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修身翻譯

2021-04-20 19:46:18 字數 1364 閱讀 4852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論修身 翻譯

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眾,要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修身為第一要。孔子說: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而修身的先決條件是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要努力觀察和研究事物,**事物的發展規律,不斷獲取高深的知識和智慧。

有了高深的學問和智慧,就能心誠意實,言行一致,即使無人在時,也照常遵守道德準則,保持情緒平穩,平常心,沒有憂患,很好地修身。

孔子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當這些情緒未發洩時,人的情緒就處於心平氣靜,中庸平穩;但有時因發生了事故,我們會有上述情緒的發洩,只要是適當、有節制,不過度與激烈的發洩,就是溫和、平和。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平和是獲得事物客觀規律、道德和行為標準的道路。

追求實現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處於融洽的位置,陰陽能調和,天下萬物就能生育成長。

「隨遇而安」是較好的修身方法。孔子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窮,行乎貧窮;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人而不自得焉!」君子是根據他所處在的地位和環境泰然生活行事,不願有非分的額外的要求和行為。當你富貴時,就要多行善事。

取之於社會,用諸於社會。當你貧窮時,也不能挺而走險,做非法害人的事。當你處在未開發的部落時,就要入鄉隨俗。

當你處於患難的境地時,要泰然忍受患難。這樣的君子,沒有人會生活的不自我滿足和快樂。

孔夫子所說的修身,就是學習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養的文明人。

孔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學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學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礎。

好學的人是不講究吃和穿的。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也是孔子樹立的修身典範,孔子曾多次大加讚賞。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他還向魯哀公推舉顏回,說「不遷怒,不貳過」稱顏回是最好學之人。

當然也是修養最好之人。

孔子要求他的**都能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幫別人出謀和做事都要盡心盡力,和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老師的傳授要時常溫習。這樣才能很好地修身養性。

孔子說的修身是以仁為本,以「於已所不欲,勿施之於人」為最高原則。孔子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不論是皇帝還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為根本的要求。

孔子說,「其本亂,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說,人都不修身,沒有教養、涵養。沒有做好社會德行教育,社會就不能很好地安治。

只有全社會都重視道德教育,有教無類,以修身為教育之本來達到國家的治安和強盛。

論語名句關於修身的翻譯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貢問道 有沒有一句昌消碼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孔子說 那大概是 恕 道 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於在別人身耐哪上橋李。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曾子說 有抱負的...

李生論善學者翻譯,《李生論善學者》的全文翻譯

李生論善學者 原文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 或謂君不善學,信 乎?王生不說 曰 凡師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 孔子云 學而不思則罔 善學貴善思,君但志 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 不應而還走 居五日,李生故 尋王生,告之曰 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者...

文言文《師曠論學》翻譯師曠論學文言文翻譯

翻譯 晉平公對師曠說 我年齡七十歲,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說 為什麼不把燭燈點燃呢?晉平公說 哪有做臣子的人戲弄國君的行為呢?師曠說 雙目失明的我怎麼敢戲弄君主呢?我聽說,少年時喜好學習,如同初升太陽的陽光一樣燦爛 中年 時喜好學習,如同正午太陽的陽光一樣強烈 晚年時喜好學習,如同拿著火把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