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瞭解哪些元宵節的習俗和傳說 太原有什麼特別的元宵節習俗嗎

2021-04-09 21:28:04 字數 5787 閱讀 3245

1樓:浮萍通草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

元宵節的來歷以及風俗習慣是什麼?

2樓:喜腦弓子

節是我國最為傳統盛大的節日,從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是各種活動慶祝節日。那麼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和漢武帝有關。

3樓:瀟筱這來

元宵節的來歷: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燃燈放煙火的習俗就是從這個說法來的。

風俗習慣:

1、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2、觀燈,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

3、逐鼠,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4樓:茶茶xi允在

元宵節的來歷: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司馬遷建立《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志》日:

"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

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

元宵節的風俗習慣主要有猜燈謎、吃元宵、看花燈、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

元宵節的由來,傳說和習俗 、簡短一點,300字以內

5樓:月似當時

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源於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這個節要祭祀天神,由於是夜裡進行,自然要打著火把,後來就逐漸演變為元宵節了。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因漢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於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我國流傳下來。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6樓:大名鼎鼎的大蝦

元宵節又可以稱為上元節,這是在很多年錢的秦朝就已經開始的漢族傳統節日。

這天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道教有天、地、水三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為慶祝正月十五天官聖誕,人們點燈燃火,徹夜不熄。

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元宵節的習俗:

1、吃元宵: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2、猜燈謎:「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

3、耍龍燈:舞龍是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裡面節目之一。龍是中國古老的圖騰,正月十五耍龍燈已經遍佈全國各地,乃至全球各個華人聚居的地方!

4、舞獅子: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

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

7樓:動脈在**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史記·樂書》:「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來。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8樓:凝草之心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這是在千年前的秦朝就已經開始的漢族傳統節日。這天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道教有天、地、水三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為慶祝正月十五天官聖誕,人們點燈燃火,徹夜不熄。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習俗有吃元宵,猜燈謎,點燈籠,碰火等。

9樓:匿名使用者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民間流傳著因周勃、陳平去除了呂室的勢力,而日子剛好為正月十五日,漢文帝為紀念此日,往後每年到民間與民同樂,並把此日訂為元宵節,至漢武帝時、司馬遷在太初曆中把元宵節列為民間節日之一。盛於隋宋,有「宋時湯圓隋時燈」的說法。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有兩種流傳較廣的說法,一是認為元宵起源於祭祀太一神的「太一祀」。在新年第

傳說一個月圓日通宵燃火照明,意為「人能守元,天人共求安平泰」,為「守歲」的延續。《史書》記載,漢武帝宮中千燈萬盞,大放光明,通宵達旦祭祀天神「太一神」。宋洪邁在《上元張燈》一文引此說: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遊觀燈是其遺事」。

第二種說法為漢明帝為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晚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在佛教中,燈為法。歷年元宵節皆以燈為俗。到了唐代,元宵燈節發展到盛況空前的規模,並同時出現了賞燈和其它一系列民間狂歡活動,至唐睿宗,正月十五正式成為「燈節」。

南宋時,人們將謎條系在五彩繽紛的花燈上,供觀燈者猜射,稱作「燈謎」,更平添了觀燈的樂趣。

元宵節的習俗

吃元宵: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猜燈謎:「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賞花燈

10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傳下來的人們在這天裡驅邪

11樓:匿名使用者

吃元宵,鬧元宵,猜燈謎。

元宵節的由來?有什麼傳說故事?

12樓:未知的夏萌萌

答:元宵節由來: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後特別害怕大權旁落,就密謀叛亂,於是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

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13樓:動脈在**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司馬遷建立《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隋書·**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送花燈即是送孩兒燈,這個習俗一般是孃家送給新嫁女兒花燈,或者是親友送給新婚不孕不育的家庭花燈,贈送寓意是添丁吉兆,以求女兒或者親人能夠在婚後吉星高照,添得一兒半女。

14樓:失歌症

漢武帝時,京城長安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名叫元宵,她和父母、妹妹,靠賣湯圓為生。她心靈手巧,做的湯圓又圓又香又甜,名揚長安城。這事被皇上知道了,就把元宵選進皇宮,專門為他做湯圓,元宵姑娘一待就是三年,終日思念父母和妹妹,常常以淚洗面。

這年春節,元宵姑娘想起了親人,可是又出不了皇宮,傷心之下,她悄悄地來到井臺上,想投井自盡。正巧被東方朔發現了。東方朔是當時著名的大臣,思維敏捷,心地善良,東方朔聽了元宵的遭遇十分同情,就想出了一條妙計。

第二天,東方朔喬裝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找他占卜求卦。不料,大家求到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城一片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方法。

東方朔就說:「我把偈語給你們,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百姓們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皇帝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一想說:

「聖上不必多慮,小臣倒有一計可解長安厄運。」

漢武帝轉憂為喜,忙問:「愛卿有何妙計,快快講來。」東方朔說:

「聽說火神娘娘最愛吃湯圓,皇上可下旨三道,一道叫元宵姑娘出宮教全城百姓趕製湯圓,以供奉火神娘娘。第二道令全城百姓家家做燈籠,在正月十五晚上點燃可瞞過南天門外觀火的玉皇大帝,火神娘娘就能復旨了。

第三道,在正月十五晚上,讓皇宮裡所有的大臣宮女一起出宮同百姓一道觀燈,必能消災解難。」漢武帝聽了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元宵姑娘接到第一道聖旨的時候,高興極了。

她離開皇宮回到家裡,見到了日夜思念的雙親和妹妹,全家團聚,悲喜交加。

到了正月十五日晚上,長安城裡家家戶戶都給火神娘娘供奉湯圓。大街小巷燈火輝煌,一片通明。漢武帝帶著嬪妃宮女,文武大臣,夾在人群中觀賞各式各樣的彩燈,早就把「天災」忘得一乾二淨 。

元宵姑娘這時也與家人一起,一邊觀燈,一邊說說笑笑,好不快活。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湯圓、掛彩燈、放煙火。

就這樣年復一年,流傳至今,因為湯圓是元宵姑娘教會的,人們就把湯圓叫做元宵,正月十五也被稱為元宵節或燈節了。

春節,元宵節的習俗,春節和元宵節的習俗

春節習俗 1 祭復灶 農曆制十二月廿三 廿四日祭灶 bai民間祭灶,源於du古人拜火習俗。zhi 釋名 灶。造也dao,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 衣食有餘 夢想追求的反映。2 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

你知道元宵節的由來和習俗麼,元宵節的由來和習俗是什麼?

元宵節,也有幾個別的稱謂,比如上元節 元夕 燈節。元宵 二字,不是因為在這天吃元宵而得名的,元在傳統文化中指的時開始,也就是正月 宵有夜晚的意思,元宵 的本意是指正月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我們國家自古有祭月的傳統,漢武帝曆法明確後,正月時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得到了人們的重視。一開始,漢武帝在正月十五祭祀 ...

元宵節的飲食習慣,元宵節各地飲食習俗有哪些及傳統食物

其實除了元宵,還有湯圓,生菜,元宵茶,油茶,油錘等食物也是元宵節的傳統食物哦。我們這裡元宵節的飲食習慣是吃元宵,然後到大的超市裡面猜燈謎,不想出去的就在家看元宵晚會。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猜謎舞龍說唱,民間舞蹈鬧元宵吃湯圓熱熱鬧鬧開開心心。元宵節可以吃湯圓,或炸元宵 元宵節的飲食習慣 元宵節除了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