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9⒐9的妖怪
乃(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捨去,去後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於判斷動中,相當於「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於是」。如: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為「為」作為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裡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遊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
則 ① 連詞,表承接,可譯為「就」
則施施而行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 《岳陽樓記》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魚我所欲也》
則又請焉 《送東陽馬生序》
②副詞,那麼 則凡數州之土壤
則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 《魚我所欲也》
則霸業可成 《隆中對》
則其所能 《墨池記》
② 連詞,表假設,若,如果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之 《孟子二章》
萬鈡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魚我所欲也》
④連詞,錶轉折,卻 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 《送東陽馬生序》
⑤連詞,只是 則心不若餘之專耳 《送東陽馬生序》
初中文言文虛詞乃
2樓:砂粒
文言虛詞「乃」的用法及舉例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鴻門宴》)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可表示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赤壁之戰》) ②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僕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虛詞乃的用法
3樓:暴走少女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3.可表示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②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
①乃汝盡遜曰時敘,惟曰未有遜事。(《尚書·周書·康誥》)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擴充套件資料:
乃在文言文中的虛詞作用:
1、於是,就。例:
①乃取一葫蘆置於地。
白話文:於是取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於是取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
②乃入見。
白話文:於是入朝拜見(莊公)。
2、才,這才。例:
①雖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損而潤色之。(乃:然後才。)
②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
白話文: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
3、卻。例:
①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白話文: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
白話文:我現在特別不想吃飯,於是勉強散散步。
4、是,就是,原來是。例:
①視之,乃龐德也。
白話文:看的,於是龐德的。
②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白話文:應當擁立的是公子扶蘇。
5、竟然。例: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白話文:他們問起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白話文:現在士大夫們的見識竟反而比不上他們。
6、他的。例:是芋視乃婦也。
7、乃至,甚至。例:蒙衝鬥艦乃以千數。(乃:一說竟然。)
8、可是。例:《蒿里行》曹操: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乃心在咸陽:指各種義軍心向漢王室。
9、甚至,表遞進。例:蒙衝鬥艦乃以千數。
10、而,又。例: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11、這,這樣。例:夫我乃行之。
12、你,你的。例: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13、他,他的。例:是芋視乃婦也。
14、姓氏
初中文言文虛詞實詞一覽表有嗎?
初中文言文"虛詞"用法(而、以、之等等一切)謝啦!!!!!!!!!!!!!!!!!!!!!!!
4樓:
文言虛詞
之 (1)代詞 指代前面出現的人、事、物。如:漁人甚異之 願陛下親之信之
(2)助詞 a 用在主謂之間 無意 兩狼之並趨如故 無絲竹之亂耳
b 結構助詞「的」忘路之遠近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
(3)復指代詞 譯為「這樣的,那樣的」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4)動詞 譯為 「到 」輟耕之隴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5)音節助詞 無實際意義,可不譯 悵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6)賓語提前的標誌 孔子云「何陋之有?」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於 (1)介紹與動作發生相關的時間地點 a 在 其一犬坐於前b 到 指通豫南
c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2)介紹行為動作所涉及的物件,可譯為 「向」「給」「對」 a向 告之於帝
b 給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c 對 萬鍾於我何加焉
(3)介紹比較的物件,可不譯 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以 (1)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藉的條件 可譯為「憑藉、用」以刀劈狼首
(2)介紹行為動作的物件 可譯為「把」屠懼,投以骨 諮臣以當世之事
介詞(3)介紹行為動作的原因 可譯為 「因為」「由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起點時間 可譯為「從」
(5)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根據 可譯為「根據」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連詞(1)表目的,可譯為「來」「用來」「以便」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河曲智叟無以應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屬予作文以記之
(2)表原因 可譯為「由於」「 因為」扶蘇以數諫故
(3)表結果 可譯為「以致」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以傷先帝之明
(4)表連線 可譯為「而」,或不譯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焉 語氣詞 (1)用在句尾,表直陳的語氣,相當於「呢」「了」,也可不譯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問語氣,相當於「呢」萬鍾於我何加焉? 又何間焉?
兼詞 相當於「於之」其中於為介詞 之為代詞 可譯為「在這裡」「從這裡」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夫大國,難測焉,懼有伏焉
代詞 (1)用在動詞後做賓語,相當於「之」,可譯為與之相當的詞語
(2)疑問代詞「**」「怎麼」且焉置土石
為 (1)介紹與行為動作發生相關聯的物件,可譯為「替」「給」等 尚思為國戍輪臺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為天下唱 不足為外人道也
介詞(2)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譯為「為了」「因為」等
願為市鞍馬 為宮室之美 為報傾城隨太守
(3)介紹動作的主動者,譯為「被」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士卒多為用者
連詞 wèi 表因果關係 因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語尾助詞 夫子何命焉為
所 (1)特殊代詞,它不能單獨做句子成分,必須和別的片語成所字短語,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經常位於動詞前和動片語成「所」字短語,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後面的動詞支配的人、事、物。這種短語是名詞性的,在句子裡一般做主語、賓語、謂語、定語。
問女何所思-……-所思 所憶都是所字短語 ,即想的人、事、物,做賓語
問所從來,具答之 所從來,即來的地方,做賓語
(2)「所以」,這是「所」字短語後來慢慢發展成的,「以 」是介詞,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親賢臣 ,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1)知識代詞,常用來指代上文所說的情況,含有「這樣」的意思,常常充當謂語,也可單獨成句,偶爾還做狀語。雖然,受地於先王
(2)由代詞演化來做詞尾,常常附在動詞、副詞、象聲詞、形容詞等後面,一起充當謂語或狀語,以模擬聲響或描繪事物、動作、狀態、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整齊的樣子 雜然相許
(3)連詞 錶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4)連詞 相當於現代漢語「然後」「然後才」,表示承接 人恆過,然後能改
然則 相當於現代漢語「既然這樣,那麼」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然而 相當於現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錶轉折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
其 (1)代詞 a 通常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時在句子裡做定語。代人,可譯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譯為「它的」 屠大窘,恐前後
受其敵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其」後面跟的是代詞,那麼「其」就譯為「其中的」,做定語。 其一犬坐於前
c 特殊:第一人稱代詞 蹲其身,使與臺齊
(2)加強語氣 其如土石何?
乃 (1)連詞a 表前後兩件事在情理上順承,時間上一前一後,可譯為「於是就 於是才 終於」 陳勝、吳廣乃謀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b 表條件關係,前一分句提出的條件,後一分句說明了這種條件的結果
弗勝,守臣死,乃入據陳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
(2)副詞 a表示對事物或事情的確認。可譯為「是」「實在是」「本來是」等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譯為「竟然」
聞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夫 (1)指示代詞 念fú 表遠指,相當於「彼」,可譯為「那」「那個」予觀夫巴陵勝狀
(2)語氣詞 a用於句尾 表感嘆,相當於「啊」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b用於句首,表示將要發表議論,用來引出議論。 夫戰,勇氣也 夫環而攻之
而 (1)表順接 可譯為「然後」「就」 溫故而知新 聚室而謀曰
(2)錶轉折 可譯為「卻」「可是」人不知而不慍 環而攻之而不勝
(3)表並列 可譯為「並且」,或不譯 黑質而白章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飾,可譯為「地」,或不譯 默而識之 恂恂而起
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課文中固定結構有:「不亦……乎」「有……者」「得無……乎」「如……何」「奈……何」「然則……」等。
(1)「不亦……乎」相當於「不是……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當於「對……該怎麼辦」「把……怎麼樣」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 其如土石何 即「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3)「以……為……」相當於「把……當作……」例: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禽獸……」
(4)「何……為」相當於「為什麼要……呢」「為什麼會……呢」例:此何遽不為福也
即「為什麼不會變成福呢」
(5)何以 例:何以戰
初中「而」字用法大歸納,初中文言文裡「而」字的用法有哪些
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 一 表示鼻端,表示人中 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鬍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鬍子。而 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 頰毛 同本義 而,頰毛也。說文 連 1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 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2 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柳宗元 捕...
誰有文言文的小故事(帶翻譯),10則經典文言文小故事及翻譯,要極短的那種!!
1.狡兔三窟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 請為君復鑿二窟。翻譯 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險,你只有一處安身之所,不能高枕無憂啊!2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翻譯 劉邦 對樊...
初二的。文言文閱讀,初中文言文閱讀技巧
1 申子曾勸昭侯按制度按原則辦事。2 申子意識到了自己的請求是違反原則的。3 申子能知錯就改。4 堅持原則才能長久,知錯能改才堪造就。初中文言文閱讀技巧 第一步 快速瀏覽題目 如果你的文言文基礎很差首先你要多閱讀課外文言文,試著自己翻譯如果有不會的,可以和老師 不要不好意思,老師會歡迎你提問的 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