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晉文公、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
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成什麼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原文中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說明鄭伯雖然是個很英明的人,能夠顧全大局,及時的挽回自己的失誤,這樣才使得燭之武大才有 用武之地
2樓:匿名使用者
同學,你首師大二附的?
從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裡悟出什麼道理
3樓:愛
從今天的視角來看,我認為他是極具智慧的人。首先,據史料記載,他富有才智,並且他所留下的痕跡在許多作品中比燭之武還多。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真正的伯樂!一位挽狂瀾於既倒的英雄!
在國家危難之時,他沒有自薦,而是推出燭之武這位懷才不遇的高人,這種做法確實會令人遐想。他比燭之武更加精明,能順勢處世。很多人認為精明這個詞是個貶義詞,但從某些角度而言它也能是褒義詞。
試想,同樣有才識的兩個人,但一位似燭之武一般「清高,驕傲,坦率」,另一位似佚之狐一般「聰慧,識世、濟世」,後者應該更佔優勢。也許很多人這時會想到如陶淵明、李白……那般灑脫、豪邁不也是名垂千古嗎?可是在你的記憶中,他們是否一生貧困潦倒,因懷才不遇而飽受心靈折磨啊!
而與之類似的燭之武也一樣,幸運的是他遇到了心繫國家安危的佚之狐。
從文言文《樑上君子》中陳寔的言行中可以悟出什麼道理
4樓:營養創造
從「來夫人不可不自勉。
自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他認為惡的行為是壞習慣導致,並非是人本身為惡人導致。因此,需要經常反省自己,逐漸遠離壞習慣,則就不淪為壞人。
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善於觀察和思考,懂得發現事情的本質原因,因此能為他人解決問題。
結論:人的善惡是由於後天的壞習慣所導致,因此要警惕壞習慣。對於壞人,要善於分析其成因,因勢導之,則利人利己。
聯絡全文,從灰塵的危害和作用中,你能悟出什麼道理?
5樓:匿名使用者
麼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性.我們不能只從其中一面看問題,要站在不同角度,才有不同的收穫
6樓:匿名使用者
事物都是有正反兩面的,要從不同的角度看。才得到收穫。比如說槍,可以保衛家園,卻可以危害生命。
題西林壁詩人看到了什麼的景象,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7樓:大愚若智
詩人看到的景象: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
說明了一個道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實詞和虛詞,燭之武退秦師的虛詞
重要實詞 1 貳 二 的大寫。例 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 隱公元年 副職 例 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啟超 少年中國說 不專一 例 貳則疑惑。荀子 解蔽 離心,背叛 例 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再,重複。例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雍也 從屬二主。本文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2 鄙 邊...
燭之武退秦師背景
歷史背景 該文故事背景是秦 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 魯僖公三十年 九月甲午時。秦 晉聯合攻打鄭國。鄭國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對秦 晉之間的矛盾的記憶,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明了儲存鄭國對秦有利 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說服了秦伯。春秋左丘...
燭之武退秦師課後問題,求 高一語文 燭之武退秦師 課後研討與練習的答案
答 1 藉口是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 鄭國背盟想接近楚國。當然,根本原因是 兩個想擴張實力。2 是對鄭伯此前沒有重用他的一種不滿。3 第二步是說明攻鄭對秦無益,第四步是說明真正獲利的是晉國,一旦晉國強大,對秦國也不理。4 鄭伯誠懇地向燭之武道歉,並說明鄭國滅亡事關燭之武。5 晉文公從道義 客觀事實兩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