」便存在所自、所在、所由、所依、所從、所因等的很多差別。
例如:「吾知所以距子矣」(我知道用來對抗你的方法了),其中的「以」省略了賓語「方法」。其中的「所以」相當於「所用(方法)」。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其中的「以」指「以人」。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其中的「以」指「用親賢臣,遠小人(的措施)」。
總之,文言文的「所以」這個短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與具體語言環境,有不同的意思。由於它大多表示「所憑藉依仗的條件」,才會出現某種結果,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因果關係」。現代漢語繼承了這一點,將「所以」與「因為」搭配,形成條件關係。
4樓:昝雰貝旻
1、原因、緣故:既克,公問其故.——《左傳·莊公十年》
2、事情:昭伯問家故,盡對.——《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3、意外或不幸的事變:鄉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4、舊識、舊交:君安與項伯有故?——《史記·項羽本紀》
5、舊的事物: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有如下意項:
1、名詞,事故,變故。如《孟子》:「今也不幸至於大故。」
2、名詞,緣故,原因。如《曹劌論戰》:「既克,公問其故。」
3、形容詞,舊的,原來的。如《論語》:「溫故而知新。」
4、副詞,舊時,從前。如《柳敬亭傳》:「此故吾儕同說書者也,今富貴若此。」
5、名詞,老朋友,舊交情。如《垓下之戰》:「若非故人乎?」
6、形容詞,衰退,衰老。《琵琶行》:「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7、動詞,死亡,去世。《紅樓夢》:「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一個兒子。」
8、副詞,故意,特意。《陳涉世家》:「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9、副詞,仍然,還是。《孔雀東來飛》:」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10、副詞,通「固」,本來。《大鐵椎傳》:「宋將軍故自負。」
11、連詞,所以,因此。《屈原列傳》:「其志潔,故其稱物芳。」
5樓:亢汀蘭國霜
你說的是不是這一首古文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
」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
」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日之與鍾、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龠,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
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也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賞析賞析
據傅藻《東坡紀年錄》,此文作於元豐元年(1078),時蘇軾任徐州知州。文章旨在說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脫離實際,自以為是。而應像南方弄潮兒日與水居那樣,從學習和實踐中求得真知。
文章譬喻生動,說理深入淺出。
這篇文章所闡述的道理,是有蘇軾親身體驗在內的。對於探求真理和鑽研學問的艱苦歷程,蘇軾自己是過來人,所以談起來格外親切有味。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
首先,做學問如果不通過自己刻苦鑽研,親身實踐,只是靠打聽別人,隨便相信別人,就一定不會深入,不僅失於片面,而且還容易犯錯誤。如果只憑主觀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專靠外力是無濟於事的。
探求真理,鑽研學問的內因,就是靠自己學習,不能只撿別人的現成果實。還有第三點,所謂學習,不能只空談理論,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實學,要受過實際鍛鍊。儘管蘇軾說,有一天"道"會不用你去求而主動地來找你,實際上他卻正是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會來找你的。
這些道理,在今天看來,還是正確的,對我們是有用的,值得借鑑的。
6樓:鄭振英衣念
文言文中的「
所以」既是複音詞,又是所字短語中的「所+介」句式。當語義環境不同時,其有著多種意思:
一、當「所以」是複音詞時,通常充當表結果的連詞。可譯為:所以。主要用在複句的前分句或後分句。
1、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例如:《史記·魏公子列傳》:「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又如:漢
趙曄《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異日,種諫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罷若身疾作者,但為吳耳!』」。
2、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例如:《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又如: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所以魯人謂孔子為『東家丘
』。」二、當「所以」是所字短語的句式時,由介詞「以」所帶的賓語可以表示工具、方法、方式等,還可以表示原因,與此相應,「所以」主要表示工具、方法和原因。其意思為:
1、「所以」表示工具、方法等時,可理解為:「用來+動+的」(「動」表示「所+以+動」中的「動」,下同此)、「用來+動+的方法」等。例如:
○《荀子·議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那些**,用來禁暴除害的)
本例中所字短語「所以禁暴除害」是「所+介+動」句式,表示方法,並充當謂語。可按「用來+動+的」句式翻譯。這裡「所」指稱的是介詞「以」的賓語,通常可表示為「方法」,而謂詞性短語「禁暴除害」則是「方法」的定語,並構成「以」的賓語。
○《墨子·公輸》: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我知道用來抵禦你的方法了,我不說。)
本例中的所字短語「所以距子矣」是「所+介+動」句式,表示方法,並充當動詞「知」的賓語。可按「用來+動+的方法」的句式翻譯。這裡「所」指稱的是介詞「以」的賓語,通常可表示為「方法」,而謂詞性短語「距子」則是「方法」的定語,並構成「以」的賓語。
2、「所以」表示原因時,可理解為:「動+原因(緣故)」、「之所以+動」等。例如:
○《左傳·僖公七年》:既不能韁,又不能弱,所以斃也。
(既不能強大,又不能弱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
本例中所字短語「所以斃」是「所+介+動」句式,表示原因,加決斷詞「也」後充當謂語。可按「動+原因」的句式翻譯。這裡「所」指稱的是介詞「以」的賓語,通常可以表示為「原因(緣故)」,而謂詞性短語「斃」沒有帶賓語,則是「原因(緣故)」的定語,並構成「以的」賓語。
○《左傳·昭公三十年》:諸侯所以歸晉君,禮也。
(諸候之所以歸服晉君,是因為晉國遵守禮制。)
本例中的所字短語「所以歸晉君」是「所+介+動」句式,表原因,並充當主語。可按「之所以+動」的句式翻譯。
省在文言文中什麼意思,省 在文言文中有哪幾種意思
當 省 讀作 sh ng 時,主要有以下幾個意思 1 王宮禁署,禁中。例 禁臺省中,連闥對門。左思 魏都賦 2 官署名稱。例 投詞院直至省,將冤屈叫幾聲,訴出咱這實情。陳州糶米 3 行政區域名。元代 置中書省,於各路設行中書省,稱為行省。明代改行省為布政使司,自後即以省為地方行政區域的通稱。例 宋,...
斯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斯」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代詞 他 例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助詞 無實際意義 斯s 代 斯 假借為 此 這,這個 斯,此也 爾雅 釋詁 斯言之玷。詩 大雅 抑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饞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宋 范仲淹 岳陽樓記 而毅宗之語公主,亦曰 若何為生我家?痛哉斯言。清 黃宗羲 原君 又如 斯世 此世,今...
擎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1.舉 lift up 與翠bai葉並擎。明 du 李漁 親情偶zhi 寄 種植部 dao 2.又如 擎齎 拿著 擎奇 舉,持回 擎拳 舉拳 眾擎易舉答3.支撐,承受住壓力 prop up bear support 如 擎抬 支援 擎鷹走馬 形容有錢有勢人家逐獵玩樂的奢侈生活 擎天架海 比喻能擔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