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1、「我執」在佛教中用平時通俗的話來解釋是「自我意識等執著」,佛教對我字有真我和假我、大我、小我等之說,本性是真我大我,我的身體、家當等這些是隨緣而用的。
2、學佛只要認真學,我執會越來越少,人心自在,但又不是糊塗過日子,而是積極處事。
2樓:匿名使用者
你由來所知的一切偏見影響到你對正見的認識
佛法裡的所知障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指執著於所證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所知障又稱無明惑、無始無明、智障等。為二種無明之一(一念無明和無始無明)或三障之一。
所知障乃是一種狀態,就像屋子裡有十盞燈,若未開燈,則屋子裡是暗的,這個暗是一種狀態;假如開了一盞燈,那個暗就會因為那一盞燈的明而消失一部分,那個消失一部分暗有一部分明也是一種狀態,所知障即是類似此種狀態,不是種子。
種子者,乃是功能差別,因緣具足即能現行,經熏習而變異,所知障非是因為緣而現行受薰改變,所知障乃要經親證實相以後,出世間智慧明的增廣而漸漸破除。
擴充套件資料
【三障】三障是煩惱障、所知障、業障。如果把業障用性障來取代,就會漏掉了業障一法的障礙,而性障又正是煩惱障所攝的內容,所以二障之外的另一障應該是業障才合正理。煩惱障又稱為見思惑,所知障又稱為無明惑,事障即是性障。
分述如下:
一、煩惱障
煩惱障就是障礙學人出離分段生死的煩惱,也就是見惑與思惑;由於這二種惑不能斷盡,就由這二惑的障礙,使得學人無法出離三界生死苦,這就是煩惱障。
二、所知障
是因為對法界實相正理的無知,導致無法證知法界的真實相,無法證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無法成就佛道,這就是所知障;說的是對於法界實相的所知不足,所以成為佛道上的障礙,故名所知障。
三、業障
則是因為往世迷理、迷事而造作了惡業,業種會障礙菩薩行道,也會障礙初學菩薩修學佛法;這都是因為往世所造惡業種子的現行,而使得新學菩薩學佛時處處產生了障礙,這就是業障。
性障是指五蓋: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這五法會障礙學人證得四禪八定,或是障礙學人修證解脫道,所以稱為五蓋。
這五蓋原則上不與所知障相應,因為所知障是屬於迷理無明,而性障五蓋屬於迷事無明,是煩惱障所攝的,所以三障應該說是理障、事障、業障,不宜把業障用性障來取代。
4樓:榴蓮泡芙小蛋糕
所知障是因為對法界實相正理的無知,導致無法證知法界的真實相,無法證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無法成就佛道,這就是所知障;說的是對於法界實相的所知不足,所以成為佛道上的障礙,故名所知障。
擴充套件資料
所知障乃是一種狀態,就像屋子裡有十盞燈,若未開燈,則屋子裡是暗的,這個暗是一種狀態;假如開了一盞燈,那個暗就會因為那一盞燈的明而消失一部分,那個消失一部分暗有一部分明也是一種狀態,所知障即是類似此種狀態,不是種子。
種子者,乃是功能差別,因緣具足即能現行,經熏習而變異,所知障非是因為緣而現行受薰改變,所知障乃要經親證實相以後,出世間智慧明的增廣而漸漸破除。
親證實相見道時,能夠破除所知障無始無明相應之我見,以及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相應之我見,非如二乘修學解脫道初果時,僅斷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之我見。
而所謂異生性,乃是生於三惡道因緣之體性,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是生於三惡道之資糧故,否定、斷除「以意識覺知心為真實不壞我」之見解者,即能斷除疑見及戒禁取見,我見、疑見、戒禁取見皆是意識心分別所相應的。
所謂的所知障中之見道所斷異生性分別種子,指的就是經意識心的虛妄分別而得之三縛結,見道者乃是意識心故,意識心自己證知自己的虛妄性,非是真實不滅之法故,意識心即能以分別無我所獲得之智慧,來分別哪些是與我見等相應之煩惱而予以斷除,因此說所斷者為異生性分別種子。
5樓:匿名使用者
嗯,應該類似於思維定勢,就是太相信自己之前知道的東西。 請參考:梵語jn~eya^varan,a。
指執著於所證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又作智障、智礙。為二障之一,』煩惱障之對稱。
謂眾生由於根本無明惑,遂迷昧於所知之境界,覆蔽法性而成中道種智之障礙,故稱智礙。以上。
6樓:匿名使用者
所知障是指:以已知的事物和知識作為參照標準,形成一種固定的思想模式,障礙接受未知的事物和知識。所知障乃無始無明上煩惱,這個煩惱唯有開悟明心以上的菩薩才會相應凡是學習得很多很雜的人,對於開悟就非常困難他的佛學常識再豐富,記憶力再強,他有所知障,障礙他的悟門縱然是阿羅漢、辟支佛也不知所知障之內涵,也不會相應這個煩惱,除非回小向大。
所知障是障礙成佛之道,但是不會障礙出離生死因為所知障就是對於佛地究竟圓滿的一切種智不如實證知而菩薩開悟明心以後,也才不過破除極少分的所知障,乃至初地以上,漸漸少分乃至多分破除一直到佛地才究竟斷除所知障。此非二乘阿羅漢所能知也!
請學佛***來討論一個話題:什麼叫所知障?佛經中的本意是什麼?後來文化界**等世人所解釋的是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都不知道不叫空 是死人一個 成不了道 **電影的見識就只有那個地步而已
你既然知道看經 我這裡就不用經上的話
所知障 簡單說就是 思維認知跳不出已知 或 能跳不能活用 逐漸成煩惱 成修行障礙
所謂井底之蛙 不知道井外世界 因為人總是會被習慣與容易理解的事物而障礙視線
所以能夠理解上面 你就知道多聞或者所知的學識並不會障礙 能否不像青蛙安於其中才是關鍵
沒有我 又哪來的障 一切都是心跳不去而已
所以佛性是真空妙有 是不睬不緣 並非什麼都不知道像死人 若什麼都不知道與空是道 那麼阿羅漢豈不是佛 重度昏迷是道?!
還是提下經吧 所知障者 於所知境不染無知 障一切智 不障涅槃
這句話就是上面說的意思 關鍵在 於所知境不染無知 障一切智
所知是知道了解的 於是在的意思 境是範圍 環境之意
在這個已有了解的範圍裡面 不染無知 不去嘗試理解與嘗試瞭解未知的 就障一切智
這樣應該能理解了 否則多說也無緣 而後面的涅槃 是空 阿羅漢住空 成不了道 為什麼 去看經
8樓:空行勇士
真是個好問題,應該這樣來看,聞、思、修是學佛修佛的決定之理,怎麼能說多聞無益呢?!真的是知識越多越反動嗎?絕對不是。
所知障是指我們的存在、感知的萬事萬物、思維活動、精神世界將萬事萬物、思維活動的本質——法界實相給矇蔽了,這是一個矛盾。我們什麼時候解決了這個矛盾,就獲得了覺悟。
不管我們懂的東西多還是少,所知障同樣存在,那是對真如本性的迷失,無論多聞少聞,我這樣說,應該大家都懂了。
關於你問題補充,戒、定、慧是佛法修行得果的決定之理,不管聞一句金剛經而開悟,還是窮其一生坐破**而開悟,這其中都必定從戒而生起,表面看是時間的長短。
9樓:匿名使用者
能知的是「五蘊假我」,在斷煩惱障的時候,就已經斷了,所知的是什麼呢?那就是我所對的境,也就是所知的一切萬法,斷了我執的人,的確不在執著五蘊為實我,但不是說沒有個體的知覺,他斷的是執但不是說沒有正常人的思維模式,因此他依然還是用這個假我正常生活,吃飯穿衣,那麼也依然會有相對的所知境界,生活,社會,大眾,天氣,世界,宇宙等等所知的法,這些所對的外境,就是小乘認為的,我無法有,也即是所知障。煩惱障障涅槃,所知障,障菩提,也就是不能覺悟一切法的究竟真實。
對所知的一切萬法,執著分別,能障礙菩提,故曰所知障。
10樓:匿名使用者
見之前,所學越多,障礙越多,因為計較對錯。
見之後,學問越多,方便越多,因為心無所著。
不可執方便而迷大旨。又不可廢方便而絕後陳。
說有說無,說對說錯,都離不開「說」,說是戲論,祖師言,外邊事。
設有一解一悟。皆是落後之事。屬第二頭。指月指。
接近善知識,是助緣,是手段,是薰修
一切學問,並非究竟,並非牢不可破。
實際理地,不染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若未見性,時刻觀察、照顧自己的言行舉止,打一個返照,比如伸手拿一個東西,在心裡照顧這個動作,知道我在拿東西。左至右之無時不察,察久念裂,劃然自得。
11樓:法名行者
那些所謂「法師」純粹胡說八道,不過他們的胡說是有道理的,若學生們提出的問題當老師的總是回答不了,供養那裡來?
「空」的狀態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即使所謂的「頑空」狀態也不等於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態叫做昏沉,大昏沉。
所知障在修行的各個階段是會有的,例如前面研究思考的問題貌似已經得出了某些結論,並且是已經接近正確答案了,可是恰恰就是這些思維定住了思維的進一步,現代話來說就是進入了思維死角。有時只要轉換一下方式就能解決問題,而有時卻必須破釜沉舟的繼續深入,問題一旦解決了,在修行中就叫做「悟道」。積累無數的「小悟」,最終成就的就是大徹大悟。
然而這種大徹大悟也僅僅是修行真正的起點而已,絕不等於就成佛了。
多聞和多學是必須的,無論大小乘經典隨時都會強調這點。在佛門有個著名的名詞叫參學。佛門中哪怕是最強調所謂不立文字的「禪宗」,在未「悟」時都必須參學,有時甚至不止向一個老師求教。
古時候的大德高僧,本身已經「開悟」,但是面對學生提問不契機時,也從不會拿什麼所知障來忽悠,而是設法或者直接叫你向另一位老師求教。
「見道」和「悟道」又有所不同,見道譬如說某種學理但有人能夠用你能理解的方式清楚明白告訴你,你就「見道」了。但是見歸見,卻做不到。而「悟道」則必須功夫和學理都到了才能夠達到。
佛道修行,在修行前必須先把事理弄明白,這和科學上的學習方法類似。在做某個簡單科學實驗之前起碼必須把實驗流程弄清楚,至於其中的道理可以慢慢學習。但對於更復雜實驗時就不行了,沒有弄清楚其中道理,累死你也做不完這個實驗。
譬如程式設計,每個人拿到源**照抄照做都能做出一樣的程式,可是對於懂的人來說,一個大型軟體的源**拿來了,一會功夫就做完了。對於電腦小白而言,做白了頭,恐怕都做不出來。
那些「教授」,「大師」們自己就是這樣的小白,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去教導別人當然要告訴你所知障了。否則老兄知道多了,看穿他們的底細怎麼辦?
佛法中每個名詞都有甚深含義,自然是不能望文解義,今天理解的事情和過幾天都會有所不同,這就是進步。聞,思,修這是既定的流程,流程都不要了,怎麼「見道」?只能胡說八道了。
佛教裡所講的三大煩惱分別是什麼意思?
12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裡所說的三大煩惱分別是無明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具體如下:
1、無明煩惱
「無明煩惱」又叫「無明惑」,是佛教用語。無明煩惱是根本煩惱,能障蔽中道實相的道理,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斷盡,就成佛。
佛菩薩把障礙分成三大類,叫做煩惱,三大類的煩惱。第一個是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就是現代科學家發現的波動的現象,也就是心動念。這種念動是極其微細,這個起心動念本人完全不知道,連八地以前的菩薩都不知道。
這個極其微細的波動,在佛學裡有個名詞叫無始無明。無明加一個無始,這兩個字加得妙!無始是什麼?
沒有開始,也沒有理由。要說:為什麼它會動?
為什麼會有這一動?愈問就愈糟糕,為什麼?愈問它動得愈厲害,波動得愈厲害。
別管它,隨它去吧!它慢慢就降溫,它就變成不動,不動就還源了。你可不能找它的原因。
所以第一個動,那個微細的東西叫無始無明,從它以後就有因、就有果,第一個沒有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別去追究它,愈追究就愈往裡面鑽,鑽進去就出不來,就壞了,這是無明煩惱。
2、見思煩惱
見惑和思惑。依小乘俱舍宗來說,是以迷理和迷事來分別見思二惑,迷於理而起之惑如身見邊見等**正見,叫做見惑,迷於事而起之惑如貪嗔痴等五煩惱,叫做思惑。
依大乘唯識宗來說,則以分別俱生之二起來分別,分別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見惑,俱生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思惑。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斷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斷的次第,須先斷見惑,次斷思惑。
斷見惑之位,叫做見道,斷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斷之位,叫做無學道。
3、塵沙煩惱
迷於界內外恆沙塵數法所起之惑障,稱塵沙惑。二乘斷除見思惑後,易著於空觀而未能進一步了知眾生之塵沙惑,及對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稱著空惑,致妨礙出假利生,化度眾生。此惑為二乘趨入菩薩間所斷,又稱別惑,但通於界內外,須假觀破之.
是執著於空,迷於界內外塵沙數法,障出假利生。此惑通界內外。界內通二乘有,以見思為體。界外只限於菩薩所斷,所以又叫別惑。
擴充套件資料
三惑是和三諦是相應的,即不明瞭空諦理起見思惑,不明瞭假諦理起塵沙惑,不明瞭中諦理起無明惑。所以明瞭三諦理,斷三惑,即證三智,成三德。但是三諦是實相的三方面,空、假、中,都是一實相的全體。
空顯破情之德,假顯立法之德,中顯絕待之德。
所以說空,假、中就在其中,非是和假、中相對之空,而是和假、中相即之空,於是一空一切空。說假、說中,同樣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這就是三諦圓融。
三諦圓融所以證一諦即證三諦。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是於色心依正一切諸法通達畢竟空寂之理,即空諦智。道種智是了知一切種種差別的道法,即假諦智。
一切種智是於一切諸法上通達本有性德之體,即中諦智。在四教的別教中,三惑其體各別,因而次第斷除,三智也次第發得。就中先修空觀,破見思惑,得一切智,證真諦理。
次修假觀,破塵沙惑,得道種智,了知假諦恆沙法門。
後修中觀,破無明惑,得一切種智,證中道法身。這樣,由隔歷的次第三觀斷三惑、得三智。然而在圓教就不這樣,三諦既然圓融,而能障蔽它的三惑也就同體,即就迷於絕對理的一惑,把它的粗分叫作見思,細分叫作塵沙,極細分叫作無明。
一惑即三惑,所以起一惑即障蔽三諦,粗分的見思障蔽空諦,細分的塵沙障蔽假諦,極細分的無明障蔽中諦,其實,卻是一心三惑,又稱為同體三惑。斷一惑即斷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這稱為「三惑頓斷」,「三智一心中得」。
但就斷惑的漸次上,先在十信位斷見思和塵沙,其中初信斷三界的見惑,次六信斷三界的思惑,後三信斷界內外的塵沙惑。從十住位的初住以後到十地漸次斷無明一品,證中道理一分,即斷四十品惑。更破一品無明,進入等覺位。
再進而破第四十二品無明,發究竟圓滿的覺智,智斷二德圓滿,即為圓教的妙覺果位。
佛家的根性是什麼意思,佛家的涅槃是什麼意思
很簡單,就是bai適應性du。有人愛吃甜,有人zhi愛吃鹹,有人愛吃dao辣,有人愛吃酸.佛祖版說法,為適應眾生不同的 權口味,說五乘佛法 人乘 天乘 聲聞乘 緣覺乘 菩薩乘 來因材施教。眾生的這種與之相適應的修學性格,就是佛教說的 根性 或 根器 比如,現在把適應修學禪宗或密宗,稱為 禪宗根性 或...
濟南話草龍是什麼意思,佛家中說的草龍是什麼意思?
草龍就是糊弄,逗耍,不同情景褒貶含義不一,倆人鬧彆扭了,你這不是草龍人滿!就是貶義,好朋友惡作劇,咱倆草龍他一把,就是開玩笑的意思了,這時候應該配合上窩兒滿,效果更好,哈哈。慫恿的意思,樓上的在吹牛b麼,就是 慫恿的意思 又是時候也是欺騙的意思 佛家中說的草龍是什麼意思?草龍為柳葉菜科植物線葉丁香蓼...
佛家的禪意是什麼,佛家說的禪是什麼
bai 禪 佛教 禪那 的 du簡稱,梵語的音譯。也有zhi譯為 棄惡 或 dao功德叢林 內者。其意譯為 思維 容修 或 靜慮 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其禪那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