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
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從上到下,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3)詞:又稱為詩餘、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
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
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後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餘、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
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登幽州臺歌,全篇沒有一句是七個字,為何編入七言古詩之列?
2樓:匿名使用者
準確地說,《登幽州臺歌》這是一首雜言詩。不過在古代,雜言詩一般以七言為主,例如李白的許多樂府歌行,所以雜言詩一般被歸於七言古詩裡面,這只是為了分類的方便
3樓:匿名使用者
這便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呀.若按七言五言絕句律詩.它哪都去不了
4樓:匿名使用者
誰告訴你的這是七言詩,根本就沒這事
5樓:匿名使用者
登幽州臺歌不是五言古詩嗎?
6樓:諫潤緱良吉
那個說的是七言古詩呢/
這是一首跨時代的不易分類的古代詩。
就其形而言,遺承了楚辭的風格。
但它又是創新的,是一個完全的進化過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環。
稱作古詩,會更合適一些。
登幽州臺歌是什麼體詩歌
7樓:南邕
《登bai幽州臺歌》是古體詩。
du《登幽州臺歌》zhi唐.陳子昂
前不dao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回
念天答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譯文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這首短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
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此詩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採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句式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後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句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8樓:今朝天涯夢裡人
古體詩,或稱古風,區別於唐人的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唐人亦有擬作,此詩即是,詩中「歌」是古體詩很明顯的標誌.
9樓:匿名使用者
古體詩,詩名字尾有「歌」、「行」,一般都為古體詩。
登幽州臺歌裡的「古人」,「來者」分別指的是什麼?
10樓:大圓餅子臉
古人指的是古代的賢德之人,也指古代招賢的君王;
來者指的是效法古代先賢的今人,也指後世求才得明君。
詩人哭泣是因為歷史的遠去加上自己對現實人生的無奈(詩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使得詩人感懷而哭泣。
11樓:陸玉蘭孛鵑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中的「古人」|和「來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樣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賢臣。這兩句緬懷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時;期待來者,感慨自己懷才不遇。
12樓:皮卡玩偶
1.前不見聖賢之君
,後不見賢明之主。
2.古代那些禮賢下士的明君,
我沒能親見其人;
未來的賢明之君,
至今我也沒有能看到他們。
古人:古代禮賢下士的明君(皇帝)
來者:未來的賢明之君
希望的我回答能夠幫助你~~~~o(∩_∩)o~
13樓:魂魄天崖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譯文】
前不見聖賢之君,後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
【作者簡介】:陳子昂(661-702)字伯玉。少任俠。其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有《陳子昂集》。
【註釋】:幽州臺:又稱燕臺,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築的**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悠悠:無窮無盡的意思。愴然:悲痛傷感的樣子。涕:眼淚。
【賞析】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營州,陳子昂奉命出征,帶兵的將領是個草包,接連打了幾次敗仗,陳子昂提了很多建議,也未被採納,眼看著報國的良策無法實現。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臺,想起了戰國時廣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憤之極,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詩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暫,宇宙無限,不覺中流下熱淚。
這是詩人空懷抱國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吶喊。細細讀來,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而長短不齊的句法,抑揚變化的音節,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14樓:錦瑟無夢
先前建功立業的古人,後世賢能的人
15樓:匿名使用者
有寓意的,古人指的是在我們在之前的人,來者指的是將要繼承我們事業的人。手打的
16樓:無敵爽乖乖
古賢人,效法古賢的今人
17樓:匿名使用者
有才能的人啊和有道的君主
唐代著名詩人的寫詩特點都有哪些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在《唐詩三百首》裡為何收在「七言古詩」卷中?
18樓:無夜軒
因為《登幽州臺歌》這首詩的前兩句屬於五言,但後兩句屬於六言,因此不能劃分到五言古詩中,只能算雜言古詩。而雜言古詩,預設把他歸到七言古詩的分類中。
19樓:匿名使用者
詩歌自唐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對格律嚴求嚴謹。
古體詩沒有一定的格式,不符合近體詩格律的詩篇都屬於古體詩。
唐後還有很多人寫古體詩,他們把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和樂府等體裁,句字數超過七個的或字數不同的歸為七古。
《登幽州臺歌》屬於「字數不同」的古詩,按照習慣歸於七言古詩
20樓:月影雲後
該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該篇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採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後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21樓:艾蒿葉子
因為古詩中一般是以後兩句為詩眼的,是點睛之筆,登幽州臺歌的後兩句是七言的,所以收在「七言古詩」卷中了。
22樓:
律詩格式是 135不論246分明 頷聯和頸聯要對仗 而且韻腳要平收 絕句是律詩的一部分 這首詩不屬於律詩格式 而是律詩流行前的古韻 所以列為「七言古詩」
呵呵 很好學啊樓主,祝你學到好知識啊!
誰有《登幽州臺歌》的賞析,登幽州臺歌賞析
登幽州臺抄歌 唐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前不見聖賢之君,後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幽州臺 又稱燕臺,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築的 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悠悠 無窮無盡的意思。愴然 悲痛傷感的樣子。涕 眼淚。作者簡介 陳子昂 6...
登幽州臺歌裡的古人來者分別指的是什麼
古人指的是古代的賢德之人,也指古代招賢的君王 來者指的是效法古代先賢的今人,也指後世求才得明君。詩人哭泣是因為歷史的遠去加上自己對現實人生的無奈 詩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 使得詩人感懷而哭泣。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中的 古人 和 來者 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樣禮賢下士 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賢臣。這兩句緬...
請問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是什麼體裁的詩歌
1 屬於bai古體詩。2 全詩 前不見古人,du後不見來者。zhi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dao然而涕下。3 注版釋 往前不見古代招權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4 賞析 登幽州臺歌 這首短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 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