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
《漢書》中的「張釋之傳」,有一事記載:漢文帝視察圈養野獸的上林苑,問上林尉苑裡野獸的數量,十餘問,尉不能盡答。文帝頗不滿,以為此尉無能,打算撤其職而任用他手下對答如流的「嗇夫」。
事情後經張釋之的一番勸說而作罷。
上林尉不能盡答皇帝的詢問,當然可說是「官僚主義」,未盡職守。但他不妄答,不吹牛,仍有其可取處。這使我想起人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問題。
先哲孔子曾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又云: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子路」) 其基本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幾分就是知道幾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說。
這才可謂「知」。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重現實與人事的。比如,對於神鬼幽明之事他不知,所以他「不語怪、力、亂、神」(「述而」)。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尚且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係,又如何能去從事神怪之事?
孔子於神怪之事付之闕如,避而不談,意味著既不肯定其有,也不肯定其無。
大智慧如孔子,尚且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對不知道的事物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那麼中智以下的人當然不可能樣樣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認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種老實的態度,也是最聰明的態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
宋代的大臣呂端,宋太宗稱他「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就是棄「小慧」而就「大智」的一個好例子。《漢書》中張釋之為上林尉的辯護,也正是在這一點上來立論,從而得到漢文帝理解的。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電視臺《東方之子》採訪時,曾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階段又聽說他在為南航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面對同學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
」「不知道。」「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麼經濟價值嗎?」「不知道。
」「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展方向?」「不知道。」三問三不知!
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意外,但不久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也許,一些人在說「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
作為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於說「不知道」。美國現代物理學家費曼說:科學家總是與疑難和不確定性打交道的。
當一個科學家不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時,他就是不知道;當他有了大概的猜測時,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即使他對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時,他也會對質疑留有餘地。對科學家來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使自己的結論留有被質疑的餘地,是科學發展所必須的。學人只有秉持這樣的科學態度,才能不斷地「格物致知」,獲得新認識,達到新境界。
常言所謂「一事不知,學者之恥」,其本意正是在於策勵學者們不斷求索,不斷進取。「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即使是在專業領域內,那種自詡或表現為無所不知的「專家」,不僅其學識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懷疑的。
其實,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說「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可以說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 過去,甚至還可以委婉地對學生說:「這些問題對於你們來說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
」但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明知不說的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也絕沒有「賣關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無損於他的科學家形象,更凸現了他嚴謹的科學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與丁肇中「三問三不知」相似的還有帕瓦羅蒂在一個大型演唱會上的表現,他演唱時剛到高潮之際,卻突然停頓下來。舉座譁然,連樂隊都停了下來。帕瓦羅蒂坦誠地說自己忘記歌詞了,請求大家原諒,希望大家再給他一次表演機會。
在一陣沉寂後,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事後,有人告訴帕瓦羅蒂:「你完全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認自己忘了詞。
相信觀眾肯定會認為是麥克風壞了而絲毫不會懷疑到你身上。」帕瓦羅蒂微微一笑:「如果還有下次,我同樣會認錯。
因為事實早晚會被人知道,那對我的聲譽影響會更大。
與丁先生相反的是,一些人尤其是個別**,在很多問題面前往往表現了「萬事通」、「博學家」的「風采」,下基層、搞調研在情況不明、事情未弄清的時候就髮指示、提要求、做決定,流露出一種「傲視萬眾」、「唯我正確」的態度。殊不知,一些指示、要求、決定有時與基層的實際不相符合,有的甚至離題萬里,基層照此做下去,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有一般常識的人都知道:人非聖賢,不可能生而知之,治學之要,行政之本,就在於實事求是,嚴肅認真,孜孜以求,來不得半點虛假。對不知道的東西,就不要充當「先知先覺」,更不要自認為能「升」而知之,認為自己一旦當了領導就對什麼問題都有發言權。
這是做學問做官乃至做人的一個最起碼的要求。時下有些「專家」、「學者」,總喜歡對一些自己不甚瞭解的事情發言,不負責任地亂說一通。結果是「專家意見」並不「專業」,讓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有些「專家」因此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力在減弱。
與此相對照,讓人更覺得作為學術大師的丁肇中「三問三不知」,對於學人來說十分可貴,令人警醒。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坦然與誠實,不僅是科學家、藝術家和領導幹部應該具有的,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知識都是通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得來的,與官位的大小沒有直接關係。個別**之所以「升而知之」、「官升知識長」、「官大本領強」,其實是官僚主義在作怪,並錯誤地認為只有如此才能顯示其「水平」、「能力」和「高明之處」,才不至於混同於一般老百姓,而且自己確實「高」。這些**「升而知之」的做法令老百姓倒胃口、反感「事小」,給人民、國家帶來損失「事大」!
謹防「升而知之」,才能使個別**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樹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實態度;才能注意學習、加強學習,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才能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實踐「****」,更好地為人民、國家作貢獻。否則,總認為「升而知之」,就會堵塞其提高、前進的道路,最終貽害無窮。
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啟示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無知。這句話的含義是說,人的聰明不在於知道什麼,而在於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聰明的人正視自己的無知。
3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論語·為政》
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的態度。
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學習上應堅持老老實實的態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裝懂。
而這種態度不只適用於學習也適用於生活。
實事求是
4樓:匿名使用者
你懂得就懂,如果不懂就不要不懂裝懂,不知道的事就不要裝作知道。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呢?
5樓:匿名使用者
做真實的自己,不要因為什麼而不懂裝懂。
6樓:匿名使用者
有什麼事情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沒必要撒謊
7樓:老師我不會做
實事求是 誠實 求知
8樓:匿名使用者
做人要誠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的道理
9樓:小使者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是一種智慧。告訴我們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的,不會不懂裝懂,那樣對自己沒有好處,要懂得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才能學到知識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10樓:劉東光
學習應該本著一顆坦誠的心來對待,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學習。
11樓:當初只道是尋常
告訴我們,做人要實事求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通常我們俗語中的什麼是這個意思
12樓:匿名使用者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原句是---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由:孔子的學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全域性的意思是:
子路啊,告訴你對待知和不知的態度吧(即對待學問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句孔子名言,後世被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習氣。 還有另外一種解釋,看曾仕強教授的《易經的奧祕》中,曾仕強教授的意思是:
我知道一件事是為了知道這件事的人而知道,我不知道一件事是為了不知道這件事的人而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曾仕強教授舉了一個孔子的學生和螞蚱打賭的例子,螞蚱說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學生說有四季,後來他們一塊問孔子,孔子看了看螞蚱,對他們說,一年有三季。螞蚱走了之後,孔子的學生問原因,孔子說,螞蚱活不過秋天,所以對他來說一年就是有三季,你跟他爭死還是有三季。
所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意思應該是「知道某個知識」是為了「知道這個知識」的人/物。(知之 為 知之),後半句同理。
13樓:落紅杏
告誡我們,切忌不懂裝懂!
14樓:匿名使用者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大智慧啊。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感悟,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感
知道的抄就說知道,不知道襲就承認不bai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du 古人云 知zhi之為知之,不知為不dao知,是知也。學問愈深,未知愈重 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作為專家 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 不知道 而且要敢於說 不知道 學問愈抄深,未知愈重 越是學識淵襲博,越要虛懷...
知之為知之事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事例
數學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講一道思考題,因為這道題比較複雜,而且有些步驟又比較難懂,所以老師講了兩遍,講完以後老師問我們懂了沒有,有很多同學都點頭試意,表示明白。可我還是有幾步不明白,可我看見那麼多的同學都懂,便想混弄過去。當 時我忽然想起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於是又問了老師,老師又認認真真得...
知之為?不知為?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誰說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誰說的?此話出自 論語 孔子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註釋 知 此拿襪句有五個 知 字,前四個都是 知道 的意思,最後一個同 智 聰明。譯文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的態度。評析 這裡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知之為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