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並不確定是否真實存在。比如在桃花源記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如果不是人為種植的這個桃花林,那就是幻化出來的,怎麼可能在幾百步之內都沒有其他的樹木呢,而且還打理的如此之規律,像桃花陣一樣。
尤其是後來有人去尋桃花源卻憑空消失了。而且根據桃花源記中的描述,有些細節方面卻是細極思恐。而且陶淵明在描述發現桃花源的整個過程也十分的詭異,特別是在進入桃花源的整個路線,也令人覺得恐懼。
按照原文當中的訴說是講到,鄰近水源的時候發現了一座山,而在山體上有一個山洞。從洞中彷彿看起來對面有著光亮。因此武陵人便丟棄了船,從這一個入口進入。
一開始的時候道路非常的狹窄,等到幾十步以後突然就寬鬆了起來。
一般來說這種與世隔絕的地方大多都會處於深山之中,四周不但是有著高山環繞,而且交通肯定也是隔絕的。但是桃花源記似乎有些不同,不但是沒有位於群山圍繞之中,反而是由一個洞口直接引入了山體之中。
2樓:super臭屁桐
沒什麼可怕之處,只不過是後人自己沒事幹瞎琢磨。《桃花源記》只不過是表達了陶淵明對安寧祥和生活的嚮往。
3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沒什麼可怕的,桃花源記,只是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是當時大多人的目標
5樓:易筋經
首先這個地方是在史記中找不到的,陶淵明找到桃花源地方的經歷很像鬼打牆。
6樓:枋伶窪
可能,是對陶淵明說的桃花源感到嚮往而又不可及,認為這是一個胡編亂造的鬼故事。
7樓:想逃的風
在傳說在桃花源其實被找到了,而且當地的縣令為了他們的豐富財產和資源把他們殘忍的殺害了。
8樓:1小貓不吃醋
其實雖說是一種嚮往的環境,但事實還是沒有的,只是毀壞別人的三觀。
9樓:匿名使用者
根本不是鬼故事,漁夫出桃花源以後做的標記被桃花源的人發現了,然後打亂了,所以他按照標記走當然找不到。
10樓:肖兔兔的大堅果
因為《桃花源記》中記載,這個地方沒有人知道,彷彿是做了一場美夢,別人都找不到。
11樓:爽朗
就是說有些東西看起來平淡無奇,但是如果仔細去想的話,卻讓人感覺到非常的後怕
12樓:娟子久久
因為《桃花源記》中2113的桃花源並不確定是否5261真實存在
陶淵明為什麼要寫《桃花源記》
13樓:杜卡迪等等
陶淵明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
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
全文(節選)如下: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譯文如下: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子裡面彷彿隱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捨棄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
又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明亮開闊了。
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男**的衣著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樣。
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14樓:戀夜人
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用於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即希望能擁有一個和平安樂,人人"怡然自得"而無戰亂饑荒的社會.
15樓:小荷中
亂晉——文人又不好造反——只好借物抒情了。
16樓:81分★王者
因為當時社會風氣不好,人們都追名逐利,他寫的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17樓:匿名使用者
對當時社會不滿,嚮往美好的生活
18樓:白飯★卡
寫出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表達出他的社會理想.
從《桃花源記》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是個怎樣的人 30
19樓:匿名使用者
此問可謂高明。這是對依據作品探求「陶淵明的品格(境界)」的一種呼聲。拙見認為:
《桃花源記》的千古傳誦,受到歷來閱者的崇仰,本身即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虛」極一面的綿長源流和存在威權。
如果政治、公共歷史的動態遷延是人類文明的主流、實在,那麼「桃花源」的「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黃髮垂髫並怡然自」的存在就是恆常永續、相對靜止的邊緣、虛空之文明映象。
《桃花源記》以及《歸去來兮辭》都傳達出了陶淵明是一個深具道家髓魄且兼具個人主義理想的「自然大道」行者。
擴充套件資料
人物生平——隱居生活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此時的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
不同於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一般農民的生活。
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
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徵他為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徵。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為江州刺史,約於此年或稍後一二年結交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為始安太守,與淵明結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於潯陽。
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諡為「靖節」,後世稱「陶靖節」。
20樓:一棟前塵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
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
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21樓:魚吹的泡泡
從桃花源記中我們可以看到陶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那種不為世事所阡拌的精神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陶只做了幾個月的官就不幹了
併發出"不為五斗米折腰為鄉里小兒"的感概
這種思想固然是值得我們肯定
但在現在是萬萬不可取的
現在這個社會啊
沒錢沒勢你就別想"多數人"尊敬你
如果你想取這種生活態度的話
除非你是一個大公司的大老闆
你現在把事業都已經交給你的兒子去了
那你就可以在山上搞個"別墅"自已去悠哉遊哉了~《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這時作者歸隱田園已經16年了。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
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倉促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
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22樓:柳泉x居士
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對美好生活嚮往,追求美好生活
23樓:匿名使用者
想過安逸生活的人```
自私的人```
有才不為國出力```
24樓:匿名使用者
淡然,超脫,還有那逃避現實的無奈
桃花源記的原文,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文
作者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 x ng 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 y 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桃花源記中陶淵明虛構桃花源的目的是什麼
桃花源記 通過虛構桃花源的安寧和樂 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 他們的和平 寧靜 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桃花源裡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
作者寫桃花源記的目的是什麼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目的是什麼
義熙元年 405年 陶淵明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 420年 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 永初 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