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聾與中醫臟腑的關係耳災與哪個臟腑有關?

2021-03-08 14:41:40 字數 3502 閱讀 5306

1樓:六安惠耳助聽器

醫理論認為,人有五臟六腑。五臟即腎、心、肝、脾、肺;六腑即胃、大腸、小腸、膀胱、膽、三焦。五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六腑與之配合,並通過經絡而執行氣血,協調陰陽,聯絡四肢百骸、皮毛筋骨、肌肉血脈、五官九竅等,使之成為一個統一的機體。

耳為五官之一,耳殼露於頭側,耳竅內通於腦,它的生理功能的發揮,以及病理病症的產生,與臟腑均有關係,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腎:耳為腎所主。腎氣通於耳。

只有腎氣充盈,精氣調和,耳才能行使其正常生理功能。反之,腎精虧損,髓海不足,耳竅失於榮養,則有平衡感覺障礙,如自覺天旋地轉,自身動盪不安,以及耳鳴、耳聾、嘔吐等一系列症狀。臨床上,腎功能失調的病理變化,多產生耳鳴、耳聾、眩暈、耳內脹塞、膿耳日久等虛性證候。

心:耳為腎之竅,又為心之寄竅,比較恰當地說明了耳與腎和耳與心的主次關係。心主火,腎主水,心火與腎水相互制約,共同維護耳的功能。

若心腎失調,腎水虧虛,心火亢盛;或心血不足,不榮於耳,均可導致耳病。古人云:「憂愁思慮則傷心,心虛血耗,必致耳聾、耳鳴。

」肝:中醫有「肝腎同流」之說,兩者在生理方面的相互關係極為密切。肝需要腎陰的滋養,賴以保持陰陽平衡;反之,水谷精微需要通過肝的疏洩作用,才能不斷地產生腎陽。

由於肝腎關係密切,構成耳與肝之間的一定聯絡。主要表現為,只有肝氣條達,陰陽平衡,才能保持聽戶清靜,耳聰腦寧。反之,若肝氣上逆,陰虛肝旺等,則會引起聽戶失聰、耳鳴、眩轉等症。

2樓:苦海碼頭雲真子

腎主骨,主耳等。耳聾與中醫臟腑的關係是與腎虛的關係。

耳災與哪個臟腑有關?

3樓:匿名使用者

1.耳朵與腎

腎是人體中很重要的一個器官,中醫將腎臟歸於藏精之處,而精是構**體的基本物質,《靈樞·經脈篇》中說:「人始生,先成精」,精也是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素何·金匱真言論》中:「夫精者,身之本也」,而精於腎中藏身,在《素問.

上古天真論》中記載:「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此外《靈樞·五閱五使篇》雲:

「耳者腎之官」即神虛弱,耳朵得不到精氣所養,就會容易引起耳朵方面的病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有記載::「腎主耳……在竅為耳。

」可見耳朵與腎臟的關係在五臟中國屬於最為密切的。

2.耳朵與心

跳動著的心臟,依靠著收縮與擴張的節奏,譜寫出規律的生命節奏,如果說其他器官的聆聽是靜態的,那麼耳朵對於心臟的聆聽是動態的,心臟掌控著人體的血液供給速度和量,《證治準繩·雜病》更明確地指出:「心在竅為舌.以舌非孔竅,因寄竅於耳,則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

」所以心虛血耗,有可能導致耳聾耳鳴。

3.耳朵與肝

我們經常會說「肝開竅於目」,所以肝臟與眼睛的關係我們認識的也比較透徹,但是耳朵與肝臟的關係也非常的密切,這種關係主要體現在經絡上,中醫認為「足少陽膽經皆絡於」,而且在第一點中我們詳細介紹了耳朵與腎臟的密切關係,而肝臟與腎有「肝腎同源」的說法,《辯證錄》中記載:「肝為腎之子,腎氣既通於耳。」所以中醫早已認清了耳朵與肝臟的密切聯絡,《素問·髒氣法時論》雲,「肝病者....

虛則……耳元所聞。」所以肝臟的病變之後,耳朵也可傾聽其不適的症狀。

4.耳朵與肺

肺主呼吸,吸收新鮮的氧氣,維持機體內的有氧反應,同時吐出體內的糟粕,《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記載:「肺者,氣之本。」而鼻子與肺一樣,同為呼吸之用,而我們的鼻子與耳朵也是相同的,如果鼻子塞住,耳朵的聽力也會隨之下降,在《雜病深流犀燭·卷二十三》中指出:

「蓋肺主氣.一身之氣貫於耳。故能為聽。

」所以只有肺正常,一身之氣貫於耳,耳朵的功能才能得到維持。

5.耳朵與脾臟

對於脾臟,我們經常會和胃聯絡到一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脾胃,脾和胃共同作用於事物,使得食物被消化,轉化為精華,不斷地供給全身營養的需求,供給機體運轉的能量,《類經,藏象類》中記載:「脾主運化,胃司受納,通主水谷」,所以脾也有後天之本之說,耳朵的功能施展,也需要脾胃提供能量,就如《素問.玉機其髒論》中記載:

「脾為孤髒……其不及。」所以脾臟的健康,與耳朵關係也尤為密切。

中醫裡的五臟的關係

4樓:匿名使用者

五臟之間的關係

1.心與肺的關係

心主行血,肺主氣而司呼吸。所以心與肺的關係,實際上是氣和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

肺主氣,具促進心行血之作用。因此,肺氣正常則是血液正常循行的必要條件。反之,只有正常的血液迴圈,方能維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進行,故有「撥出心與肺」之說。

聯結心之搏動和肺之呼吸兩者之間的中心環節,主要是積於胸中的「宗氣」。由於宗氣具有貫心脈而行氣血,走息道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從而強調了血液迴圈與呼吸運動之間的相互聯絡,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2.心與脾的關係

心主血,脾統血,脾又為氣血生化之源。故心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執行兩方面。

心脾兩虛:即氣血兩虛,脾氣虛,心血虛。

3.心與肝的關係

心主血,肝藏血。故心與肝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神志方面的依存與協同。

血液生化於脾,貯藏於肝,通過心而執行於全身。心行血功能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則心無所主,血液的執行必致失常。故「心肝血虛」常同時出現。

4.心與腎的關係

心與腎在生理上的關係,主要表現在一是心陰心陽與腎陰腎陽之間的依存關係,二是心血與腎精之間的依存關係。

在正常情況下,心火必須下降於腎,助腎陽以溫腎水,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於心,助心陰以使心陽不亢。古人稱這種關係為「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為心腎兩髒本身陰陽動態平衡的重要條件。

心陽與腎陽的關係:心為君火,腎為相火(命門)。

5.肺與脾的關係

肺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兩個方面。

肺為主氣之樞,脾為生氣之源;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6.肺與肝的關係

肺與肝的關係,主要表現於氣機的調節方面。

7.肺與腎的關係

肺與腎的關係,主要表現於津液的代謝和呼吸運動兩個方面。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肺腎之陰液亦相互資生。

8.肝與脾的關係

肝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飲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貯藏及執行方面。

9.肝與腎的關係

肝腎之間關係主要表現於肝腎的精血、陰陽相互為用,相互制約,協調平衡等方面。

「精血同源」或「肝腎同源」。

藏洩互用,調節生理機能。

由於肝腎同源,故肝腎陰陽之間息息相通,相互制約,協調平衡。如腎陰不足常可引起肝陰不足,陰不制陽而導致肝陽上亢,則稱之為「水不涵木」;如肝陰不足,亦可導致腎陰虧虛,從而導致相火上亢。另外,肝火太盛亦可下劫腎陰,從而形成腎陰不足病證。

10.脾與腎的關係

脾與腎的關係主要表現於先天后天的相互滋養方面。

此外,在津液代謝方面:脾主運化,腎主蒸騰氣化,脾腎兩髒密切配合,方能使津液代謝正常進行。

5樓:妙若清雲

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所以常說肝腎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後天滋養先天;心為五臟六腑之主,為君主之官;肺為氣之本,腎為氣之根。

6樓:不買感冒通

看四聖心源。吧。那裡闡述的比較清

中醫認為與消化系統相關的臟腑有哪些

五臟 心 肺 脾 肝 腎 六腑 大腸 小腸 胃 膽 膀胱 三焦。中醫學把人體內在的重要臟器分為髒和腑兩大類,有關臟腑的理論稱為 藏象 學說。藏,通 髒 指藏於內的內臟 象,是徵象或形象。這是說,內臟雖存於體內,但其生理 病理方面的變化,都有徵象表現在外。所以中醫學的臟腑學說,是通過觀察人體外部徵象來...

中醫認為,肺與季節的變化關係十分密切,為何

中醫認為 肺為嬌髒,不耐寒熱 即肺是清虛之體,性喜清潤,不耐寒熱,不容異物。肺通過口鼻與外界相通,自然界的寒熱燥溼之邪氣,易侵犯肺臟。養生保健就是要根據四季寒暑的情況,適當地增減衣服和被褥,適應季節和氣候的變化,保證肺臟不被寒熱燥溼等外邪侵害。在中醫理論中,秋與肺氣相應 秋季也是呼吸系統疾病的多發季...

五官五體五華與臟腑的關係簡述五液五體五官與五臟的聯絡

依次對應 五臟 肝心脾肺腎 五腑 膽小腸胃大腸膀胱 五華 爪面脣毛髮 五體 筋脈肉皮骨 五官 目舌口鼻耳 另外 還有很多相對應的 也是上面的順序 五季 春夏長夏秋冬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味 酸苦甘辛鹹 五音 角徵宮商羽 五色 青赤黃白黑 五方 東南中西北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你忘記一個關鍵的東西 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