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讀書筆記,悲慘世界讀書筆記

2021-03-24 20:07:29 字數 5250 閱讀 6540

1樓:匿名使用者

20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發展心理學家柯爾伯格對皮亞傑的品德發展理論進行了一系列的再證實工作, 運用道德兩難問題進行長期追蹤實驗研究,積累了大量資料,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他自己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把道德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分屬於三種不同道德水平.下面結合十九世紀浪漫主義作家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中的主要人物對這一理論進行分析.

《悲慘世界》以2023年拿破崙失敗,2023年復辟王朝覆滅,巴黎人民舉行起義推翻七月王朝這一系列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為背景,生動地描寫了十九世紀前期法國勞動者因事業和貧困而遭致墮落毀滅的悲慘生活圖景.文中體現的社會道德問題亦十分具有代表性與集中性.

作品的主人公冉阿讓,在一家人瀕臨餓死的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用拳頭打破麵包店櫥窗抓走了一塊麵包,因此**,判了5年苦役.其間,冉阿讓因極為擔心家人的生存而幾次越獄,但無一成功,反被加刑至19年.主人公冉阿讓的這一小段經歷中,已包含了兩個」兩難」的境地.

看一下他自己的想法吧:他承認自己不是一個無罪的人,但他是在願意工作而沒有工作,願意勞動而又缺少勞動的情況下走上犯罪的道路的;他認為法律對他的處罰太重了.他的結論是:

他所受的處罰,實際上不僅是不公允,而且肯定是不平等.他認為不僅社會有罪,上帝也有罪.

在這一時期裡,冉阿讓揹負著全家的生計,是具有強烈責任心和義務感的,所以他才會冒著風險去打破商店櫥窗拿走麵包以延續家人的生命.同時他又是注重社會契約關係的,從他承認自己不是個無罪的人這一點可以看出.然而權衡利弊,他選擇了自己認為是正確的做法一一偷麵包.

在他的觀念中,社會一向是強調生命的重要的,瀕臨餓死的人要求得到食物的權利,重於一塊麵包的價值.兩者相衡,冉阿讓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其偷竊行為縱然是違法的,但也是符合道德意義的.

在這一階段,以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而論,冉阿讓的道德發展水平已處在了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定的向階段.

接著看作品.冉阿讓年值46歲時刑滿釋放,帶著標誌著苦役犯身份的黃色身份證,因此走遍了所有的旅館,店鋪和酒店,沒有一個地方肯收留他.經人指點他來到當地主教米里哀家中,說明身份並且只提出了極低的住宿要求.

但米里哀卻款待了他,並且在他偷走一籃銀質餐具被警察扭送至主教家對質時,仁愛的米里哀卻非但沒有責怪他,反把那些餐具與另一對銀質燭臺都送給了他.冉阿讓倉皇出城.他在惝恍迷離的心境中用腳踩住了一個窮孩子掉下的錢,孩子找不到錢哭著走了.

冉阿讓因此後悔莫及,他經歷著痛苦的思想衝擊,決定選擇一條自新的光明之路,從此重新做人.

這裡出現了矛盾兩方面的激烈衝擊,一是米里哀主教極度的寬大仁慈,一是冉阿讓因長期受這個汙濁不堪的社會氛圍影響而形成的不良作風.但他最終清醒了,他按他的良心所選擇的道德原則來進行道德判斷,掙脫了現實社會所謂」規範」的限制,他由於」慣性」與當時極為不安的情緒而犯下錯誤,所以在他認識到自己錯了之後,產生了強烈的內疚感和自我譴責感.通過以上的分析與論證,我們可以看到冉阿讓在此時,已進入了道德發展的第六階段,即良心或普遍道德原則的定向階段.

故事發展到這裡,主人公冉阿讓便已經開始了他的新生.他改了名字,發展工業,並不惜一切代價做各種善事,還當上了市長,被人們尊稱為」馬蘭德老爺」.但故事到這裡又有了波折:

一名工人被誤認為是冉阿讓而即受審,這讓冉阿讓內心起了劇烈的矛盾鬥爭:如果不聞不問此事,那名工人便會成為他的替身去監獄受苦;他的」馬蘭德老爺」的身份就更無人懷疑了.但是,他的良心不允許自己這麼做.

最後他選擇了自首,用自己的終身監禁換取無辜工人的自由.然而自首後,冉阿讓又越獄了,因為他還要撫養一個命運悲慘的女人芳汀留下的女兒珂賽特,他還有很多善事要做,最關鍵的,應該是他對這種不平等社會契約的強烈反抗.

經歷無數事情之後,冉阿讓的品德內化過程已經達到了信奉的水平.他作出選擇的驅動力是自己的價值信念,而不是物質力量,也不是外在壓力如社會對他隱瞞身份的議論和法律即將給予他的處罰.冉阿讓後來又經歷了入獄與逃跑,最終還是把珂賽特撫養長大了,雖然這其中有太多暗流般的驚心動魄.

一個出身貴族的青年馬呂斯,與貌秀美的珂賽特產生了愛情.他們衝破眾多外在的阻礙最終得到家族對他們婚姻的認可,冉阿讓在其中也起了重大的作用.這時冉阿讓對馬呂斯道明瞭真實身份,而馬呂斯卻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冉阿讓是個屢犯竊案的罪犯,竟要冉阿讓離開他家,冉阿讓只得帶著無奈與傷痛出走.

馬呂斯看得到冉阿讓平時的言與行,也能從珂賽特良好的教養與可愛之中體會到冉阿讓品質的高尚,但他仍認為冉阿讓是十惡不赦的罪犯,或者是因為他認為罪犯就是可恥的,沒有任何辯駁的餘地,或者是因為他認為貴族的家庭無法容忍一個苦役犯,總之他要求冉阿讓離開.所以可以看出,此時的馬呂斯的道德發展水平還處於相對低下的第三階段:人際和諧的定向階段.

馬呂斯要求冉阿讓離開,是基於當時整個社會風氣的,他以遵從大多數人的意見和習慣角色行為為規範,根據別人是否接受或讚賞自己的行為為判斷準則.當時人們普遍不接受苦役犯的狀況在前文已有介紹,那麼,這個出生於保守貴族家庭的年輕人更不可避免地受到風氣的強烈影響.然而後來,馬呂斯從別人口中知道了冉阿讓不僅是珂賽特的恩人,並且還曾經幾次救過自己的性命。

他為冉阿讓的道德精神所感動,與珂賽特一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冉阿讓,冉阿讓最終在年輕的夫婦的臂彎中帶著微笑離開了人世。

故事到這裡便是終結,人物道德水平發展也有了定格。冉阿讓,受盡了剝削,壓榨,歧視與法律**,但他的離去卻伴著微笑。他對這個世界寬容了,或者是他得到了世界的「寬容」。

以仁愛為中心的人道主義思想作為道德原則在冉阿讓的身上逐步體現並最終定性,這幫助他超越了社會的現實也超越了自我;馬呂斯,一個年輕的貴族,經理頗多但卻單一,險些成為社會舊傳統的犧牲者與擁護者,然而冉阿讓的仁愛的道德精神讓其感動,可以說他的道德發展階段從前習俗水平躍升到後習俗水平。

對冉阿讓和馬呂斯兩個人物進行分析之後,還得說一下一個不得不提到的人物:警官沙威。

警官沙威絕對是一個令人戰慄的人物。在冉阿讓還是「馬蘭德老爺」時,這個警探便對他的身份產生了懷疑,他還逮捕了上文提到過的時為妓女的命運悲慘的芳汀,其理由是「一個娼妓竟敢冒犯一個紳士」。目睹了事情真相的冉阿讓命令沙威放了芳汀,然而沙威釋放芳汀,也並不是出於對事件做出了公允的判斷,而是迫於時任市長馬蘭德也就是冉阿讓的權威。

沙威此類的舉動中,最多的便是對冉阿讓身份的懷疑,並一直試圖抓住這個苦役犯。

他這一系列的行為,明確地顯示出他的道德發展階段處於維護權威和秩序的定向階段,在他的思想中,法律和權利至高無上,他相信社會秩序由準則和法律在維護,服從團體規範、嚴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權威並接受和遵從社會和他人的期望。逃犯是為法律所不容的,無論理由如何,法律的權威必須維護,否則社會秩序就會紊亂。

然而沙威的最後一次出現,卻是他的死亡,原因是他有感於冉阿讓的仁愛,一反既往沒有逮捕他,而在放走他之後,陷於職責和道德的兩相矛盾中,投河自盡。

沙威的自盡,標誌著他德意識的自覺。他終於意識到了國家機器與社會習俗加在他身上的桎梏,這桎梏卻無法擺脫,但他的道德水平卻有了質的提高。

以上為整部作品主要人物道德發展階段的縱向分析。綜合三個人物在**中體現出的道德發展情況,如下所示:

冉阿讓: 社會契約定向階段 → 良心或道德原則定向階段

馬呂斯: 人際和諧的定向階段 → 良心或道德原則定向階段

沙 威 : 維護權威和秩序的定向階段 → 良心或道德原則定向階段

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道德發展的順序是一定的,不可顛倒的。再作仔細的比較,冉阿讓在社會契約定向階段停留的時間較長,沙威卻在冉阿讓的感召下迅速從第四階段上升到了第六階段,而馬呂斯幾乎可說是沒有在第四和第五階段停留。

然而他們終歸上升到了最高的也是現今社會最為期待的第六階段即良心或道德原則定向階段,究其原因,竟是出奇的一致:受到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的感化。感化,讓受事者把外在的刺激內化為自身內部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又使受事者本身以其為原則或標準產生自律行為。

馬呂斯從小遵守的是嚴格的家教和貴族的規則,他甚至都不明白為何要遵守這些原則,然而受冉阿讓感化後,卻以仁愛為原則,去愛冉阿讓。這很明顯地體現出了人類的道德教育認知發展是從他律到自律的。再看沙威,我們不得不說他是一個悲劇,一個因道德發展狀況不佳而產生的悲劇。

沙威在第四階段的長期停滯,已經給他所在的社會造成了許多的悲劇,同時也在為他自身的悲劇一點一點積下沉澱。(我們要注意的是,處在第五階段的人們雖尊重法制,但更會權衡利弊,所以會認為社會契約和法律不適合社會發展時應被即使修正。而第四階段的人卻只是一成不變地維**律的權威,在現在這個法律尚不夠全面,不夠人性化的社會中,這一階段的道德準則無疑是冷酷的,甚至是可怕的。

)長期的社會慣性已經把沙威的人格異化為國家機器中的一個小小的零件,當他重獲人的道德認識之後,隨之而來的便是道德與職責的極端矛盾。也許有人會認為,如果冉阿讓不出現,沙威也就不會自盡,也就不會成為悲劇了。但這種觀點卻是相當淺薄的,沙威自盡的根本原因不在於他的覺悟,而在於社會對他的異化,而且,如果他不覺悟,他將給這個社會帶去更多悲劇。

從沙威的悲劇中我們可以看到,道德培養的失敗,對於一個人、對於整個社會造成的危害是多麼大!!

求悲慘世界讀書筆記

2樓:匿名使用者

悲慘世界

他在長廊中走了好幾處拐彎,又打聽了一下四周,仍然那樣安靜,那樣陰暗。他喘著粗氣,腳步站不穩,不得不靠在牆上。石牆冰冷,他前額上的汗也冰冷,他打著寒噤,又站直了身子。

就這樣他獨自一人站在那一片黑暗當中,全身發顫,是由於感到冷,可能還有其它的原因。他又開始尋思。然而想了整整一夜,想了整整一天,只能聽到他心裡一個聲音在說:

「哎!」就這樣一刻鐘逝去了。結果,他垂下了頭,悲傷地嘆了口氣,兩隻胳膊垂著,又轉回來。

他緩緩地走著,好像不勝負荷一樣,就彷彿在他逃跑的時候被人追上了,又被硬拉回去一樣。他再次走進會議室,看見的第一個物體就是那個門把手。那個門把手是銅做的,圓圓的,很光滑,在他眼前,如同一顆害人的星星一樣閃閃發光。

他看著這個門把手,如同小羊羔看著猛虎的眼睛一般。他的眼睛越發離開它。它時不時地移動一步,向這扇門走去。

他如果聆聽,就會聽到隔壁大廳裡有聲音,想象小聲交談的嘈雜聲;但是他沒去聽,因此也就聽不到。忽然,他來到了門前,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再怎樣走到這裡的。他緊張地抓住門把手,把門推開。

……他到了審判庭裡。

這是馬德蘭來到「商馬第」案的審判現場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活動描寫。馬德蘭聽說商馬第已被逮捕,正在另一城市受審,他知道這一切後,內心矛盾重重,一方面他知道不能讓無辜的商馬第頂著他的罪名受罪,只有自首才能使商馬第免遭終身苦役的厄運。

另一方面他更清楚,這樣做的結果將導致工廠解體、醫院關閉,芳汀無人救助。馬德蘭深深地陷入兩難境地。最終,在良心的驅使下他還是選擇了自首,承認自己才是冉•阿讓。

在我看來,他完全可以不去自首,讓那個替罪羊為他承擔一切的責任,而自己繼續做善事,不被別人發現真實身份,受人們的尊敬,有一個美好的生活。而他受不了內心的譴責,選擇去自首,迎接他的是另一種逃亡,悲慘的生活。

書中的一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刻:「很久以前,我就明白,生命是給予,不是取得。」就是這一句話,使我浮躁的心情慢慢地平靜下來,知道生命中最可貴的就是在一個哪怕到處充滿不幸的世界裡,也對周圍人毫不吝惜的愛,讓人們感到一絲的溫暖。

從冉阿讓的身上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種精神的體現。

的確,冉•阿讓偉大的胸襟和寬容的精神是值得所有人欽佩與學習的。

求救 300的讀書筆記《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 讀書心得 我讀過一本世界名著 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 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講述一個貧困的工人冉阿讓為了偷一塊麵包坐了十九年的牢。出獄後,他到處遭他人白眼,於是,他仇視社會,但被一個主教感化,做一個好人。冉阿讓化名馬德蘭,做了市長,他答應臨死的芳仃撫養她的女兒珂賽特。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蹤多年的...

《悲慘世界》有哪些好詞,悲慘世界中的好詞

好詞 明目張膽 天真爛漫 嬌豔奪目 縱橫交錯 張牙舞爪 毫不費力 無可譴責 毫無區別 形單影隻 好句 幸福的人們不免心狠!自己是多麼滿足!此外就一無所需了!當他們得到了幸福這個人生的假目的之後,竟把天職這個真目的忘掉了!人們在某些情況下說孩子們忘恩負義,也是過於嚴厲的,其實這並不象人所想的那樣有罪。...

悲慘世界的感悟,悲慘世界的感悟20字

悲慘世界 是以真 實的事件為藍本而創作的,當時一個貧苦農民因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五年苦役,出獄後又因黃色身份證而不能就業,這深深觸動了雨果,他花了十七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鉅著。在 作者序 中雨果指明瞭創作目的 揭露因法律和習俗造成的壓迫,暴露這個世界如何因貧困使男子潦倒 因飢餓使婦女墮落 因黑暗使兒童羸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