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粉蒸泡泡
這首詩寫的是終南山的雄偉奇觀,進入視野的,都是闊大、廣遠的景象。全詩突出主峰的巍峨巨集偉、群山的連綿不斷,白雲的迅速變幻、山表的青靄多變,天氣陰晴不定。全詩具有視野巨集大,氣勢磅礴的特點,正如前人所評:
「是詩在開闢之初,筆有鴻蒙之氣,奇觀大觀也。」(《而庵說唐詩》)《唐詩觀瀾集》,《唐詩匯評》第318頁)。這種大蘊涵著無限的佛學理氣並與「虛實結合,動靜相生」與禪學思想相吻合。
其中更能體現佛教禪字隱逸思想的是最後一句:「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此句是全詩的中心句,起點睛的作用,也是最能反映詩人內心世界的地方。
於詩人思想層面來**詩文與佛教禪字思想,單是這一句就足夠了。「樵夫」與儒、道的出世思想有莫大的聯絡。它的哲學理念已經不能簡單地用「打柴的人」來理解其中的韻味。
它已經與「隱士」掛鉤,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與隱士的概念等同,成為了隱士的化身。
《終南山》全詩上部分對終南山的描寫並非僅僅因為對終南山的熱愛而去盡情抒寫,他的抒寫實質上是對最後一句作情感的積澱。終南山是歷代文人、隱士選擇歸隱的地方,詩人極言終南山的美。這種讚美與其說是對終南山景色的熱愛,不如說是對隱士生活(出世)的嚮往。
「欲投人處宿」很大程度上流露出詩人要在終南山歸隱的意向(抑或說感受歸隱生活的意向)。而不是單單為了住上一宿。可是這對於詩人來說是困難的。
一旦選擇了入世也就意味著他要放棄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東西,可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不可能脫離現實社會而存在,任何一個脫離現實而存在的人都是可怕的,而王維的生平也說明他並沒有完全入世。他走的是一條亦官亦隱的道路。
王維的個人生活經歷——「人生幾許傷心事」,對於人生無常,難於把握是切膚體驗的。這樣的人生經歷,自然使人走向究天人之際的思想軌道,而這樣的情感輻射恰可在道家思想中找到精神的歸依,在山水中留戀徘徊,排遣人生苦楚,從而培養起一種積極樂觀的精神。忘情地在大自然中作「喪我」、「無待」的逍遙遊,追求絕對自由,找回自我,珍視生命,而王維的《中南山》流露出來的卻是另一種異質,它未能達到「與田地並道生……實天地之心。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劉《文心雕龍》)的心理境界。它所傾露出來的只是詩人對「出世」生活的一種嚮往,而其內心十分清楚其現實中所處的位置,儘管他的內心多麼的苦悶,多麼期待脫離世道的各種束縛去追求一種超凡脫俗。
他清醒地認識到入世之於他是何其的遙遠,儘管中南山——歸隱(出世)的好去處就在眼前,(甚至已經置身其中)也只得隔著河流在岸的另一邊探問對岸的樵夫——隱士。
從此詩可以看出王維未能真正從世俗中解脫。「得了天上道心,便虛御風。」「隔水問樵夫」不只道出山的巨集大遼闊,也道出了詩人在「出世」與「入世」的選擇上的迷茫
2樓:2010美的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註解】:
太乙:即「太一」,終南山主峰,也是終南山別名。
【韻譯】: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連著山一直蜿蜓到海邊。
白雲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評析】:
王維的《終南山》體現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3樓:網名不能重複
詩旨在詠歎終南山的巨集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蘊。
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
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1、全詩:《終南山》——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2、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漢族,祖籍山西祁縣,盛唐詩人的代表,創造了水墨出水畫派,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
今存詩400餘首。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
王維擅書畫,亦通音律,多才多藝。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王摩詰文集》等行世。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精通詩、書、畫、**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3、作者相關經歷: 公元701年,生於蒲州(今運城永濟市)。 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
開元二十三年, 張九齡執政,擢為右拾遺,次年又遷監察御史。開元二十五年奉命出塞,為 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此後半官半隱居。
安史之亂**後被迫出任偽職,因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終尚書右丞。
《鳥鳴澗》王維的這首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樓:嗯崔達布
《鳥鳴澗》這首詩主要描寫深山幽谷夜晚寂靜的情景,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心情,表現了作者寵辱不驚,恬適淡然的人生態度,體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
原文: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譯文:很少有人活動只有桂花無聲地飄落,夜裡一片靜謐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明月升起光輝照耀驚動了山中棲鳥,不時地高飛鳴叫在這春天的溪澗中。
王維在他的山水詩裡,喜歡創造靜謐的意境,該詩也是這樣。但詩中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
5樓:go二次元小米
月亮從雲層中鑽了出來,靜靜的月光流瀉下來,幾隻鳥兒從睡夢中醒了過來,不時地呢喃幾聲,和著春天山澗小溪細細的水流聲,更是將這座寂靜山林的整體意境烘托在讀者眼前,與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有異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一句古語,古來好詩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記敘出來。而我們在低吟淺酌之時,腦海胸襟似乎也隨著詩人的文字進入到那片清幽絕俗的畫面之中。
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裡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驚覺起來。鳥驚,當然是由於它們已習慣於山谷的靜默,似乎連月出也帶有新的刺激。
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後景象頓時發生變化,亦可想見。所謂「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聯想的。但王維所處的是盛唐時期,不同於建安時代的兵荒馬亂,連鳥獸也不免惶惶之感。
王維的「月出驚山鳥」,大背景是安定統一的盛唐社會,鳥雖驚,但決不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它們並不飛離春澗,甚至根本沒有起飛,只是在林木間偶而發出叫聲。「時鳴春澗中」,它們與其說是「驚」,不如說是對月出感到新鮮。
因而,如果對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維這首詩中,倒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6樓:黛妮
1、《鳥鳴澗》表達了詩人對山中春天的美麗景色的喜愛之情。
2、附原文如下:
鳥鳴澗唐.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譯文】
很少有人活動只有桂花無聲地飄落,夜裡一片靜謐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輝照耀驚動了山中棲鳥,不時地高飛鳴叫在這春天的溪澗中。
【創作背景】
王維的《鳥鳴澗》當作於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間遊歷江南之時,其背景是安定統一的盛唐社會。此詩是王維題友人皇甫嶽所居的云溪別墅所寫的組詩《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的第一首,是詩人寓居在今紹興縣東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5、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
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
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
7樓:匿名使用者
了作者對山中春景的喜愛之情或閒適恬靜的情致,陶然忘機的心境,擯棄世塵的隱願。
8樓:匿名使用者
鳥鳴澗,是一處風景極優美的地方。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山夜晚異常幽靜的景象,花落,月升,鳥鳴,這些「動」景,卻反襯出春山的幽靜。這首詩主要寫春山夜景。
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的,作者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收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閒」說明周圍沒有人世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閒靜。有此作為前提,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詩人能發現這種「落」,或僅憑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或憑聲響,或憑花瓣飄墜時所發出的一絲絲芬芳。
總之,「落」所能影響於人的因素是很細微的。而當這種細微的因素,竟能被從周圍世界中明顯地感覺出來的時候,詩人則又不禁要為這夜晚的靜謐和由靜謐格外顯示出來的空寂而驚歎了。這裡,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9樓:匿名使用者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王維的《終南山》全詩體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10樓:小唐上仙
詩旨在詠歎終南山的巨集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孕。
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
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山居秋暝 王維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理想
11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山水名篇,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
又由於這裡人跡罕到,「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清幽明淨的自然美啊!
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讚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樑肉,崎嶇見王侯。
」(《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裡傳來了一陣陣的歡歌笑語,那是一些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
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追求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汙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
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
「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發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終南山唐王維的詩意,終南山唐王維的詩意是什麼
終南山 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五律。全詩的意思是 高聳的終南山似乎接近長安,山巒延綿不絕遙遙伸向海濱。回望山下白雲滾滾連成一片,鑽進青藹眼前霧團沓然不見。巍峨終南山能分隔星宿州國,山川裡的陰晴也就各不相同。我想投宿人家在這度過一夜,隔著河川向打柴的樵夫詢問。這首詩的首聯寫終南山的遠景,借用誇張手法勾畫...
王維《終南山》是從哪些角度為終南山傳神寫貌的 如何體現出「詩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這是蘇軾高度讚揚王維山水詩成就的。王維詩畫兼長,一向兼有詩人與畫詩的天賦,用畫意作詩,憑詩情繪畫,使山水詩與山水畫互為滲透,融而為一。他的山水詩不僅體現出畫詩的構圖,色彩和造型之美,還能充分表現山光水色在時空瞬變中的神采。他懷著詩人的情愫,緊握畫師的彩筆,使簡潔優美的詩句能同時...
王維終南山詩中有畫的賞析
王維 終南山 賞析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太乙 終南山之別名,其山延綿數千裡。近 近乎,或者接近。天都 因太乙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說指唐都長安。入 接近 分野 古以二十八宿星座的區分標誌地上的界域叫分野。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