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佛經解釋,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 稻麻竹葦 山石微塵,一

2021-05-08 04:03:51 字數 4772 閱讀 1274

1樓:

很多人都在說學佛,但是,要真正瞭解佛法是不容易的。

我們拜觀世音菩薩,也有人拜各種各樣的神、仙,還有的人拜玉皇大帝、天后、媽祖,也有人把關帝菩薩作為神來拜,他們以為這也是佛教,其實是不一樣的。觀世音菩薩是佛菩薩,有的拜其它神明均是神、仙,神和仙都有五通,社會上有拜「觀音娘娘」的,就是把觀世音菩薩變成了神,我們學佛人不能稱「觀世音菩薩」為「觀音娘娘」。為什麼我們會拜天上的神呢?

他們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還有他心通、宿命通,**過去把這些神通都跟大家講過了,但是他們很多隻有五通,沒有漏盡通,只有佛菩薩才有六通,才是圓滿的。

什麼叫漏盡通?就是你有本事把煩惱全部消除,諸漏已盡,所有的漏你全部沒有了,你就不會被煩惱和瞋罣所糾纏。人為什麼會有煩惱?

就是想求神、拜仙,你們要記住,佛菩薩和神、仙是不一樣的,佛菩薩不需要回報,而你拜神、拜仙等都是需要回報的,在民間有個還願的說法,就是叫還神。你今天跟神說了:「你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好了,等問題解決了,你就必須去還神。神有五通,他們能看見過去、預知未來,也能知道宇宙的一切,但是就是不能改變事實,還有一點就是他們不能脫離生死,所以再大的神力都沒有用。

當你修菩薩道了,哪怕你只修初地菩薩,只要你堅持,你也能夠得五通。如果我們能修到阿羅漢和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薩,超脫六道,我們很快地就會得六通,因為佛菩薩實際上是能夠完全徹悟、了悟這個世界的,他們已經沒有了煩惱,無明已經盡了,不好的東西全部漏掉了、沒有了。所以,修佛、學佛要轉識成智,就是要把你的意識轉換成智慧。

比方說,你們今天對這個事物不理解,你們就開始去理解它,理解了之後,再用自己的意識來改變它,使之成為一種智慧。我們理解人生吵架,吵到最後不歡而散,不了了之,沒有一個事情可以說得清楚是對還是錯,我們知道了人間的這個意識之後,就能夠把它轉換成一種智慧,那就是不要再吵了。佛是一個開悟者,不受生死的束縛,而神雖然在自己所在的領域裡能解決一切問題,但是不能開悟,這就是佛與神的區別。

佛教認為世間一切法都是唯心所造,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只要你開始想某件事情了,你就生出來了這個意念,你後來想想這件事情沒希望了,意念滅掉了,你這個法也就滅掉了。比方說,你想做生意,心想著自己可以把這個生意做得很大,你的心生出了這個念頭,你想著可以做進出口**,可以把生意做得很大,可是人家告訴你,不跟你合夥做這個生意了,你立馬覺得沒機會了,心滅了,你想象的東西全部都沒有了。佛菩薩就是讓我們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我們的心所產生的,

隨順外境,就是順著社會上的境界走,隨它去,不去跟它擰著幹。我自如如不動,就跟飆車一樣,你不停地按喇叭,你心裡產生了恨心,生氣了,你就會不舒服。隨順外境,就是順著別人的速度,別人按你的喇叭,你愛怎麼開車就怎麼開,我還是這樣,在這條路上,總有我這個汽車的一塊空間,我跟你爭什麼?

所以,丈夫在家裡要給自己的太太留一塊空間,順著她;要給孩子一塊空間,不要去逼著孩子做什麼;妻子也不要去逼著自己的老公做什麼,如果你逆向反行,就是逆著時代的脈搏去做事情,時間長了,肯定會出事情的,你一定會被丟擲人間的軌道。

不觀內心,心外求法,就會出偏差。不管你做什麼事情,如果你不從自己的內心來看,而是心外求法,你的修行就會出現偏差。心外求法是什麼?

比方說,今天看見這個廟很大,這個肯定好,我們一起去拜拜,這就是心外求法。很多人想著:「我們家這麼小,菩薩會來嗎?

」天天看佛燈上有沒有結蓮花,一看沒有蓮花,想著菩薩不來了,要知道,菩薩會像你們一樣小氣嗎?看見香打捲了,想著菩薩來了,菩薩會跟我們人一樣,一會兒好一會兒不好嗎?如果你用人間的眼光去看菩薩,你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菩薩跟人是一樣的。

所以,心外求法,就是修心看外表,一定會出偏差。有些學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雙手合十,可是回到家裡,想罵就罵,想吵就吵,這種人怎麼能不出偏差呢?偏差主要在於知見不正確,就是你看到的和見到的不正確。

妄執因果論,就是我以為是對的,我就是這樣,很多人就是妄執,認為這個因一定會產生這個果。學佛人要明白,因果也是在變化之中的,果會隨著因的變化而轉變。舉個簡單例子,一個人傷害到別人了,他種下了不好的因,很多人說他一定會倒黴,但是你沒有這樣去想,他在念誦《禮佛大懺悔文》,天天懺悔,結果果報很小,甚至可能沒有了。

有人會說:「他怎麼沒有果報啊?天地宇宙間的因果定律難道錯了?

」實際上,果是隨著因的轉變而轉變的。有的人認為無因果,有的人認為有因果,實際上這都叫偏執。

當一個人明白道理之後,他就能夠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懂得宇宙真理的人能仁(仁慈)、能忍、能寂(能定)、能滿(圓滿),什麼事情都能夠做得很圓滿,不跟別人爭鬥的人就是圓滿。隨緣的人是不會抱怨的,我們的佛友飛機延誤一個小時,他就在那裡坐著唸經,一點想法都沒有,這種人就叫有修、能寂,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這種人永遠是笑嘻嘻的,你罵他,他也是笑嘻嘻的:「菩薩又找了一個人來鍛鍊我的心力了,看我能否熬得住,不和別人爭鬥。」這種人怎麼會生氣呢?

摔了一跤,心想著:「菩薩又懲罰我了,我一定是做錯了什麼事情。」這種人的心智就是非常圓滿。

-----恭錄:通靈活佛lu軍巨集臺長部落格

2樓:高朋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於上喻。】

(解)佛又告訴文殊師利說:『譬如有三千的大千世界裡,所有的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每一物、每一數目,都作一條恆河論;一恆河的沙,每一顆沙作一大千世界論;一大千世界內的一微塵,作一劫數論;每一劫所積微塵的數目,都來再充作劫數;地藏菩薩證得十地的果位已來,千倍多於上面所說的數目。

(釋)佛欲說明地藏的因地原由,來回答文殊的請問,還可以消除將來大眾的疑謗,所以詳細譬喻給大眾聽。

什麼叫三千大千世界呢?一千個的須彌日月世界,名小千世界;一千個的小千世界,名叫中千世界;一千個的中千世界,名叫大千世界,因裡面有三種千數的名目,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這三千大千數目的地面,廣大得了不得,這地上所有的各種物類,也多得沒有數目的,那裡還說得盡呢?

只好很簡單的說幾種,就拿草木二種來說,你看遍地遍處都是,已經是說不盡,也不要去說許多樹木結成的叢林了。其餘稻麻竹葦、山石微塵,都有一樣的多。現在將這許多的物,每一種物,每一個數目,來當作一條恆河,這恆河的數目已經數不盡了;再把每一條恆河裡面的每一顆沙,當作一個大千世界;每一個大千世界裡的一粒微塵,當作每一次的劫數;再把一次一次的大劫時間,所積聚的微塵的數目,都把他來充作劫數;地藏菩薩證得十地菩薩的果位已來,所經劫數,比上面所說的數目還要多一千倍哩!

因如來有智慧的見力,**久遠過去的事蹟,同眼前一樣,所以有這樣明白的譬如。

3樓:匿名使用者

百草味的什麼乾果好吃!?

宗教文化出版社的佛經好嗎

4樓:一身三影

您這裡說的佛經,應該是泛指佛教書籍吧?

宗教文化出版社,作為一個出版社,在宗教類書籍中,還是挺有權威的,但因為畢竟還是一個出版社,所以有些東西,雖然是出版了,但如何抉擇,還是需要我們自己來。

在佛教界,莆田廣化寺、金陵刻經處和上海佛學書局,這三個機構的版本,可能是最權威的,因為都是教內的人士在主持。

賢善成就,普願吉祥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5樓:大紂三千年

宗教文化出版社樹立了良好的信譽,併為廣大信徒與學者所信賴,出版的圖書質量不應該被懷疑。佛經有何好壞,好壞是分別心在作怪,一部經書,經歷了千百年風霜雪雨的洗禮,淨化了成千上萬人的心靈,同樣是不應被質疑的。

6樓:匿名使用者

好的,都是從佛經上摘下來的,本來是免費流通的,但是通過寺院流通,能使大眾看到的佛經有限,所以才選擇出版社,目的就是一個,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佛經,因為現在的社會太亂了,人心到了最後極限了。也只有佛經才能夠洗滌我們的貪心雜念,才能使我們迴歸本性。

7樓:土匪也瘋狂

看一本書是不是善書一要看內容是否符合佛知佛見,二要看有沒有錯別字。在這兩個方面做得比較好的還是弘化社的出版物。

我喜歡聽佛經,佛經能讓我靜下心來。

8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很簡單。

如果你喜歡,你能信佛。那麼,你用佛陀的教誨落實在生活工作當中。為世間人做個好榜樣。

讓大家看到,「哦?這個人學了佛,變化真大啊,佛法真是不可思議」這樣,你就是佛菩薩,就是佛家常說的法佈施,你用自己的行動來驗證大乘佛法,真是了不起的事情。

言語上的爭論,沒有絲毫意義。要用親身的行動來證明佛法的道理,這才是關鍵的問題。

如果做不到,千萬別說自己信佛,喜歡佛。因為,不是真信,真喜歡。

你能升起慚愧心,真是為你高興。隨喜功德。

阿彌陀佛

看了你的補充,我不得不提醒你,如果學佛學出了貢高我慢,那麼就白學了。

要明白,每個人遇緣不同,因此表現也不同。

佛家深信因果,你應該能明白這個道理。

就像上學時,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本,為什麼每個同學的學習成績不同呢?

個人用功努力的程度不同啊。

凡事要找內因,向內求。

9樓:無悔天帝

唉,你不要想太多

一切人都是佛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他們因為沒有正見而毀謗,而我清楚因果不敢妄生毀謗

這是對你心境的考驗,看你配不配當個合格的佛**你,能做到眼觀耳聞而心不煩嗎。如果能,那樣,你就是所謂的大德你不會因為旁人的胡言亂語就失去信心了吧

一個大修行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我剛開始學佛時也像你這樣胡思亂想

不過最後我明白:我們想得到的,佛菩薩不早都想好了,他們都不生氣,不煩惱,而我們這所謂的凡夫又有什麼資格來為佛法講個公道呢

管好自己,就是最好的

眾生都是未來佛,只是業障、煩惱所蓋,不能清楚的看到其內心的清白要學荷花,出汙泥而不染

說了那麼多,命運就在你自己手裡,他們不聽,是因為他們因緣未到,你明白,就不要管他們,管好自己,保證自己不會再墮惡道,就是好的。因為來世,不會像現在這樣簡單了

退讓在佛經裡怎樣解釋

退讓 tu r ng 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退讓 退讓 謙遜 禮讓。禮記 曲禮上 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孔穎達疏 應進而遷曰退,應受而推曰讓。史記 樑孝王世家 非大賢人,不知退讓。宋范仲淹 天道益謙賦 貴退讓而黜驕盈,得天道益謙之義。明袁可立的 蓬萊閣懷古 詩 義城魯仲連,功成甘退讓。千...

佛經中如何解釋愛面子

我執很重 一種執著心 南無大智文殊菩薩 南無大智文殊菩薩 南無大智文殊菩薩 真圓法師答 誠心求教,佛經中是如何解釋多重人格的 問題補充 在看過西方醫學對多重人格的研究和解釋之後仍然百思不得其解,我疑心這是當 代科學所不能解釋的,自自然然的想到了佛法中的科學乃是包羅永珍的智慧,誠心求教 佛經中是如何解...

求入門級佛經,求推薦 入門級佛經

有心親近佛法,善哉。先說一下佛門的幾個分支 1 南傳上部座佛教 蔑稱 小乘佛教 遵從佛陀最原始的教化,主要以修得阿羅漢為目的。認為末世,不可能在這個婆娑世界修成佛。2 大乘佛教,在大中國地區,擁有最大規模的群眾基礎。分很多小的教派,頓悟的禪宗,求往生的淨土宗,還有天台宗 三論宗等等。大乘佛教普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