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茶文化

2021-03-14 07:41:21 字數 5304 閱讀 2183

1樓:匿名使用者

畲族是個歷史悠久,有著獨特文化內涵的民族。他們善良聰穎、勤勞勇敢,以大山為居,自稱「山哈」(「山客」之意),過著「種樹還山,種菁為活」的農耕生活。和祖國大家庭中的其他民族一樣,飲茶之風在畲族生活習俗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從畲族的「茶歌」中,我們可以領略到,飲茶不單是一般的生活習慣,而且還有一整套的迎賓待客的禮節,有其不可忽視的審美價值。

「鳳凰茶」茶藝表演,正是取材於畲鄉的一個生活習俗:飲蛋茶。

福建屏南縣的甘棠鄉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葉臥底,上擱一個完整的生蛋,用滾燙的山泉水澆熟,沏出「艾蛋茶」。每逢村中男人辦大事、乾重活,或身有小恙時必飲此茶——艾葉可祛痧解毒避邪氣,蛋可進補,故奉蛋茶又成為迎賓待客的上等禮節。

畲族人民崇尚鳳凰可追溯該民族的產生之時。鳳凰崇拜的遺風一直保留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

畲族婦女的頭髻叫「鳳頭髻」,衣飾花紋叫「鳳挑」,花鞋上有「鳳尾紋」,全身裝束叫「鳳凰裝」。而在日常民事活動中,每逢喜慶,畲民總是莊重地在居屋正廳的壁上或樑上貼上「鳳凰來儀」、「鳳凰至此」的字條,或「鳳凰朝陽」的圖畫。所有的這些,都說明了畲族人民已將自己的精神與信仰與鳳凰不可分割地聯結在一起了——而鳳凰正是中華民族所崇尚的真、善、美的象徵。

在茶藝表演中用來澆沏的紅蛋叫「鳳凰蛋」。蛋在中國文化中也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從神話學的角度上看,「蛋」與人類的繁衍有象徵同構的關係。

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的神話中,自然的混沌狀態是一個「宇宙蛋」——一個孕育生命的大子宮。民間中,女子出嫁時,陪嫁的被服箱裡塞有煮熟染紅的紅蛋(鳳凰蛋),這與生命的觀念是聯在一起的。

整套茶具分為盆、盞、杯、壺、通、爐等,造型上設計成鳳凰的各種形象與圖案;鳳凰精神品質高潔,故用純銀來精心打造——畲民把銀看作高貴的象徵,用它來塑形,很能體現茶藝的審美特徵。我們不妨設想一個:一個身著「鳳凰裝」的畲族少女用這樣的茶具將「鳳凰茶」恭奉在貴客面前,不正是應驗著畲民們喜愛的那句著名的吉語:

「鳳凰至此」嗎?再設想一下,當客人手捧銀盃輕嗅,蛋香、茶香中交雜著艾葉的苦涼之氣沁入肺腑,不令人心曠神怡嗎?

背景**採用了福建屏南地區音協主席、作曲家丁獻芝先生特地為茶藝表演創作的「銀芽留芳」。該**取材廣泛流傳在閩東、連**源等地的畲族傳統樂曲,表現喜慶吉祥,與表演相得益彰,和諧一體,情韻盎然,更顯民族特色。

表演共分八個步驟:

1、鳳凰嬉水:這裡指淺綠色的艾葉在水中滌洗,艾葉形似鳳凰而取名。

2、鳳盞溜珠:這裡指紅蛋在似月芽狀的**器皿中滌洗,喻意新的生命接受大自然的洗禮。

3、丹鳳棲梧:指珠形物呈圓狀在這裡指蛋黃,艾葉又似梧桐葉,喻意鳳凰在梧桐樹上棲息。

4、鳳穴求芽:茶壺蓋口喻穴,茶葉喻為芽,這裡指茶葉放置於茶壺中,暗喻:鳳求凰,有交媾之意。

5、鳳舞銀河:指茶壺的流,瀉出狀象天上的銀河,鳳凰在銀河上翩翩起舞狀。

6、白龍纏鳳:這裡指壺的「流」直對「銀通」下瀉時水流的纏繞狀而取名,暗喻二物纏綿之意。

7、鳳凰沐浴:滾燙的大水壺在茶杯上,下瀉澆灌,似淋浴狀,這裡暗喻鳳凰在「鳳凰池」中接受大自然的沐浴。

8、金鳳呈祥:「鳳凰茶」泡製完成後所呈現的景象,象一隻金色的鳳凰在梧桐樹梢上,白雲纏繞金色的太陽,相互映襯,暗喻鳳凰來到人間把幸福、吉祥無私的奉獻給所有熱愛生活的人們。

當我們聽著畲歌,品嚐畲家茶時,定會深切感受到畲家兒女的真情厚意。畲家泡茶有多種講究,多種方式,如「寶塔茶」、「皇帝茶」、「新娘茶」、「合歡茶」、「四大姓氏茶」等等,都可以演澤出美好的「茶藝」及其它藝術作品,只是尚待於我們的開發整理。正如畲歌裡唱的那樣:

「人情流(留)在碗**,我郎接茶未在行,也知這茶真好吃,人情盡好水會香」。

2樓:高樓居士

王建林(浙江省景寧縣特產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畲族是56個民族中的一員,歷史上居無定所,四處遷徙,而且大多散居在峰巒重疊的深山,這些地帶氣候土壤十分適宜茶樹生長。加上畲族是一個勤勞且勇於開拓的民族,因此畲民遷徙到那裡,拓荒到那裡,種茶到那裡,在漫長的栽茶、採茶、製茶、飲茶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積澱起了獨具特色的畲族茶文化。為了弘揚這一文化奇葩,筆者以景寧畲族自治縣畲民從事的茶業活動為素材,對畲族茶文化

作一初步探索和闡述。

見縫插針廣種茶

世居景寧的畲民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他們多集聚在山腰地帶,雖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但盡佔有的可耕田地卻都是從陡峭的山坡上千辛萬苦通過認真修築梯級而獲得的,修築的梯級園地土壤腐殖質豐富,十分適宜茶樹種植。同時這裡綠樹成蔭,終年雲霧繚繞,孕育了茶葉優異的自然品質,因而自唐永泰以來,#-,畲族太祖雷進裕等人先後從福建、廣東等地遷徙這裡後,不管是單家獨戶還是小聚居,他們都在自築梯級園地上見縫插針種植茶樹,從而留下了「畲山無園不種茶」、「園裡無茶不成寮(屋),山上無茶不成村」等畲諺。

新中國成立前畲族人民佔有的土地較少,大都要用以種植水稻、紅薯等糧食作物,因此他們只有在園邊地頭點穴叢栽。新中國成立後畲民翻身作了主人,不僅分得了較多的土地,而且掌握了山地保土技術,等高條植種植技術,建起了高標準專業茶園,因此如今畲鄉是「梯園層層繞村轉,茶園條條綠油油」,茶葉生產已成為畲鄉家家必有的生產致富內容。

以茶冠名命地名

筆者曾對2023年編輯的《景寧畲族自治縣地名志》進行研究,並實地作了一些調查,結果發現本縣所轄地域從政區地名到名勝古蹟、從人工建築到地理實體均有用茶命名的茶地名。這些不同或相同的茶地名,有的代表行政區域,如本縣不僅有多處同名同字的茶園村,還有茶園鄉,在人民公社化時代還設有茶園管理區;有的代表人工建築,如「氵祭茶橋」,就是澄照鄉氵祭頭村通過發展名茶增加經濟收入後,村**手在大赤坑上架起連線上下二村,象徵民族團結友誼的石拱橋。有的代表地理實體,如茶園嶺,便是一條兩邊種滿茶樹既陡又長的山嶺。

通過對茶地名的分類,可以看出當地茶樹生長的地形及範圍,如是茶地名中帶有排字的,如「茶排」,就是指沿山腰或山頭延伸的較長較平坦的山徑地段都種有茶。如是茶地名中帶有畈、坪字的,如「茶坪」、「茶畈」,就是指一塊較大平坦的丘陵山地亦種上茶。此外若地名帶有「灣」、「坑」「嶴」、「壑」字的,說明茶樹栽培分佈地域廣泛。

總之在畲鄉景寧,大量的地名用茶命之,使茶與地名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反映了當地具有深刻的茶文化內涵。究其茶地名的來歷,總的講都是因產茶而得名,如「茶灣」、「茶鞍」等。有的反映畲家客來敬茶的習俗,如「茶亭」、「茶堂」,講的是當地畲民為招待四方來客而設的供茶點。

還有的以茶葉品質來命名,如惠明寺村有一地段原叫寺外崗,由於地處優越境地,2023年畲族農婦雷承女選用這裡的鮮葉原料採製的惠明茶,榮膺美國舊金山為紀念巴拿運河開鑿成功舉辦的萬國博覽會金獎,當地村民便把寺外崗更名為金香崗,意在獲得金獎,香高味濃,至今民間仍流傳著這樣一首山歌:「惠明寺外金香崗,這裡採茶那裡香,那裡採茶這裡香,採完茶葉滿山香」,總之有茶才有茶地名,茶地名是景寧畲鄉一個較為普遍的茶文化現象。

鄉俗濃重飲茶習

茶是畲族人民必備的飲料,用茶敬老待客是畲家的傳統習俗。每年逢清明採茶時節,畲家的媳婦必親自採制幾斤絕對上等的名茶,並加以密封貯藏,每到大年初一娌妯們就爭先邀請爹姆及親戚叔嫂到自家敬品一杯「春節茶」,她們不僅在採製名茶時就十分考究,在沏泡時也十分注重技巧,煮茶的用水必取村中最為淨潔的山泉,煮沸的開水必稍擱片刻再行沏泡,茶具必選用半透明縷空細花的薄胎瓷碗,沖泡時必先以小量開水潤溼茶葉,然後泡至七分滿淺,觀沏在杯中的名茶,湯色亦濃亦淡,如釅如醇;看盞中的葉芽,若眉若花,栩栩如生;賞手中茶杯,見香霧繚繚、雲氣嫋嫋;啜杯中茶味,回味悠長,清香撲鼻,令長輩嘗後心曠神怡。據當地老人講敘,畲家媳婦用茶敬孝上輩、鄰里和睦是傳統風俗,只是發展到今天,使娌妯茶俗更增添了溫馨的家庭氣氛。

畲家客人進門不分生熟,必給敬茶。客人喝茶要讓主人一衝一泡,當地稱喝二道茶,不飲二道就走視為失禮。如果客人確實不喜飲茶,也要事先宣告,第三道主人就隨客意不再衝泡了。

但在惠明寺附近一帶,這裡由於長年雲霧繚繞,使得惠明茶不僅香高味甘,且數衝不淡,因此客人若衝三杯、五杯,主人更為高興,已顯示自己的茶葉品質優佳。總之,作客畲家,主人必以茶敬待,讓你喝個夠,喝出「一杯淡,二杯鮮,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味猶存」的惠明茶韻。

古老動人茶傳說

畲族人民的生活離不開茶,畲族人民的文學也離不開茶,在豐富的畲族文學作品中,故事傳說便是最精彩的一種。在畲鄉景寧,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古老動人的茶傳說,相傳唐永泰年間,有一天在四川峨眉山勤修苦練了50年的老瘩和尚雲遊經過此地,他獲悉南泉水的甘寒清冽,擬品嚐一番,便奔赴泉源,卻因長途跋涉勞累過度而昏迷倒下,多虧上山拾柴的雷太祖看見,用山泉救活了和尚,並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寮裡休養,老瘩和尚由於吸飲了南泉水,身體日見健壯,他見這裡雲霧繚繞,是個建寺坐禪的好地方,於是化緣建寺山中,為報救命之恩,他在寺院周圍播下了從峨眉山帶來的茶籽,並精心用南泉水澆灌,以收取茶葉酬謝恩人。有一年鶴溪一帶瘟疫流行,老瘩和尚得知後馬上採下寺院周圍的茶樹新芽製成幹茶,並取寺旁南泉水烹煮,走門串戶向病人施茶,沒幾天,喝過老瘩和尚施捨的茶湯的病人都獲得**,山民追問:

「大師傅,你叫什麼名字?」老瘩和尚低聲念道「此身難報祖恩惠,留下寺茶照山明,我的名字就在這副楹聯裡,後來山民反覆琢磨,方知大師傅原叫惠明和尚,為感大師之恩,山民把他化緣建造的寺院稱作惠明寺,把他施捨的茶定名惠明茶,居住寺旁的畲民亦把村莊更名為惠明寺村。民間傳說雖無據可考,但這一僧一茶、一寺一村巧妙地把茶文化和佛教文化緊密的融合在一起廣為流傳,可見畲家茶文化歷史之悠長。

如今惠明茶已成為畲家名優特產,由於採製精湛,品質優異,2023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還認定惠明茶為全國名牌產品。

雅俗共賞茶詩文

散見於各種史料中的茶記載、茶詩文是畲族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茶記載記事詳實,茶詩文讚賞得當,讀來清新雋永。

據《景寧畲族自治縣誌》記載,畲家創制的惠明茶明成化十八年(公元2023年)就被列為貢品,有《處州府志》記載為證,「入京馬上爭矜貴、黃封紅裹呈楓宸」,詩句描敘了當時入京進貢非凡場面。**四年(公元2023年),惠明茶榮膺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一等證書和金質獎章,景寧縣把這一光榮歷史載入《景寧縣續志》稱:「茶葉各區皆有,唯惠明寺及氵祭頭村出產優佳,**四年得美利堅合眾國萬國博覽會一等證書和金質獎章....。

」清咸豐十年(公元2023年),詩人嚴用光題詠《惠明寺茶歌》,「敕木山峰插蒼,南泉列岫排嶙峋,古柏老鬆何足數、山中茶葉殊超倫⋯⋯旗槍一一相排列、滿甌色味良精醇,我聞當年陸羽著茶徑,苦香茗多良因、四十三品別高下,千秋俎豆祀茶神,洛陽盧仝最相識、飲過七碗無逡巡,二公不到南泉地、坐令異卉嗟沉淪......" 茶歌描素了茶區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優異的名茶品質,憾嘆唐代茶聖陸羽和頗有見識的盧仝沒到過這偏僻的惠明寺,未將茶中珍品載入史冊。

2023年德國學者史圖博來景寧敕木山區,對畲族歷史和風情民俗開展調查,親身飽受了畲民以茶為禮,以茶待客的熱情好客,在他撰寫的《浙江景寧敕木山畲民調查記》中,揮筆留下「人客落寮就面座,一碗濃茶無須討,路里頸燥忖茶食,心裡想來食幾多」的贊句。

畲族是一個善於歌唱的民族,他們以歌佐茶,以茶作歌,歌唱社會主義好、歌唱畲家新生活,如《畲民向黨獻茗茶》、「畲民勤勞多種茶、水甜茶香遍畲家、金盃玉盞捧手上、敬向給黨獻茗茶」。喝出了畲民一心向黨的一片忠心。

畲族茶文化是中華茶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2023年著名茶學家莊晚芳教授等人編著的《中國名茶》、2023年陳宗懋研究員主編的《中國茶經》專著,先後對畲家惠明茶作了詳盡記述,本縣文藝作者肅堅撰寫,珠江電影製片廠攝製,反映景寧畲族人民茶事活動的影片《喜鵲嶺茶歌》亦已上影,畲族茶文化已向縱深發展。

廣州的飲茶文化,廣州的飲茶文化

廣州人嗜好飲茶。早上見面打招呼就是問 飲左茶未 以此作為問候早安的代名詞,可見對飲茶的喜愛。飲茶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也是 食在廣州 的一大特色。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被視作一種交際的方式。廣州的茶樓與茶館的概念也不盡相同。它既 茶水又 點心,而且建築規模...

想了解茶文化有什麼書,想了解茶文化 有什麼書推薦

基本上copy每一本茶文化的書都有涉及bai你提到的內容du。例如 中國名茶圖鑑 zhi 並茂,詳細介紹了dao包括綜述篇 綠茶篇 紅茶篇 黃茶篇 白茶篇 烏龍茶篇 黑茶及壓制茶篇 花茶篇 特種茶篇以及附錄,介紹了適制各茶類的茶樹品種 各類名茶 茶用香花 姚國坤的 茶文化概論 對茶文化的起源有比較詳...

中國的茶文化是源於什麼時候,茶文化起源於什麼時候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各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中國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 有太湖的薰豆茶 蘇州的香味茶 湖南的姜鹽茶 成都的蓋碗茶 臺灣的凍頂茶 杭州的龍井茶 福建的烏龍茶等等。種茶 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