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蹟 其三中畫圖省識春風面中「省」在必修三中解釋為「曾經」那這個意思放到句子裡怎麼翻譯

2021-04-30 11:35:41 字數 925 閱讀 5266

1樓:花雨葉雪丶

複製貼上:

2023年12月份的《語文月刊》刊登了一篇題為《<杜甫律詩五首>註釋辨誤》的文章,作者嶽澤和指出,對杜甫《詠懷古蹟》的「畫圖省識春風面」,教材註釋為「從畫像上可以約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省識,不識」欠妥。他認為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把它注為「『省,察。

省識,等於說辨認。……大意是說,由於元帝只憑借畫像辨認美人的容貌,因而使王昭君遠嫁匈奴,只有死後的魂靈在月夜歸來」才算正確。

而我認為,這種解釋仍然不完全符合詩的原意。筆者翻閱了大量的書籍,找到了有力的佐證。先從語言詞彙的社會發展來看,「省」應是杜甫生活時代的通用口語,《文史》第二十五輯第294頁這樣寫道:

未省是六朝以迄唐宋時期的俗語詞,意思是未曾,沒有,《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言之詳矣。有時又作「不醒」,如唐人傳奇《裴航》:「女曰:

『裴郎不相識耶?』航曰:『昔非姻好,不醒拜侍。

』」有時又作「不醒」,如張文成《遊仙窟》:「未曾飲炭,腸熱如燒;不憶吞刃,腹穿似割。」不憶與未曾對舉,不憶即不曾也。

有時又作「未記」,如敦煌《佛說阿彌陀經講**》:「下至寸草不曾偷,未記黃昏偷他物。」未記與不曾對舉,未記猶未曾也。

其在朗讀,則如高適《在哥舒大夫幕下請辭退託興奉詩》:「自從嫁與君,不省一日樂。」岑參《函谷關歌送劉評事使關西》:

「野花不省見行人,山鳥何曾識關吏。」杜甫《秋雨嘆》:「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汙后土何時乾。

」仇兆鰲《杜詩詳註》於曾字下注雲:「陳浩然本作省。」則未曾即未省也。

又元稹《代九九》:「每常同坐臥,不省暫參差。」白居易《放言五首》:

「北邙未省留閒地,東海何曾有定波。」不省、未省,猶言不曾、未曾也。

上述引文所舉例子說明,在唐代,「未省」是常用的詞語,當時無論是詩歌還是**,作家均有以「未省、不省」代替 「未曾、不曾」的用法。張相先生所著的《詩詞曲語辭匯釋》在第572頁也明確提到對這首詩的理解。

詠懷古蹟其三原文是什麼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原文

原文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譯文 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裡有生長明妃 王昭君 的村子。一旦離開漢宮,命運 便與北方少數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著黃昏。憑著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

詠懷古蹟其三賞析。幫幫忙哇詠懷古蹟其三賞析,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 一統志 說 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

詠懷古蹟其三中,頸聯中的用典有何表達效果?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元帝以圖識人,造成了昭君的不幸,作者在詠歎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 抱負不得施展的悵惘和怨恨。詠懷古蹟其三 寄予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詩人借詠昭君村 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