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痴是什麼意思,佛教中貪嗔痴指的什麼意思

2022-04-15 09:27:27 字數 5744 閱讀 8617

1樓:匿名使用者

貪是對境界的取捨 嗔是妒忌發怒 痴是不信因果 不信聖賢教法

佛教中貪嗔痴指的什麼意思?

2樓:六六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3樓:背床前行

1、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

2、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詆譭、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為。《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3、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

4樓:美人計

貪是攀援之心,多了還想多,往外持求,無有止境.,直到奔潰那一天,久攀成習。嗔是順我者歡喜,不順我者討厭嗔恨的心,前兩項都是因為愚痴而來。

多分痴是畜生道。多修善法,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久修會少。

少分貪嗔痴是人道,所以佛法是難信難解之法。

5樓:住真居士

用手做比喻:

貪:當別人對自己豎起大拇指的手勢時,自己很喜歡!於是還想得到別人的讚譽!

嗔:當別人對自己豎起小拇指的手勢時,自己很生氣!於是想找此人理論,甚至爭鬥!

痴:不管任何手勢,不知是好還是壞,麻木不仁!

智慧:不管大拇指手勢還是小拇指手勢,都是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生貪嗔痴!清淨心,平常心,歡喜自在心!

要得到智慧!

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一句佛號,在生活中在在處處,時時刻刻,行住坐臥,不令間斷!

標準:唸佛,唸佛,念念佛!

每個念頭都是佛,如果有個念頭不是佛,則必定是貪嗔痴!是煩惱!阿彌陀佛!

6樓:匿名使用者

貪、嗔,是針對事物的,痴,是針對理智的。

執著美好的事物叫貪,討厭惡苦的事物叫嗔。

明理者,不痴,叫理智,

明理的人,對治貪嗔就比較容易,

不明理的人,就叫痴呆,就不能對治貪嗔,解脫就很難。

7樓:啖竹堂

貪嗔痴,為三毒煩惱,是一切障礙輪迴的開始。

貪,對應餓鬼;嗔,對應地獄;痴,對應畜生。是六道輪迴的三惡道!

佛法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綱,戒即降服貪,定即降服嗔,慧即降服痴。

六道眾生貪愛一切無常的享受,互相憎恨,攻伐,又愚痴的執著無常,此身即我。由貪嗔痴流轉於無邊的輪迴之中。

8樓:匿名使用者

貪指的是愛慾、渴望,有所追求、趨向的心情

嗔指的是恨、害怕、嫌惡,有所迴避、遠離的心情這兩者有共通之處,並且是兩種相反的、互相影響的心態,兩者均會導致痛苦。

痴又作無明,指的是對於自己的內心認識不清、對於萬物都在變易的現實和有生即苦真理沒有任何的覺悟,從而導致了自己貪和嗔的增長、並在痛苦中流轉沉浮。

9樓:匿名使用者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10樓:無待的至人

貪是不滿足,嗔是憤恨,痴是死心眼!!

11樓:老鄉你別走

貪:貪錢,貪名,貪利,貪色,貪樂。

嗔:仇恨,不滿意,嫉妒,抱怨,怨恨。

痴:著迷,盲目跟隨,執著,一根筋。

12樓:匿名使用者

有所喜愛皆屬貪;

有所厭惡皆屬嗔;

知見立知皆屬痴。

13樓:匿名使用者

貪,是對慾望的執著;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嗔,是對於喜怒的偏執;

痴,是對於喜好的偏執;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14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講;貪是貪婪或者是貪慾。嗔是嗔恨或者是嫉妒。痴是愚痴或者痴呆。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5樓:匿名使用者

貪心,憤怒之心,痴心

佛教所謂的貪嗔痴是什麼意思

16樓:六六

貪、嗔、痴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拓展資料: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戒、定、慧「 即是對治 」貪、嗔(che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種有道德的、有規範的、無害他人的生活行為標準,斬斷因為沾染喜愛外物而生起的執著貪心;

定,是針對內心的修煉和自我耐性的培養;凡事先自省,向內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發的嗔恨;

慧,是對於宇宙生命種種實相,有了透徹、圓融的了知,從而脫離愚痴;不再惘於事理,迷於因果;善解世間因緣的相續,明白生死流轉的根本,心無掛礙,無有恐怖。

降伏解脫的先後次序:

持戒除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貪心不起,定力更進,斷滅嗔心,智慧顯露,愚痴障除,正見正行,淨化身心,因次第修,證果不遠,解脫根本煩惱,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實不虛,唯信之者自證。

作於春秋時期的《禮記·大學篇》裡也描述了類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來有自」: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物格而後智生,智生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17樓:苦苦的掙扎

佛教所謂的貪、嗔、痴稱為三毒,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佛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鬥等)主要**於自身的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謂「三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其實,貪慾是對名聲、財物等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怒是對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

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遠不知道解脫苦難的真正道路在**。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淨化自己的心靈。而在具體實踐上,則是要人們以佈施去轉化貪慾心,以慈悲去轉化怒心,以智慧去轉化愚痴心。

佛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大乘起信論》),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18樓:桂望亭庫昭

佛教說的貪嗔痴

就是說的人的七情六慾其中。佛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鬥等)主要**於自身的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謂「三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

其實,貪慾是對名聲、財物等自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怒是對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遠不知道解脫苦難的真正道路在**。

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慾心、怒心和愚痴心,淨化自己的心靈。

而在具體實踐上,則是要人們以佈施去轉化貪慾心,以慈悲去轉化怒心,以智慧去轉化愚痴心。

19樓:大阿彌佗佛

簡單說貪:就是想得到的慾望。見一切利益都想要就是貪心。佛說:貪心墮餓鬼道。

嗔:就是憤怒,怨恨的心裡。不如意就容易生嗔恨心。有順理嗔,無理嗔,無名嗔三種。佛說:嗔心墮地獄道。

痴:就是不明道理,不知好歹,遇事處理起來不明智。佛說:愚痴墮畜生道。

阿彌陀佛

20樓:匿名使用者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答案補充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

」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

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

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

」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痴又作無明。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中說:

「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21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法界佛教總會中文網-宣化上人

法寶(官網)www.drbachinese.org/

摘自:宣化上人開示錄(四)

三毒是害人的罪魁禍首

人有貪心,永遠不快樂。

人有貪心,永遠不快樂;若是不貪,就有快樂,所以要止貪。

「貪心有如無底坑,

填之難滿瞋恨生;

五欲紛陳顛倒想,

痴然不覺法器崩。」

因為貪心起,多少人為它身敗名裂!多少人為它國破家亡!它是害人的東西,不可不謹慎。

瞋要化為烏有,瞋火能燒燬一切功德,所以修道人首先要修忍辱波羅蜜,等修到爐火純青的時候,就能化「瞋」為「慈」。瞋火就好像水變成冰,我們要把冰化成水,水能利益萬物。

痴若破除,智慧就現前。我們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妄想?就因為太愚痴了。

愚痴的原因就是無明,無明發動,催起慾念,就發生痴心妄想,想入非非,理智控制不了感情,就做了顛倒的事。這太危險了,容易令我們喪失道業。若把妄想除掉,愚痴自然消滅。

總之,我們要息滅貪瞋痴,何時將三毒消除殆盡,何時就能身心清淨,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得輕安的境界。到那時候,無憂無慮,無掛無礙,多麼自在,多麼消遙!這個意義很深遠的,希望各位仔細琢磨一番,把它研究明白,必能受益匪淺。

貪嗔痴就是思想意識嗎?佛教中的貪嗔痴是啥意思

貪嗔痴中的貪心 嗔心屬於意識的一種功用狀態,但是愚痴則雖然有意識的功用狀態,大多數還是屬於阿賴耶識和末那識的功用狀態。貪嗔痴屬於真如佛性被遮障的狀態,此時它們的所依是阿賴耶識的無明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一定會造作輪迴之業。我說的這個貪嗔痴應該就不是思想意識,它是人的一種特殊的。是的,攤生吃是思想的意識...

佛教中的貪嗔痴分別指的是哪些意思

1 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2 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3 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佛曰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戒 定 慧 即是對治 貪 嗔 chen 痴 的方法。戒,是指一種有道德的 有規範的 無...

佛家說的貪嗔痴三念中,嗔念指的是什麼

嗔又作嗔怒 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詆譭,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為。大乘五蘊論 中說 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 三毒 1,嗔的產生與作用 嗔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 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