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都有平仄規律嗎古詩的平仄有規律嗎?

2021-03-07 14:59:01 字數 6414 閱讀 3184

1樓:軒轅雪擁

古詩詞平仄之我見

古詞和格律詩對文字的平仄有嚴格的要求,稍諳古文者皆知。以七律為例,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中,對中間兩聯尤其要求嚴格對仗。從聲調上講,首先是平仄相間,即不能出現連續的平聲或仄聲,當然僅對偶數位字作這一要求,也就是所謂的一三**論,二四六分明。

其次是聯間沾,聯內對,即上聯後句與下聯前句平仄相同,同聯當中平仄相對。詞的詞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為複雜,但平仄相間仍是重要的原則。

2樓:愛賜柳易綠

在我們漢語裡字的發音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舉一個例子來說,"方"為平聲;"襖"為上聲;"放"為去聲;"霍"為入聲。

除平聲之外,上、去、入三聲,都屬仄聲。但要知道,平聲本身也有"陰平"和"陽平"之

分。如:"方"為陰平,"房"為陽平。至於上、去、入三聲,卻是沒有陰陽之分的。

說得更明白一點,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調,都有陰平、陽平、上、去、入(簡稱陰、陽、上、去、入)之分;每一個字,要不屬於平聲,便屬於仄聲(即上、去、入)。比如:「陰」字,本身就是陰平;「陽」字是陽平,「上」字是上聲;「去」字是去聲;「入」字是入聲。

如果把這四聲調熟,那麼,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別出每一個字是屬平屬仄的。這裡不妨再舉幾個例,以便對這方面陌生的讀者,可以藉此將四聲調熟一些,請看下面:

因(陰)、忍(上)、印(去)、一(入);

人(陽)、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聲調熟,分出那一字是平聲,那一字是仄聲,這樣,我們才可以談這些平仄再舊詩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五言律詩的平仄

律詩,是舊詩「近體詩」中一種最流行的形式。所謂「律」,是含有規律的意思的。這些規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長短,對偶的工整,等等。現在,先說平仄。

律詩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兩種。如寫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學做舊詩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這並不困難。

這裡不妨提供一些記憶它的竅訣。第一,這八句中,事實上是兩組。開頭的四句,自成一組;後邊四句,只是重複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記四句便夠了。

第二,每一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話,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頭來收。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話,

二、三兩句,一定是仄聲開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組除第三句,其餘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聲。(但是,上列一式,卻有變體。

因為第一句如不押韻,可以用「平平平仄仄」來起的,那麼,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為一組了。

上列的一種,是用平聲起頭的格式;但另有一種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韻,也可用「仄仄平平仄」來開始的。

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就只有這兩種,加上首句的變化,成為四式。但是,當你熟讀了第一種之後,知道第二種是變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為念起來,都市差不多的。

至於這些平仄,怎樣和詩句配合呢?

現在舉一個例子來參看一下。這是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把這首詩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照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們前面所談的第一種: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首詩的平仄,當然是合乎這個格律的。但如果你逐個字地來對一對,不難會發覺第

三、第七和第八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例如第三句的「一」字,應為平聲,現在卻是仄聲,整句就要變成「仄仄仄平仄」;第七句的「揮」字和「茲」字也不合,應仄而平,應平而仄,變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後一句的「班」字也不對,應仄而平,成為「平平平仄平」了。

這些不符平仄之處,是不是詩人不小心,下筆有誤呢?抑或是在遣詞用字時,找不到更適宜的,因此就將就一下算數呢?

不。要知道,律詩也好,絕句也好,在談平仄的時候,是有這麼一條規律的,那就是:「

一、三、**論;

二、四、六分明。」這句話的實際意思是:每句凡第

一、三、五這幾個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對也不算錯;但第

二、四、六,卻一定要嚴守格律,不能弄得應平而仄,或應仄而平的。

古詩的平仄有規律嗎?

3樓:匿名使用者

在我們漢語裡字的發音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舉一個例子來說,"方"為平聲;"襖"為上聲;"放"為去聲;"霍"為入聲。

除平聲之外,上、去、入三聲,都屬仄聲。但要知道,平聲本身也有"陰平"和"陽平"之 分。如:"方"為陰平,"房"為陽平。至於上、去、入三聲,卻是沒有陰陽之分的。

說得更明白一點,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調,都有陰平、陽平、上、去、入(簡稱陰、陽、上、去、入)之分;每一個字,要不屬於平聲,便屬於仄聲(即上、去、入)。比如:「陰」字,本身就是陰平;「陽」字是陽平,「上」字是上聲;「去」字是去聲;「入」字是入聲。

如果把這四聲調熟,那麼,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別出每一個字是屬平屬仄的。這裡不妨再舉幾個例,以便對這方面陌生的讀者,可以藉此將四聲調熟一些,請看下面:

因(陰)、忍(上)、印(去)、一(入);

人(陽)、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聲調熟,分出那一字是平聲,那一字是仄聲,這樣,我們才可以談這些平仄再舊詩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五言律詩的平仄

律詩,是舊詩「近體詩」中一種最流行的形式。所謂「律」,是含有規律的意思的。這些規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長短,對偶的工整,等等。現在,先說平仄。

律詩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兩種。如寫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學做舊詩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這並不困難。

這裡不妨提供一些記憶它的竅訣。第一,這八句中,事實上是兩組。開頭的四句,自成一組;後邊四句,只是重複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記四句便夠了。

第二,每一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話,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頭來收。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話,

二、三兩句,一定是仄聲開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組除第三句,其餘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聲。(但是,上列一式,卻有變體。

因為第一句如不押韻,可以用「平平平仄仄」來起的,那麼,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為一組了。

上列的一種,是用平聲起頭的格式;但另有一種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韻,也可用「仄仄平平仄」來開始的。

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就只有這兩種,加上首句的變化,成為四式。但是,當你熟讀了第一種之後,知道第二種是變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為念起來,都市差不多的。

至於這些平仄,怎樣和詩句配合呢?

現在舉一個例子來參看一下。這是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把這首詩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照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們前面所談的第一種: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首詩的平仄,當然是合乎這個格律的。但如果你逐個字地來對一對,不難會發覺第

三、第七和第八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例如第三句的「一」字,應為平聲,現在卻是仄聲,整句就要變成「仄仄仄平仄」;第七句的「揮」字和「茲」字也不合,應仄而平,應平而仄,變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後一句的「班」字也不對,應仄而平,成為「平平平仄平」了。

這些不符平仄之處,是不是詩人不小心,下筆有誤呢?抑或是在遣詞用字時,找不到更適宜的,因此就將就一下算數呢?

不。要知道,律詩也好,絕句也好,在談平仄的時候,是有這麼一條規律的,那就是:「

一、三、**論;

二、四、六分明。」這句話的實際意思是:每句凡第

一、三、五這幾個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對也不算錯;但第

二、四、六,卻一定要嚴守格律,不能弄得應平而仄,或應仄而平的。

4樓:匿名使用者

漢字的四種聲調,又分為平聲和仄聲兩大類。其中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通稱平聲。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

而第三聲(上聲)和第四聲(去聲)通稱仄聲。舊讀入聲的字也歸入仄聲。仄是傾側的意思,即不平 。

字的平仄在詩句的安排中非常重要,凡是格律詩詞都講平仄。古體詩對平仄的要求雖然不那麼嚴格,但也要大體安排適當,才能使詩句的聲調出現高低起伏,富有**性,使之琅琅上口。平仄在格律詩中是怎樣交錯的呢?

例如***的七律《長征》的第

五、第六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其平仄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每兩個字一個節奏。

平起句,平平後面跟仄仄,仄仄後面跟平平,最後一個仄字。而仄起句是仄仄後面跟平平,平平後面跟仄仄,最後一個平聲字。這就是平仄交替。

平仄簡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五絕平起首句押韻

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絕仄起首句押韻

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平起首句押韻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仄起首句押韻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平起首句押韻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仄起首句押韻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寫詩的平仄,詩歌的平仄,規律如何掌握

平仄要求不嚴格。詩詞的意境可以給人美感,可以取悅於讀者,或可以傳情達意,給人啟發。於是有人想到為何不讓詩詞的聲音也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 朗朗上口,平仄之說就此誕生。隨著平仄之說的刻意發展,到後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詩詞氣勢和意境的發揮和拓展,成了詩人的蹩腳鞋或包袱,大大地誤入歧途 有違初衷。...

古代平仄是怎麼分的古詩詞中平仄怎麼分

入聲字裡有哪些字被派到 一一細說很麻煩,你可以去搜,網上很全。我是看到你採納的那個答案不過是複製貼上的,沒有很好的回答你的問題,怕對你有所誤導。我主要是想跟你說一下 點絳脣 的格律以及曾允元作品。你看到的 平平平仄平平仄 和 平仄平平 是 點絳脣 範詞馮延巳的作品裡的平仄情況。事實上詞譜並未要求字字...

古詩一定要押韻和平仄麼詩詞中的押韻和平仄是怎麼一回事?

古詩基本上都是非常講究的。當代人對詩詞創作的理論知識掌握的普遍較膚淺,加上語文基礎沒有那麼好,押韻和平仄等詩詞基本要求大多達不到。寫成順口溜 打油詩的倒是比較常見。創作出一首公認的好詩 詞 必定是要講究平仄和押韻的。不僅僅是古詩!包括現代詩也是有格律的 否則和寫文章有啥區別呢?詩就是詩,不是文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