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而」字用法大歸納,初中文言文裡「而」字的用法有哪些

2021-03-22 07:26:34 字數 5488 閱讀 4386

1樓:櫻雪眯

|」〈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鬍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鬍子。「而」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同本義

而,頰毛也。——《說文》

〈連〉(1)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2) 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3) 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4) 表示承接關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5) 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6) 表示假設關係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代〉(1) 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 又如:而翁(你的父親)

(3) 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助〉(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語氣〉

(1)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動〉(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2) 另見 néng

2樓:匿名使用者

而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係:

l.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

又」。如:

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記》)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係,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轉折關係,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②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遞進關係,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

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係,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雜然而前陳

初中文言文裡「而」字的用法有哪些

3樓:邵麗

而(1) 第二人稱代詞, 一般作定語

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為「就,才」。

然則何時而樂耶?

(3)連詞

並列關係,一般不譯。

泉香而酒洌。

遞進關係,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係,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溫故而知新。

轉折關係,譯為「但是」或「卻」。

人不知而不慍。

假設關係,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修飾關係,連線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面山而居。

因果關係,譯為「因而」。

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遊之樂也。

文言虛詞「而」字 用法判斷歌訣

「而」字用法功能多, 常作連詞表關係。 前後詞意認真辨, 仔細分析巧判斷。 左右平等表並列, 前後動作表承接, 後面意深表遞進, 後面意轉錶轉折, 動作未發表假設, 前面條件表假設, 前因後果表因果, 連線狀謂表修飾。

同「爾」代詞作人稱, 複音「而已」在句末。

4樓:匿名使用者

1 而1、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

例: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表示偏正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例:①朝而往,暮而歸。

②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③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 ④吾嘗終日而思矣 3、表示假設關係,連線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 例:

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③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④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勾踐滅吳》 4、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

例: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③秦師輕而無禮。 ④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⑤蟹六跪而二鰲

5、表示承遞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餘聞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④滅滑而還。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6、表因果關係。相當於「因而」

①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館記》 ②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7、表目的,相當於「以便」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過秦論》 8、通「如」:好像,如同。 例:軍驚而壞都舍。 9、通「爾」,你,你的。 例:①而翁歸,自與汝算耳!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於茲。

④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促織》 9、這樣

例:新婦謂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而已]罷了。例:①**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②如是而已。 [而後]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後成。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例: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在初中階段,文言文中的之、為、而都有什麼樣的用法,最好能舉出例子。多謝!

人教版初中論語十則中而和之字的用法

5樓:尛落

1.子曰:「學 而1 時習 之 ,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 而2 不慍,不亦君子乎?」 而 :

1表示順承關係. 2. 表示轉折,關係,可譯作"卻".

之:代詞,代所學的知識。 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而:

表示轉折。 3.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而:表示順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而:表示轉折。 5子曰:

"由,誨女知 之1 乎!知 之2 為知 之3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之:

1。調節音節,無實義。2&3.

代孔子教的東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而:表示順承.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

表示順承. 之:人稱代詞.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而:表示順承. 9.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之:

調節音節,無實義. 10.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而:表示順承. 之:

代詞,代"一言".

初中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如何識別? 5

6樓:匿名使用者

初中 而 的常用文言虛詞及用法:

1.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如:

(一)表示並列關

系。如: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④氓肅之人,而遷徙之徒也。《過秦論》

⑤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過秦論》

⑥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表示並列時 ,而連線的兩個成分有相同的主語,但互不影響(二)表示遞進關係。如: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表遞進時,後一個成分是在前一個成分的基礎上引申出的(三)表示承接關係。如: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表承接時,前後兩個成分有時間上或邏輯上的先後順序(四)表示轉折關係。如: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五)表示假設關係。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③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勸學》)

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

(六)表示修飾關係。如: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七)表示因果關係。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論語》)

(八)表示目的關係。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③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代詞。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3.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初中文言文必考字,初中文言文必考124個字

似乎也變得不那麼堅決,他的中指因握筆已過度的凹陷.面對那一堆複雜的符號時,他的辛酸不為人知.他的傲氣,僅僅是一種掩飾,為了掩飾心中的無助.媽媽常說他不用功,說他學習不努力.她看不到他的悲傷.因此,他便更加的掩埋自己的無助,他變得自卑起來,他只看到了那抑鬱 卑微的自己.他家的隔壁搬來了一個新鄰居,是一...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古今異義詞歸納

1 蜀之鄙有二僧 為學 鄙 古義 邊境。今義 品質低下。2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為學 顧 古義 反而,難道。今義 有看的意思 還有照管 注意的意思。3 卷卷有爺名 木蘭詩 爺 古義 指 父親 今義 指 爺爺 4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木蘭詩 但 古義 只 只不過。今義 轉折連詞 5 爾安敢輕吾射 賣油翁...

福州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試題需答案

陳涉世家 醉翁亭記 岳陽樓記 桃花源記 馬說 小石潭記 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 權助 莊子故事兩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魚我所欲也 出師表 曹劌論戰 送東陽馬生序 鄒忌諷齊王納諫 基本上應該都在這兒了 桃花源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魚我所欲也 論語十則 陋室銘愛蓮說 醉翁亭記 記承天寺夜遊 送東陽馬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