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文言文翻譯,夢溪筆談原文翻譯及賞析

2021-04-24 15:57:59 字數 4884 閱讀 1795

1樓:飛揚的塵土

太陽和月亮bai的運動軌跡du是圓形的.怎麼可以zhi知道呢?憑藉月亮的圓dao

缺可以驗內證.月亮本來沒有光,像銀色的球容,太陽用光照射它.光一開始照射,太陽在它的旁邊,所以光在側面看起來像鉤子;太陽慢慢邊遠,就變成斜照,光比剛才滿了一些,像一個小球,用色彩塗上一半.

傾斜的看,有色彩的對方像鉤子,對著看,就變成圓.著就可以知道它是個球了.

夢溪筆談原文翻譯及賞析

2樓:匿名使用者

錢塘江堤 我國的杭州灣由於地理原因,形成了聞名於世的錢塘江海潮。每當海潮興起,潮頭高達十多米,它們洶湧澎湃,怒濤滾滾,具有排山倒海的氣勢以及無堅不摧的力量。海潮一方面是雄壯的自然景觀;但另一方面它又摧毀堤岸,成為危害人民生命財產的災禍。

從五代開始,人們就開始築堤以抵禦海潮的襲擊。吳越王錢鏐用竹絡裝石築堤,並在堤外打下十餘行木樁,稱為「滉柱」,用以減小海潮的衝擊力。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2023年),杭州守臣用土和柴薪築堤,興建了柴塘。

景佑四年(公元2023年),又改用塊石築堤,這才有了最早的塊石塘。 本則筆記記載北宋中期拆除滉柱和修建月堤的事,反映了那一時期人們與海潮作抗爭的情形。

錢塘江,錢氏時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餘行,謂之滉柱【滉柱】豎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樁,可以減弱潮水對堤岸的衝擊。滉,音huàng。。寶元、康定間,人有獻議取滉柱,可得良材數十萬。

杭帥以為然。既而舊木出水,皆朽敗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為洪濤所激,歲歲摧決。蓋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勢,不與水爭力,故江濤不能為害。

杜偉長【杜偉長】即杜杞(公元1005—2023年),宋代常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神宗時為兩浙轉運使。為轉運使【轉運使】官名。宋初轉運使掌管一路的糧食、財賦,後來兼管軍事、刑獄,成為實際的地方行政長官。

,人有獻說,自浙江稅場【浙江稅場】指當時設在杭州的兩浙路鹽場。以東,移退數裡為月堤【月堤】一種圓弧形大堤,其形狀類似初生的月亮,故稱為月堤。,以避怒水。

眾水工皆以為便,獨一老水工以為不然,密諭其黨:「移堤則歲無水患,若曹何所衣食?」眾人樂其利,及從而和之。

偉長不悟其計,費以鉅萬,而江堤之害仍歲有之。近年乃講月堤之利,濤害稍稀,然猶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費至多,不復可為。 【譯文】 錢塘江在吳越國錢氏時修築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幾行大木柱,叫作滉柱。

寶元、康定年間,有人建議把滉柱取出來,認為可以得到數十萬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帥認為這個主意不錯。不久,舊木樁從水中撈出來,全都朽爛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經取空,石堤被波濤衝擊,年年都被摧垮。

大概前人埋滉柱是為了減少浪濤的猛勢,使石堤不與水直接衝撞,因此江濤不能為害。杜偉長擔任轉運使,有人建議從浙江鹽場以東,退後幾裡修築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開洶湧的潮水。大多數水工都認為這個辦法可行,獨有一個老水工認為不可,暗地裡告訴他的同夥說:

「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沒有水患了,你們還靠什麼來穿衣吃飯?」眾人都樂於自身所獲的利益,就跟隨著附和這一主張。杜偉長沒有察覺他們的計謀,花費了上萬的鉅款,而江堤潰決的災害仍然年年發生。

近年來才考慮到月堤的好處,修築了月堤,江濤的危害逐漸減少,但是還不如立滉柱的辦法好;然而滉柱耗費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

山頂有一個大湖,據說是叫雁蕩;山下有兩個水潭,把它叫做龍湫。又有經行峽、宴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遊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幹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衝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

自下望之則高巖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於山頂之地面。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今成皋、陝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

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譯 文溫州雁蕩山(是)天下奇特、秀麗(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來的地圖地理資料(對雁蕩山)都不曾有記載。(宋代)祥符年間,因為要建造玉清宮,開山砍伐木材,才有人發現這座山,這時還沒有山名。根據西域書記載,羅漢(名叫)諾矩羅的,住在中國東南大海邊的雁蕩山芙蓉峰的龍湫。

唐朝和尚貫休寫《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的詩句。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可以)俯視大海,但(當時一般人)不知道雁蕩、龍湫所在的地方,後來(宋代)因為採伐木材,才開始見到這(座)山。山頂有(一個)大湖,傳說把它當作雁蕩;(山)下有兩(個)水潭,就把它當作(大、小)龍湫。

還有經行峽、宴坐峰,都(是)後來人們根據貫休的詩句來命名的。(南唐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的時候,所有永嘉(一帶)的山水,幾乎都遊歷遍了,唯獨沒有談到這(雁蕩)山。(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雁蕩山這個名稱。

我觀察雁蕩山許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約)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雁蕩山許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圍的)一些山谷裡面。從周圍山地外面遠望這些山峰,什麼也看不到;走到山谷裡面,(才看到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衝雲霄。

推究它(形成)的道理,應當是被山谷裡的大水沖刷,沙土都沖走了,唯獨(剩下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裡)。像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也)都(是)水流沖刷(而成)的洞穴。從下面望這些山峰,(是)高聳的岩石峭壁;從上面觀察,(山谷裡的山峰峰頂卻又)恰好跟周圍山地一樣高,(甚至這)許多山峰的頂部還低於周圍山地的地平面。

世界上溪谷裡水流沖刷的地方,都有高聳直立的土層和底部凹陷像神龕的岩石,也(就是)這一類(情況)罷了,(它們和雁蕩山谷裡的許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現在的成皋、陝州以西的大溝谷裡高聳直立的土層往往高達百尺,高高地聳立著,也(可算是)形體齊備而規模較小的雁蕩山的許多山峰,只是這裡是黃土的,那裡是石質的罷了。(雁蕩山許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沒有發現它,謝靈運沒有到過(這裡),從事理上說是不奇怪的。

夢溪筆談的翻譯

3樓:聞士恩忻煙

《以蟲治蟲》

【原文】

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蠍,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翻譯:《以蟲治蟲》

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生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秋田裡的莊稼。忽然有一種昆蟲產生了,樣子像泥土裡的「狗蠍」,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遍地都是;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嘴上的鉗跟子方蟲搏鬥,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十天後,子方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

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原文】

錢氏據兩浙時,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錢俶(錢鏐的孫子)登之,患其塔動。匠師雲:「未布瓦,上輕,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皓笑曰:

「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匠師如其言,塔遂定。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

人皆伏其精練。

翻譯:錢氏王朝統治浙東浙西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工匠師傅說:

「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於是就叫人把瓦片鋪排在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祕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

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會晃動了。」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去辦),塔身就穩定了。

因為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後六面互相連線,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當然不會晃動。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夢溪筆談二則翻譯

4樓:匿名使用者

《以蟲治蟲》

【原文】

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蠍,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翻譯:《以蟲治蟲》

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生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秋田裡的莊稼。忽然有一種昆蟲產生了,樣子像泥土裡的「狗蠍」,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遍地都是;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嘴上的鉗跟子方蟲搏鬥,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十天後,子方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

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原文】

錢氏據兩浙時,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錢俶(錢鏐的孫子)登之,患其塔動。匠師雲:「未布瓦,上輕,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皓笑曰:

「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匠師如其言,塔遂定。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

人皆伏其精練。

翻譯:錢氏王朝統治浙東浙西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工匠師傅說:

「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於是就叫人把瓦片鋪排在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祕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

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會晃動了。」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去辦),塔身就穩定了。

因為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後六面互相連線,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當然不會晃動。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摘自中學文言文學習網,絕對是官方逐字翻譯。

《夢溪筆談》的作者是誰,《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是

沈括 沈括 1031 1095 字存中,錢塘 今浙江杭州 人,北宋時期著名的科學家,他同時又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夢溪筆談 的作者是誰?沈括 夢溪筆談 是北宋的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大約成書於1086年 1093年,收錄了沈括一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已有多種外語...

夢溪筆談總結了什麼,夢溪筆談裡都講了些什麼

夢溪筆談 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的成就。夢溪筆談 包括 筆談 補筆談 續筆談 三部分。筆談 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 故事 辯證 樂律 象數 人事 官政 機智 藝文 書畫 技藝 器用 神奇 異事 謬誤 譏謔 雜誌 藥議 補筆談 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 一卷...

夢溪筆談作者是誰

夢溪筆談 的作者是北宋科學家 政治家沈括。沈括 1031 1095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 科學家。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祐八年 1063年 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 檢正中書刑房 提舉司天監 史館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