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熱詞課代表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
2樓:叄年伍年不變心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3樓:沐星辰曦
指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出處:明·王守仁《傳習錄》上卷:「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
舉例:熊召政《張居正》第一卷第19回:「若我倆聯合起來,才叫知行合一。」
常用程度:一般
感**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
產生年代:古代
造句:1、做人要內外一如,處事要知行合一;說話要言行一致,行為要表裡如一;做人要前後一致,做事要老少無欺。
2、知行合一是解決這個世界上難題的唯一辦法。
3、道家說變通,佛家說自然,心學說知行合一,其實都是一個意思:應用。牛人之所以很少,空想家之所以很多的原因也在於應用。拿到了鑰匙,想用卻不會使用才是最要命的。
4、展望未來,網中網軟體將秉承知行合
一、合作共贏的精神,在實現企業由軟體服務向教育服務轉型的同時,通過與大財經領域更多優秀企業的合。
5、但是能夠提出知行合一這種觀點,說明聶心並非腐儒。
6、美好的氛圍取決於每個人的嘉言懿行,重在知行合一。
4樓:匿名使用者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
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第一層意義: [conscience]∶天賦的道德理念 。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
是人與生俱來的、天賦的道德意識,人人俱有,是道的本體。道德修養只要求之於心,於心上下功夫即可。月牙山人說:
「五臟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內在生理環境,善與惡只不過是五臟健康與否的體現。」
第二層意義:良知直指良識,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遺訓「惟精惟一」。道德是素質中的內在修養,專業技術是素質中的質量,惟精惟一是技術學習和做事的質量要求,是人生的成功哲學。
月牙山人說:「人貴精專,成於勤樂,功於經世致用。」
第三層意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實現善與精一,知行合一。
月牙山人說:「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學而無用,無以為功。
引自月牙山人《無知錄》
5樓:匿名使用者
[zhī xíng hé yī]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說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
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學說既針對朱熹,也不同於陸九淵。朱陸都主張知先行後。王守仁反對將知行分作兩截,主張求理於吾心。
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後。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內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練,要言行一致,表裡一致。
但他強調意識作用的結果,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一念不善」,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是一種講內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義道德修養學說。他所謂不曾被私意隔斷的知行本體,就是指「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的良知,認為「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惡為善」、「去人慾,存天理」的工夫。
他宣告:「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提出背景
王陽明在貴陽北部修文縣縣城龍場鎮龍場悟道之後 , 非常深切地瞭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種苦思後的徹悟。王陽明認為心靈態度決定行為方式、世界觀點,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鄰竊斧」。從此與朱熹學說分道揚鑣,建立了心學體系大成的開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糾朱學之偏。
6樓:匿名使用者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學到的知識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
7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點,就是言行一致,表裡一致,不要說一套做一套,做虛偽兩面派。
8樓:宕渠西部大俠
知行合一是晚明學者王陽明提出的「心學」的核心思想,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仍有其十分合理的地方。歸納理解,知行合一包括三層意思:一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知;二是坐言起行的實踐;三是所知與所行相統一。
最重要的是第三點,也就是一個人要真誠真實,不要說一套做一套。
9樓:極風荷
知行合一簡單的解釋是知識和行動統一,理論和實踐聯絡。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
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陽明這樣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們樹立一種信念,在剛開始意念活動時句依照"善"的原則去做,將不善和惡消滅在剛剛萌發的時候,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對「知行合一」應該全面理解,這樣才能正確評價。
10樓:匿名使用者
知指良知,行指行為。知行合一,即良知與行為相結合。比如你看到老奶奶過馬路,因為你的良知告訴你應該幫助她過馬路,所以你就這樣行為。
但做到這點往往很不容易,當你撿到錢時,你的良知告訴你要還給失主,但你的私慾會想到私吞,而知行合一變強調摒除私慾,因知而行,以良知而行為,這便是修心。
11樓:無語奈涼
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是說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一種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字面意思可以看出是知道的和行為要合二為一,保持一致的同時都要兼備。
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係。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要是一種講內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義道德修養學說。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 意思很簡單,就從字面上來理解即可 你腦子裡意識到了要什麼,你就去做什麼,努力去實現,就是要立刻付諸行動,而不是想歸想,做卻不知猴年馬月才做,那樣是做什麼都不成的。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就是將知與行合作一處,才...
美美與共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美美與共,知行合一 就是講理論和實踐要合而為一,意為不同民族間要相互尊重 內欣賞和讚美對方文化容,合一併進。來歷 美美與共,知行合一 是 民族大學的校訓。含義 美美與共,知行合一 校訓有三層含義 作為大學文化的載體,民大融合了中國56個民族的優秀文化,也體現著學校自身對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包容 尊重...
王陽明的心學 知行合一到底傳達什麼樣的處世哲學
其實就是陽明心學 有點提倡限制君權的意思,不過他的限制君權只是體現在 文死諫 上 還是書生氣十足的理論 但在當時那個程朱理學盛行的時候 他的理論那絕對比 汶川大 來的還猛 對當時的 影響很大 具體達到什麼程度,這個誰也數不清楚 不過現在有好多人認為如果 陽明心學 能夠盛行起來打倒 程朱理學 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