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晴天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詆譭,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為。《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
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1,嗔的產生與作用:嗔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
2,嗔唸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擴充套件資料
1,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2,貪、嗔、痴三者的關係:此有兩種,痴毒獨起,稱為獨頭無明。與貪毒共起,稱為相應無明。貪毒等,必與痴毒相應而起也。三毒中,痴毒為最重。
3,經雲中曾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
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三界者:
貪嗔痴是。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嗔痴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
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痴性即是佛性,貪嗔痴外更無別有佛性。
4,省思: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當遇到逆緣時,我們往往容易嗔惱不安,甚而動諸身口惱害於人;因嗔造業,不僅傷害自己的法身慧命,最終更要自受惡報。
行者知道嗔心的禍患,更要慎加防護,除了轉化身口粗暴之惡行,更要放下心中嗔惡的煩惱;
心中清淨即得解脫,透過清淨心讓我們能真心慚愧反省,納受教法,建立正確的知見,身心就能得到真正的安定,成就解脫之道。
2樓:乙小甲
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
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我們拼命追求和貪戀;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我們要拋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
擴充套件資料
貪嗔痴慢疑型別
(1)貪慾蓋(ra^ga-a^varan!a)︰謂眾生貪愛世間男女、色聲香味觸法及財寶等佛,無有厭足,以此貪慾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貪慾蓋。
(2)嗔恚蓋(pratigha-a^varan!a)︰謂眾生或於違情境上,或追憶他人惱我及惱我親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嗔恚蓋。
(3)惛沉睡眠蓋(stya^na-middha-a^varan!a)︰又作睡眠蓋。睡眠者,意識惛熟,五情闇冥,眾生以此睡眠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睡眠蓋。
(4)掉舉惡作蓋(auddhatya-kaukr!tya-a^va-ran!a)︰又作掉戲蓋、調戲蓋、掉悔蓋。
掉悔者,身無故遊行為掉,心中憂惱為悔,謂眾生以此掉悔覆蓋心識,令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掉悔蓋。
(5)疑蓋(vicikitsa^-a^varan!a)︰疑者痴惑也,謂眾生無明暗鈍,不別真偽,猶豫之心,常無決斷,以此疑惑覆蓋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故名疑蓋。
佛家說的「貪」「嗔」「痴」三字是什麼意思,詳細些
3樓:8萬4千法門
1 佛法裡善惡的標準,最高的原則是與心性相應不相應——與心性相應的是善,與心性相違背的就是惡。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要謹慎,要起善念,不能起惡念,起惡念決定害自己。
2 什麼是惡念?貪嗔痴慢疑,佛經上講得很清楚,這是五毒。嗔恨是什麼?
看到別人好他嫉妒,或是受到別人欺負、侮辱、陷害,他要去報復,他起這個念頭,這就是嗔恨。這是搞六道輪迴,那就完了,麻煩大了,為什麼?會造成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
3 愚痴是什麼?不相信因果報應,這就是愚痴。如果說得更深廣一點,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完全不瞭解,這就是愚痴。
愚痴造成的傷害,就太大太大了,為什麼?在境界上他就會起貪、嗔,感得三途惡報。
4 佛告訴我們,最大的惡念,是對於佛法懷疑——你不肯唸佛,這一生往生成佛的機會就沒分,你在六道里面是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這是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4樓:匿名使用者
貪嗔痴 佛教中的三毒: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對治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軌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標準,對治過分的貪心;
定,是對於內心的專注和耐心的培養,可以對治過分的暴躁和沒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對於生命以及宇宙實相的如實了知,從而對治愚痴。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
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
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
」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
「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雲: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
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
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三界者:
貪嗔痴是。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嗔痴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
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痴性即是佛性,貪嗔痴外更無別有佛性。
經雲: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
經雲:無乘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
經雲: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何以故
5樓:情感語錄
煩惱多種多樣,主要可以歸結為「貪嗔痴」三大類!
佛教中貪嗔痴指的什麼意思?
6樓:六六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7樓:背床前行
1、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
2、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詆譭、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為。《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3、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
8樓:匿名使用者
貪、嗔、痴。佛法中被稱作三毒,是毒害眾生於六道中苦苦輪迴的惡習。貪心是指眾生貪著世間的財、色、名、食、睡,從而產生殺、盜、淫、妄等惡行,造下無邊惡業,最終淪落三途,無有出期。
嗔心包括自嗔、他嗔、教人嗔。嗔恨是使眾生走向自我毀滅的根源,壞眾生道業,不能解脫。痴是指眾生不信因果,邪知邪見的愚痴心。
常無因求果,以為燒燒香,看看風水,算算命就能消除煩惱痛苦,實則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皆來自往昔惡業的果報。
要想消除貪嗔痴三毒,獲得究竟解脫,就要勤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學是眾生離苦得樂,解脫自在的最大依靠。
9樓:住真居士
用手做比喻:
貪:當別人對自己豎起大拇指的手勢時,自己很喜歡!於是還想得到別人的讚譽!
嗔:當別人對自己豎起小拇指的手勢時,自己很生氣!於是想找此人理論,甚至爭鬥!
痴:不管任何手勢,不知是好還是壞,麻木不仁!
智慧:不管大拇指手勢還是小拇指手勢,都是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生貪嗔痴!清淨心,平常心,歡喜自在心!
要得到智慧!
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一句佛號,在生活中在在處處,時時刻刻,行住坐臥,不令間斷!
標準:唸佛,唸佛,念念佛!
每個念頭都是佛,如果有個念頭不是佛,則必定是貪嗔痴!是煩惱!阿彌陀佛!
10樓:匿名使用者
貪、嗔,是針對事物的,痴,是針對理智的。
執著美好的事物叫貪,討厭惡苦的事物叫嗔。
明理者,不痴,叫理智,
明理的人,對治貪嗔就比較容易,
不明理的人,就叫痴呆,就不能對治貪嗔,解脫就很難。
佛教中的貪嗔痴分別指的是哪些意思
1 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2 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3 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佛曰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戒 定 慧 即是對治 貪 嗔 chen 痴 的方法。戒,是指一種有道德的 有規範的 無...
貪嗔痴是什麼意思,佛教中貪嗔痴指的什麼意思
貪是對境界的取捨 嗔是妒忌發怒 痴是不信因果 不信聖賢教法 佛教中貪嗔痴指的什麼意思?1 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2 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3 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貪 嗔 痴為三毒,又稱三垢 三...
貪嗔痴就是思想意識嗎?佛教中的貪嗔痴是啥意思
貪嗔痴中的貪心 嗔心屬於意識的一種功用狀態,但是愚痴則雖然有意識的功用狀態,大多數還是屬於阿賴耶識和末那識的功用狀態。貪嗔痴屬於真如佛性被遮障的狀態,此時它們的所依是阿賴耶識的無明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一定會造作輪迴之業。我說的這個貪嗔痴應該就不是思想意識,它是人的一種特殊的。是的,攤生吃是思想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