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和而不同
晏子主要從國家政治
的角度,論證了「和」與「同」的本職區別。君臣之間,應該允許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意見,在彼此充分發表各自意見的基礎上達成「和」,才是國家政治的應有的狀態和理想境界。而「同」則相反,「同」否定不同,迴避矛盾,不允許不同意見、不同認識的存在及發展。
晏嬰在這裡所發的議論,是抽象的哲理。晏嬰所討論的「和」與「同」,很典型地代表了咱們國人的思維特點和方式。
和與同,表面上看起來很相似,它們的表現有一致性,但在實質上,它們完全不同。同,是絕對的一致,沒有變動。沒有多樣性,因此,它代表了單調、沉悶、死寂,它也沒有內在對活力和動力,不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東西,也不符合宇宙萬事萬物。
起源、構成、發展的規律性。 和,卻是相對的一致性,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種相互不同、相互對立的因素通過相互調節而達到的一種統一態、平衡態。因此,它既不是相互抵消、溶解,也不是簡單地排列組合, 而是融合不同因素的積極方面結成和諧統一的新整體。
它保留了各個因素的特點,又不讓它們彼此抵消,因而是一個具有內在活 力、生命力、再生力的整體。
和的觀念,既是宇宙萬物起源、構成、發展的規律之一。換句話說,和的內涵,既包括了自然規律,也包括了人的理智對秩序的追求,即人為的秩序。和的觀念被付諸實踐,就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行為方式。
國家興盛的理想狀態是和諧:君臣之間、官民之間、國與國之間、朝野之間,相互理解、支援、協調,利益趨於一致;文學藝術的最 高境界也是和諧:有限和無限、虛與實、似與不似、剛與柔、抑與揚等等因素共存於一個統一體中,相互補充,相互調節;人們處理事務、人№關係也崇尚「和為貴」,用自我剋制來消除矛盾、分歧,用相互切磋來發揚各自所長,通過尋找利益的一致之處,把各方的不同之處加以協調。
我們還應注意到,「和」的最終旨歸,是人的內心的心性平和,也就是說,「它的最後落腳點,還是人自身的生存狀態。因此,它是內向的,而不是外向的;是人本的,而不是物質的。
2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晏子對齊侯問》中「和」與「同」的本質不同之處是什麼?
3樓:xhj北極星以北
晏子主要從國家政治的角度,論證了「和」與「同」的本職區別。君臣之間,應該允許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意見,在彼此充分發表各自意見的基礎上達成「和」,才是國家政治的應有的狀態和理想境界。而「同」則相反,「同」否定不同,迴避矛盾,不允許不同意見、不同認識的存在及發展.。
晏嬰在這裡所發的議論,是抽象的哲理.晏嬰所討論的「和」與「同」,很典型地代表了咱們國人的思維特點和方式。
和與同,表面上看起來很相似,它們的表現有一致性,但在實質上,它們完全不同。同,是絕對的一致,沒有變動。沒有多樣性,因此,它代表了單調、沉悶、死寂,它也沒有內在對活力和動力,不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東西,也不符合宇宙萬事萬物.
起源、構成、發展的規律性.和,卻是相對的一致性,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種相互不同、相互對立的因素通過相互調節而達到的一種統一態、平衡態。因此,它既不是相互抵消、溶解,也不是簡單地排列組合,而是融合不同因素的積極方面結成和諧統一的新整體。
它保留了各個因素的特點,又不讓它們彼此抵消,因而是一個具有內在活 力、生命力、再生力的整體。
和的觀念,既是宇宙萬物起源、構成、發展的規律之一。換句話說,和的內涵,既包括了自然規律,也包括了人的理智對秩序的追求,即人為的秩序.和的觀念被付諸實踐,就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行為方式。
國家興盛的理想狀態是和諧:君臣之間、官民之間、國與國之間、朝野之間,相互理解、支援、協調,利益趨於一致;文學藝術的最 高境界也是和諧:有限和無限、虛與實、似與不似、剛與柔、抑與揚等等因素共存於一個統一體中,相互補充,相互調節;人們處理事務、人人際關係也崇尚「和為貴」,用自我剋制來消除矛盾、分歧,用相互切磋來發揚各自所長,通過尋找利益的一致之處,把各方的不同之處加以協調。
《晏子對齊侯問》說理有什麼特點
4樓:匿名使用者
文章以廚師和羹與樂師操琴的雙重比喻反覆論證主旨,說理形象生動,使人易於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論顯得精闢透徹,富有哲理啟迪.
大學語文第十版裡的晏子對齊侯問課後答案是什麼??
5樓:大魚
君可則獻其否,君否則獻其可,君臣之間,應允許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見,在彼此充分發表各自意見的基礎上達成「和」,才是國家政治的應有狀態和理想境界。
6樓:無情公子的你
(1)君可則獻其否,君否則獻其可,如此方能建立正常的君臣關係。你認同這樣的理論主張嗎?
晏子對齊侯問 翻譯
7樓:匿名使用者
齊侯問晏子說:「忠臣是怎樣侍奉他們的君主的?」晏子回答說:
「君主有災難的時候不為他而死,君主出逃不為他送行。」齊侯說:「我分地封賞給他,分賞爵位讓他尊貴,但是君主有災難他不為之而死,君主出逃他不去送,能說是忠誠嗎?
」晏子回答說:「臣子進言而被採用,君主會終身沒有災難,臣子為什麼要死呢?臣子進諫而被聽從了,君主終身不會出逃,臣子為什麼要送呢?
假如所說的話不被採用,君主有難而為他去死,這是胡亂地死;進諫卻不被聽從,君主出逃而去送他,這是假裝欺騙。所以,忠臣能讓君主採納良言,而不能與君主共同陷入災難。」晏子上朝,坐著舊車,駕著劣馬,齊景公看見了,說:
「嘻,你的俸祿少嗎?為什麼你的馬車這樣不堪?」晏子回答說:
「靠著君主的賞賜,我能夠保有三族,在國內交遊的費用都能夠產生。我能夠穿得暖吃得飽,舊車劣馬,用它們來侍奉我,對於我來說就已經足夠了。」晏子出去了,齊景公派樑丘據送給他四匹馬拉的大車,(晏子)三次退回不接受,齊景公不高興了,立即召來晏子,晏子到了,齊景公說:
「你如果不接受的話,那麼我也不坐車了。」 晏子回答說:「大王派我擔任管理文武百官的官職,我節省衣服飲食的供養,來做齊國百姓的表率,但還是怕太奢侈糜費而不顧自己的行為。
現在有四匹馬拉的大車,(假如)大王坐在上面,我也坐在上面(的話),(那麼)那些沒有正確的行為準則,讓他們的衣食變得奢侈,而不顧他們的行為的百姓,我就沒有辦法禁止他們了。」於是推辭不接受。
《史伯對桓公問》和《晏子對齊侯問》有什麼異同
8樓:半生渡我
景公說:「只有樑丘據與我和協啊
晏子回答說: 「樑丘據也不過是相同而已,樑丘據也駕著車趕來了。**能說是和協呢?」
景公說:「和協與相同有差別嗎?」
晏子回答說:「有差別。晏子在遄臺隨侍
《晏子對齊侯問》翻譯: 景公從打獵的地方回來。
9樓:匿名使用者
《史伯對桓公問》與《晏子對齊侯問》都涉及了「和而不同」的命題,《晏子》主要從國家政治的角度論證「和」與「同」的本質區別,來端正君臣上下的關係;《史伯》是引用「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依據來論斷專治統治的必然衰敗。
魯迅祝福的中心思想是什麼,魯迅寫的《祝福》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通過祥林嫂的遭遇,控訴封建禮教對人性 特別是女性 的壓制和 希望能喚醒國人對封建禮教以及其衛道士 魯四老爺之流 的痛恨和憤慨,以便早日砸爛這個萬惡的 沒有前途的 行將就木的衰朽的舊世界。首先,全文所講述的故事是發生在新年祈福之時,所以 祝福 點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 再者,魯迅用 祝福 一詞是有其特定用...
答謝中書書的中心思想,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閒適自得之情。我們老師說的 答謝中書書 優美的意境,無盡的樂趣。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 回構成優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 答獨特的藝術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激起讀者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
《芙蓉樓送辛漸》意思中心思想,《芙蓉樓送辛漸》的中心思想?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天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作者 王昌齡 朝代 唐 體裁 七言絕句 註釋 1.芙蓉樓 原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2.楚山 古時吳 楚兩地相接,鎮江一帶也稱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韻譯 迷濛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