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一知齋
1、人類早期的生死觀。
一切宗教(或哲學)的核心問題都是同一的,即:生命。其目的在於:
超越有限、超越死亡,即所謂「生命永恆」。在原始宗教那裡,這一命題就已經表現得淋離盡致了,它是在「靈魂不死」的認知下進行的。文獻學和民俗學的資料均表明,靈魂觀念在原始時代具有世界性。
2、靈魂觀念產生!
原始人用它解釋人的生、老、病、死,生命運動的生生不息,並以此指導自己的全部活動。原始人認為,靈魂這種「小人」和其主人的身體完全相似,即靈魂因人的高矮胖瘦而分別具有高矮胖瘦的特徵;人死後,靈魂變為鬼魂去了另一世界。
3、從此,原始人變得坦然起來。他們對一切問題都有了一個「圓滿的」答案:對他們來說,真正的死亡是不存在的,死亡不過是到另一世界去生活,好像只是換了一個生活環境。
死亡文化的「實用性」從一開始就被原始人正確地把握住了。
二、孔子及其儒家學派的生死觀
1、孔子(公元前552023年),名丘,字仲尼。其先祖是殷商的貴族,周滅商,受封於宋國,世居宋。到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時,宋內亂,避亂,遷魯。
到孔子時,家道已敗落。魯國是周公旦(周武王的四弟)的封地,號稱「禮儀之邦」,古代的典章、文獻極為豐富;而孔氏家族又具有殷商的文化傳統,這些對於孔子成為一代思想家無疑受益匪淺。
2、孔子以周文化(「周禮」)的繼承者自居。儒家的最基本概念是「仁」。
(1)《說文》:「仁,親也,從二人。」即是說,「仁」就是協調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的一種境界,或一類行為準則。
在「仁」的旗幟下,孔子學說的邏輯如此:一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儒家的理想人格是「聖人」;二是參與社會活動,實現理想社會,儒家的理想社會是「聖王之治」。
(2)《禮記·大學》概括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人亦稱之為「修、齊、治、平」功夫,或「內聖外王」之學。
修、齊為「內聖」,誠意、正心亦為修身的組成部分;治、平為「外王」。其中,「內聖」是為了「外王」,「內聖」是「外王」的基礎,而這兩者的最完美境界都達到了「仁」。後來。
(3)《孟子》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便是具體了孔子「內聖外王」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儒學被稱為「仁學」、「人學」,近世亦有人稱孔子為「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3、儒家是從入世精神、仁學推衍出它的生死觀,並服務於它的人格修養和社會治理。具體地說,儒家通過積極的人生實踐,建立功勳和學說,造福於社會並揚名於後世,以此超越死亡,達成生命永恆。
4、儒家的基本邏輯是:入世主義精神、仁學、人格修養、社會治理,它的生死觀集中體現在「三不朽」信條中。因而儒家的人生觀是積極的、蓬勃向上的。
三、老、莊及其道家學派的生死觀
1、老子道家的生死觀
(1)老子,名聃(dān),楚國人,生卒年不詳,大約與孔子同時而長於孔子。老子曾做過周王室的史官,孔子年輕時遊洛陽,曾向老子請教過「道」。老子是中國文化史上一位影響深遠的人物,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蘊含深奧,令歷代學者歎服不已,後世累代有註釋者。
(2)兩大基本內容:道的本體論,道的方**。如果說孔子哲學的主要特點在於濟世救民的話,那麼,老子哲學的主要特點則在於思辨尋理。
老子和孔子對中國文化史的深遠影響相得益彰,實難分伯仲。道家是先秦哲學中反對儒家的主要派別之一。
(3)老子哲學的人生觀、社會觀是中性而略具消極色彩。《老子》五千言並未過多地談到死亡、殯葬問題,但他卻為道家後起者奠定了基調。
2、莊子道家的生死觀
(1)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286年,與孟子同時或稍後,宋人(今河南商丘)。莊子淡泊名利,終生不仕,曾謝絕了楚威王聘為國相的請求。他或四方遊歷,或隱居著書,生活曾一度極為清苦,然自得其樂。
現存《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的七篇被認為是莊子原作,其它《外篇》和《雜篇》共二十六篇則多後起道家的託名之作,但基本上都反映了他的思想。莊子哲學皆假託寓言而闡明道家思想,想象力豐富,文風奇特、詭譎。
(2) 莊子持「元氣論」的物質觀。認為,人由「元氣」聚合而成,氣散則死,生生死死在無休止地轉換著,如四時之執行。可是,人們卻將「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
」其實兩者是一回事,因為它們都是由氣構成的,故曰「通天下一氣耳」,「故萬物一也」(一,即齊一,一回事。)。生命,不過是身外的塵垢「假借」而成,生、死就像晝、夜一樣無窮地交替,「生之來而不能卻,其去不能止。
」(見《莊子》的「至樂」、「知北遊」、「達生」等篇)
(3)在莊子看來,死亡不過是迴歸自然而已,生存倒像是出去走了一遭。莊子的殯葬觀也是獨特的。既然生死只是「氣」的迴圈聚散,死亡是迴歸自然這個「巨室」,那麼,殯葬就是多餘的。
四、墨子及其墨家學派的生死觀
1、墨子,名翟,魯國人。在孔子之後,孟子之前。《淮南子·要略》說,墨子原系儒門**,因不滿儒家學說而另創一個對立的學派。
2、墨子提出了一整套社會學說和政治方案,對此可概括為:「兼愛」,要人們要普遍地相互愛護,不分親疏;「尚賢」,推舉賢才;「尚同」,上下同心;「節儉」,節約儉樸;「非攻」,反對諸侯各國之間的戰爭;「非樂」,反對沉醉於**享受等。
3、墨子的生死觀及殯葬觀。它可歸結為:明鬼、非命、節葬。它們構成墨家「非儒」(反對、非難儒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4、墨子提出了殯葬改革方案:「曰: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領,足以朽肉。
掘地之深,下無菹漏,氣發洩於上,壟足以期(識別)其所,則止矣。返,從事於衣食之財,佴(助,給)於祭祀,以致孝於親。故曰:
子墨子之法,不失為死、生之利者,此也。」墨子是迄今我們所知中國最早的主張「薄葬」的殯葬改革家。
五、佛教的生死觀
1、佛教產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出生於迦毗羅衛(今尼爾泊南部),其原名為喬答摩.悉達多。
其父為迦毗羅衛國的國王,他立為太子,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準備將來繼承王位。
2、佛教在公元一世紀東漢初傳入中國。佛教的原始教義是教人們斬斷一切塵緣,包括對血緣關係淡薄、不事官府等。
3、佛教是一種出世主義(和儒家積極的入世主義正相反對)。它從純個人的角度尋找人生苦難的根源,並提供解脫個人苦難、尋求生命永恆的道路。
4、佛教焚化屍體就源於對肉體、感官的鄙視乃至厭惡,因為它們是妨礙人們過一種清淨無慾的空寂淡泊的生活精神的「涅 般木 」境界的障礙。但高僧的經焚燒後骨頭稱為「舍利子」被儲存下來,供信徒們瞻仰。
六、儒家和佛教的最根本區別
1、儒家建立在對生命熱愛的基礎上,因而產生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強烈的使命感。也由於熱愛生活,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子女對父母也就有了「孝」即報恩的義務。
2、佛教則建立在人生苦難、厭倦生命的基礎上,因而採取了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社會責任感極其淡漠。既然生存充滿著苦難,「苦海無邊」,那麼,對生育自己**的父母也無須承擔「孝」之類的義務了。明清的法律規定,僧人必須拜父母,祭祀祖先,為父母服三年喪,否則,杖一百,令還俗。
這就是不承認出家人有放棄對父母此類義務的權利。
佛教能在中國得到傳播,與它自身受到了一定的「改造」是分不開的。首先是受到儒家「忠」、「孝」的影響,其次是與中國傳統的偶像崇拜、民間迷信相結合,逐步成為了「中國化」的佛教。
2樓:匿名使用者
3樓:問題釘子戶
初一水平?太沉重了點吧,估計連死亡的概念是什麼都不知道呢就來**了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最經典的一個故事就是「莊生化蝶」吧!
故事的大意就是莊子做個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個蝴蝶。醒後莊生就在思考到底是自己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了自己!這就引申出莊生對「死亡」的看法,他說既然人沒死,活在世上,為什麼要去思考「死亡」這件事,既然自己死亡了,也就控制不了自己的一切!
也就說明「死亡」後你就不是你自己了!所以說人生在世,要把握人生的現在,不要去浪費時間在那些虛無而又不能控制的事情上!
5樓:匿名使用者
莊子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發現他變成了一隻蝴蝶,醒來後他不知道是他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他自己,這就引申出莊子對死亡的看法,他說既然人沒有死,活在世上,為什麼要思考死亡這件事,既然自己死亡了,也就控制自己死亡了,也就控制不了自己的一切!也就說明死亡後你就不是你自己了!所以說人生在世,要把握人生的每分每秒,不要浪費時間在那些虛無而又不能控制的事情上
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歷史使命中大學生肩負的責任。
6樓:匿名使用者
大學生肩負的責任主要從幾個方面來談:首先要說明中國夢的實際內涵;然後從多方面說明大學生如何實現這樣的責任,即明確責任意識、發揮擔當意識、提升擔當能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也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新時代大學生要在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過程中明確責任擔當。
一是明確責任意識。
「時代召喚青年、塑造青年、成就青年,青年感知時代、融入時代、推動時代,這就是時代與青年關係的內在邏輯,也是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歷史程序中體現出來的一條重要規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二是發揮擔當意識。
「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擔當,人類就有希望,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青年是「新時代」的奮進者和開拓者,將個人的美好夢想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同頻共振,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提高全域性站位、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開好局。
三是提升擔當能力。
「硬實力、軟實力,歸根結底靠的是人才實力」,「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打鐵還需自身硬,「責重山嶽,能者方可當之」,青年大學生要像海綿汲水一樣汲取知識,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正確認識遠大抱負與腳踏實地,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擴充套件資料
身處「新時代」的青年一代,要特別珍惜「新時代」帶給我們的際遇,自覺肩負起「新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要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歷史莊嚴感和崇高使命感,養成高遠之志、進取之心、沉穩之性、勤儉之德,明確實現中國夢的主體責任,勇敢地直面矛盾、化解矛盾、解決矛盾,能負責、會負責、負好責。
中國古代辯證思想的淵源,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思維的成因時什麼?
中國古代辯證思想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晉國史官蔡墨提出了 物生有兩 的命題,意即是無是由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組成的。他還引用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的詩句,得出 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 的重要政治結論。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另一代表人物是老子,認為事物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結,互為條件的...
中國古代規劃思想及典型城市,中國古代規劃思想及典型城市有哪些
1 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對城市性質有了嚴格規劃,周禮 考工記 記載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建設所秉承的思想體系 2 東周時期產生了 諸子百家 是我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多元化時代,即有與 周禮 考工...
中國古代思想的基本特質
這個參考下 中國古代管理 思想的基本特徵 第一,把人作為管理的重心。第二,把組織與分工作為管理的基礎。第三,強調了農本商末的固國思想。第四,突出了義與情在管理中的價值。第五,讚賞用計謀實現管理目標。第六,把中庸作為管理行為的基準。第七,把求同視為管理的重要價值。儒家思想 一 儒家思想概說 儒家基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