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兩者對國家起源的看法之比較
(一)柏拉圖的國家起源思想——社會的分工導致國
家產生柏拉圖認為,國家產生於人類生活的需要,把社會分工作為國家起源的基礎。他認為,個人需要的多樣性和個人才能的侷限性必然導致社會的分工,而這種分工最終導致了國家的產生。柏拉圖指出:
「我們每個人為了各種需要,招來各種各樣的人。由於需要許多東西,我們邀集許多人住在一起,作為夥伴和助手,這個公共住區,我們叫它作城邦。」這種分工合作、各求所需、各盡其能的原則就是柏拉圖立國的基礎。
這種思想無具有巨大進步意義。正如恩格斯指出:「柏拉圖把分工描述為城市(在希臘人看來,城市等於國家)的自然基礎,這在當時說來是天才的描述。
」當然,作為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家,柏拉圖的國家起源說並非完全科學,在他那裡,把社會的起源混同為國家的起源。事實上,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已經出現了相互合作,出現了一定的分工,但當時並沒有導致國家的產生。
(二)亞里士多德的國家起源思想——人類本性所導致的自然生成
在亞里士多德那裡,國家被看成是由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而然產生的。他指出,自然賦予人類的目的是過優良的生活,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特徵就在於他的合群性(社會性),是人類生存和過優良生活的前提。有了這一前提,人類就可以結成社會,組成城邦,過有組織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指出,人類最初為了繁衍後代、生育子女,就發生了兩性結合,這自然的結合使人們發生聯絡,以求得人類的生存和衍續。隨著人類的發展,社會組織也隨之發生。社會團體有三種形式:
家庭、村坊和城邦(國家)。這三者的產生都是自然的。「家庭……人類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會的基本形式」;村坊是「為了適應更廣大的生活需要而由若干家庭聯合起來組成的初級形式」;而城邦是由若干村坊組合而成。
隨著城邦的產生「社會就進化到高階而完備的境界,在這種社會團體以內,人類的生活可以獲得完全的自給自足」
亞里士多德的國家起源說,是從社會及其成員的內在活動和發展中尋求國家的起源,認為城邦是由於人們的需要並且沿著由家庭而村坊而城邦的程序「自然地生長起來的」。
(三)兩種國家起源觀的分歧與實質
關於國家起源的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現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各不相同的政治風格。一個把國家的起源規定為嚴格的社會分工,一個把國家的起源規定為社團的自然發展。由嚴格的社會分工所產生的國家,必然使國家帶有分工本身所固有的特點,因此,社會的等級井然、整個國家的整齊劃一就成為國家的突出特色。
相反,由社團的自然發展所產生的國家必然體現出「自然生成」的特色,一切依照自然、順應自然。因此,這樣的國家更加適應人的本質的發展,多元化文化並存就成為這種國家的特色。
同柏拉圖相比較,亞里士多德明確地把國家和社會區別開來,認為國家是「至善」的社會團體,從而突出了國家的作用和地位,認為國家不像柏拉圖所言是人類社會從來就有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二、關於國家階級構成的理論
關於國家的階級構成,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相差甚遠。柏拉圖崇尚的是一種由哲學王直接統治的、社會中各階級等級森嚴的理想社會;而在亞里士多德那裡,存在的是以法治國。社會各等級比較鬆散的理想社會。
在這方面,兩者政治哲學的特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一)層次分明的等級制
柏拉圖認為,一個理想國家應該是「公正」的國家。一個公正的國家應該具有智慧、勇敢和節制三個條件,而這些條件的具體體現者就是具體的、不同的人。他進而提出了把人劃分開來、使人與人不同的方法,使人在國家中處於各種嚴格的等級之中。
柏拉圖指出,人有三種本性:理性、意志和情慾。理性具有智慧;意志發展為勇敢;情慾則應以節制。
三者中理性最高,意志其次,而情慾最低。柏拉圖把國家中的個人依其天性分為三個不同的階級:統治者、軍人、勞動者。
相應於理性的是國家的統治階級,其天賦職能是以才智管理國家;相應於意志的是武士階級,其天賦職能是勇敢、善戰、保衛國家;相應於情慾的是勞動階級,其天賦職能是安分守己地為自己為國家進行生產勞動。
一個國家有了這三種人,就有了智慧、意志和節制三種美德或條件,餘下還有一項美德或條件,這就是「正義」。「正義」沒有具體的體現者,而是把這三種人安排在他們應得且勝任的崗位上,使他們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從而使社會井然有序,就具備了「正義」,否則便失去了「正義」。顯然,柏拉圖構建了一個等級森嚴的理想國。
正如馬克思所言:「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分工被說成是國家的構成原則,就這一點說,他的理想國只是埃及種性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
(二)等級鬆散的理想國
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學中,城邦是人類自然發展的產物,而城邦的目的是使全體人民得享幸福美好的生活。從此出發,他認為劃分階級的前提是「城邦只是同等的人們間的社會組織;又,城邦的目的是人類所可能達到的最優良生活(而奴隸們就完全不參與這個目的)。」否定了柏拉圖的社會等級論,強調了一旦城邦建立,人們將是『同等的」。
當然,亞里士多德再三強調奴隸只是奴隸主階級「一家有生命的財產」,是「優先於其它(無生命)工具的(有生命的工具)。」並且認為城邦的建立必須以達到全城邦人民的幸福、和諧為目的,城邦各階級的劃分恰恰是為了滿足這一宗旨。
亞里士多德依據至善至美的國家原則和人類生存的自然需要來劃分階級,。以「城邦賴以存在的諸職能(條件)」為出發點,指出要使城邦得以生存、繁榮和發展,為了滿足城邦的「不可缺的事物和業務……一個城邦就應該具有完備的組織……那麼,邦內應當有若干農民,從事糧食生產;工匠,武裝部隊,有產階級,祭司,一個裁決有利於公眾的要求並聽斷私事的團體。」
亞里士多德進一步規定,對於國家中的軍人、官吏和祭司的區分主要根據年齡的長幼。青少年為軍人,高年者為官吏,老年者為祭司,這種權力的分配方法是「遵照自然的順序」。使得每一個城邦公民都有機會和可能參加國家的治理。
綜上所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階級構成方面的差異和對立是明顯的。
首先,柏拉圖劃分階級是以人性作為社會分工的基礎,再把社會分工作為區分階級的基礎,規定了個人的階級屬性,因此,階級間的分野是無法改變的。而亞里士多德則從自然生成的規律出發,重視實用和資財,並以此為條件對社會進行了階級的組合,承認恰恰由於資財和生理的可變性,導致了各階級間地位的相對可變性。
其次,柏拉圖劃分階級,目的是論證國家的「正義」,並由國家保證各階級「各司一事」而又「和衷共濟」。亞里士多德劃分階級的目的則是論證「城邦只是同等人們間的社會組織」,其職責是保證同等人們過「最優良生活」。
2樓:匿名使用者
試比較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西方法律思想的異同
3樓:
柏拉圖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
亞里士多德
主張教育是國家的職能,學校應由國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兒童身心發展階段的思想;贊成雅典健美體格、和諧發展的教育,主張把天然素質,養成習慣、發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個源泉,但他反對女子教育,主張「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務於閒暇。他的思想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創立了形式邏輯學,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對科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4樓:清秋冰水
柏拉圖與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比起來,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獻。在西方哲學的各個學派中,很難找到沒有吸收過他的著作的學派。
在後世哲學家和**教神學中,柏拉圖的思想保持著巨大的輻射力。有的哲學史家認為,直到近代,西方哲學才逐漸擺脫了柏拉圖思想的控制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文藝思想的異同
5樓:因為不懂才註冊
1、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而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柏拉圖信奉唯心論,而亞里士多德比較信奉唯物論,但他遇到解決不了的事,常把老師的唯心論擺出來,在唯物論和唯心論之間搖擺。如果說誰更深刻,那就需要了解他們之間觀念的區別
2、柏拉圖在對詩歌**的認識上明顯受到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觀的影響,基於認識只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性的理解的觀點,柏拉圖認為詩人之所以能夠寫出來詩歌,是在詩人沉浸到一種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後來尼采所說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靈的啟示,然後把這種神靈的思想通過世俗的語言表述出來,公之於眾,這便成了詩歌。詩人在沒有神靈指引與啟示的情況下,只是一個渾渾噩噩的個體,沒有自己的能動性和自主精神;而一旦受到了神靈的啟示,又變成了一個類似於「傳聲筒」的個體存在,他們表述的並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處於癲狂狀態下神靈對他們的指引。
於是,在柏拉圖的思想下,詩人也便成了一個沒有明確思想認知,而只需要去追求那種被神靈思想指引的精神境界中即可。詩歌也不再是詩人通過語言表述自己內心情感的一種藝術方式和行為了,而只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與複製。受此影響,很多詩人也陷入了這樣一種困境之中:
沒有把神靈的點撥變成求知的願望,也沒有把迷狂中的靈感化為自我完善的動力。
不得不說,柏拉圖把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引入對詩歌的定義,對詩歌的發展和詩人的學習和求知有一定程度的阻礙作用,讓當時和後來的很多詩人走了不少的彎路。根本上說起來,還是在於柏拉圖對世界的本源的認識是基於客觀唯心主義的,把很多未知的或者難以定論的東西歸結為「理念」的指引,這對詩歌藝術的發展是很不利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認柏拉圖的這種觀點帶來的一些積極的影響。
柏拉圖所認為的那種「痴狂」的境界,也被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了是追求藝術的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種境界。在「痴狂」的境界中,藝術家們的確有可能創造出表現自己最高水平的藝術作品。
3、在對詩歌**的認知方面,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與柏拉圖「詩興外來」截然不同的觀點。他認為詩歌的起源不在於神,而是在於人。對於詩歌的藝術的起源,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說,他認為人的天性裡面存在著模仿的本能,並且能從這種模仿的本能中得到快感。
[2]因此,亞里士多德認為在詩歌的起源於發展中,人絕不是無為的,而是以一種積極能動的態度去參與的。譬如最初的詩歌,可能就是一群扛著大木的原始人,他們在抗大木的過程中,聽到了一群鳥非常有節奏的鳴叫,於是他們好奇地也學著這群鳥的鳴叫發出「呦嗬呦嗬」的聲音,並且他們從這種聲音符號中得到了一種宣洩與放鬆,這種快感促使著人們去學習,去模仿更多的聲音,然後隨著社會,隨著語言文字的不斷髮展,慢慢演化成了現在的詩歌。由此,亞里士多德堅持人在詩歌創作中的主動地位。
他認為詩歌是表達人的內心的藝術途徑,而不是單純作為「神靈意志的傳聲筒」。
如何評價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的簡介?
亞里士多德一生勤奮治學,從事的學術研究涉及到邏輯學 修辭學 物理學 生物學 教育學 心理學 政治學 經濟學 美學 博物學等,寫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他的思想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創立了形式邏輯學,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對科學等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最早論證地球是球形的...
亞里士多德的師傅是誰,亞里士多德是誰
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 前322 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 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觀主要是哪些,亞里士多德的簡介?及其主要哲學思想是什麼
亞里士多bai 德的哲學觀點分為四個部du 分。1,本原 zhi 原因論。亞dao裡士多德把世界的本版原看成一切事物的載權體,並且認為,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原因,包括質料因 形式因 動力因和目的因。亞里士多德稱之為 四因說 2,運動論。亞里士多德認為 事物由潛能變為現實 就是運動的本質。運動的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