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前鹹
慾望是無止境的貪念,叫慾望。
佛教化眾生放下的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而不是放下生活,放下責任,放下義務,放下工作。佛教是教化眾生解脫煩惱的教育。不是讓你生不如死的邪教。南無阿彌陀佛
2樓:楊晤
【欲界】不可能沒有慾望,是故宣說一切諸法、欲為根本
舉例:【欲界三欲】食慾,睡眠慾,淫慾之三欲也。誰能不睡覺???
淫慾食慾二欲強有情所住之處,名為欲界。上自六慾天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獄是也。俱舍論八曰:
“地獄等四及六慾界,並器世間,是名欲界。”又曰:“欲所屬界,說名欲界。
”俱舍光記三曰:“欲界欲勝故但言欲。”
唯識論五曰:“云何為欲?於所樂境希望為性。
勤依為業。”俱舍論四曰:“欲謂希求所作事業。
”大乘義章二曰:“於緣欲受稱欲。”同七曰:
“染愛塵境,名之為欲。”釋氏要覽下曰:“雜阿含經雲:
佛言:若眾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增一經雲:
欲生諸煩惱,欲為生苦本。”梵語雜名曰:“欲,剌者。
”瑜伽五十八卷二十一頁雲:問:自有貪愛為眾苦因,何故餘處、世尊復說欲為苦因?
答:以是現法苦因緣故。所以者何?
若於有情,有欲、有貪、或有親暱;彼若變異;便生憂惱等苦。
瑜伽九十七卷九頁雲:當知此中一切法者:謂善法欲、清淨出家;為證涅槃,先受持戒;由是漸次、乃至獲得究竟涅槃。是故宣說一切諸法、欲為根本。
3樓:自省
完全理解錯了!佛教說的無慾,也並不是你所理解的沒有慾望。而是不執著於世間的貪嗔痴慢疑等塵牢,更不是沒有感覺。
4樓:匿名使用者
沒感覺是入無想定了。怎麼度眾生?慾望無止境,容易造業。所以用修佈施來斷欲。
5樓:白雲守
佛說,有三界,色界,欲界,無色界,佛告訴我們在世間每人都有七情六慾,要我們要正確的對待,剋制不良不好的情和慾望。才是完美的人生不是沒感覺
6樓: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一、佛家修行,斷絕慾望,指的是去掉人的各種慾望,如名、利、情。過去佛教中說的七苦:貪、嗔、痴、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失榮樂。修去人的慾望,提高生命的境界。
二、人的眼、耳、口、鼻、舌、身是感覺器官。修行人的感覺器官,也起作用,並不是沒有感覺。修行人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不同於世人,是生命提高後的認識。
7樓:匿名使用者
無慾無求,不是沒有慾望。是活在當下,感知當下。比如,你吃到了美味的菜餚,就會想要每天都要品嚐,這是慾求不滿。
你生活普通,工作平常,總是羨慕別人好車好生活,從而自暴自棄,這是求而不得,無法正視現在的每一天,只有活在當下,予取予求,自食其力,方可成仁。
8樓:
佛教,是佛的教誨,主要是戒定慧,核心是慧。獲得智慧是佛教的根本。
9樓:8萬4千法門
1、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愛,決定沒有嗜好,我們才真正能做到隨緣度日。
2 、隨緣度日,是佛菩薩生活的態度。我們今天生活是攀緣,我們念念都講求滿足自己的慾望,我們用這種心理來學佛,怎麼能夠得到佛法的受用?
3 、慾望有兩個,一個是愛慾,一個是嗜慾。嗜慾就是嗜好,愛慾是指男女之情慾。佛經上告訴我們愛慾是六道生死輪迴的第一個因素,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
4 、愛慾是無明,嗜慾是煩惱,這兩種慾望都要命,一定要戒除!要怎樣戒法?要忍一點。
譬如看到很好的衣服想買,忍一忍,我這衣服還可以穿,何必浪費,我把錢拿來做功德多好!看到想吃的,我能省一點,只要吃得營養就夠了,何必講求口味!
5、實在講,生活愈簡單,愈是健康的生活。有許多外國人到中國大陸去調查,中國大陸農村裡面,生活那麼苦,什麼營養也沒有,為什麼他們長壽?就是生活簡單,頭腦簡單。
6 、每天吃飽,他就足了,什麼都不想,沒心事,心安理得。他妄想、分別、執著少,煩惱比我們少,所以人家健康長壽。我們這裡生活花樣很多,一腦袋亂七八糟的胡思亂想,你要想身體不得病,怎麼可能?
7 、今天的社會,奇奇怪怪的病特別多,病根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上來的,這是禍根。你要想不生病,就要把這個根拔掉。你能把這個根拔掉,你所做的樁樁事情,都是圓滿波羅蜜。
8 、譬如穿衣,你穿衣能夠放下穿衣的執著,放下穿衣的嗜好,這是佈施波羅蜜;衣服穿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這是持戒波羅蜜;這一件衣服儲存得很好,能夠穿許多年,沒有損壞,這是忍辱波羅蜜。
9 、你穿著愈簡單,生活愈容易,愈不需要求人,這是精進波羅蜜;在衣著上不受時髦花樣的擾亂,如如不動,你就有禪定波羅密;你穿得很自在,很快樂,到**都很瀟灑,這是般若波羅密。你看,一樣東西里面,六度具足了。
10 、吃飯也是如此,工作也是如此,點點滴滴無不具足六波羅蜜。你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能夠自己忍一點,不隨自己的嗜慾,你就修了很多的福。
11、 隨自己的慾望,這個不好!愛慾放不下,嗜慾放不下,這就是自私自利的根。自私自利是六道輪迴的根本業因,只要有這個念頭,你就出不了輪迴。
12 、你要把自私自利的根拔掉,你才有救;根不拔掉,你的身心就不自在。要把身心世界放下,使自己沒有貪愛、沒有嗜好,這才行!嗜好、貪慾你放不下,日常生活當中還有妄想、雜念,還有貪嗔痴慢,你決定免不了輪迴。
13 、所以學佛的人,對於世間一切文藝要能放下。這些東西,在世間是賞心悅目之事,但它能增長人的貪心,增長人的痴戀,所以要放下,不能執著。可以去看看,決定不執著。
14 、一幅名畫、一個藝術品、幾千年的古董,你家裡收藏當寶貝,好了,你那個心就牽掛在那裡,西方極樂世界你決定去不了。
15 、我們供養佛像,不要供養古董,為什麼?會引起你貪戀之心,你那個心常常掛在上面,把佛給忘掉了。阿彌陀佛來接你,你還掛念古董,這怎麼行?
17 、所以,佛教我們對一切萬物,都要用一個平常心來看待,不要有嗜好。不管什麼東西,我們可以用它,不要有嗜好,要能夠舍。我們要把那個“喜歡心”,換成一心一意喜歡阿彌陀佛,喜歡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對了。
18 、我們在這個世間,唯一的一個念頭,唯一的一個愛好,就是念佛,這叫專志。愛好唸佛,愛好往生極樂,愛好親近阿彌陀佛,實在講,這是淨業的綱ling。
10樓:煩惱即菩提
心經上說,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這個狀態下,有覺存在,也就是轉識成智。
11樓:沒網會死
不是沒有慾望,是明白了慾望的本質,覺得常人執著的東西不那麼重要了。
比如小孩子喜歡玩玩具,大一點就不玩了,覺得幼稚。再大一點喜歡玩電腦遊戲,成熟以後就不怎麼玩了(當然現在年輕人成熟晚,很多人成家立業還在玩)知道玩遊戲白費時間,不如省下時間多賺錢。但是有的人出於對錢的慾望,又迷上賭博了。
在佛的眼裡,這一切都“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如同打完一局遊戲,刷了再多的經濟,拿了再多的人頭,電腦一關什麼都是一場空,不如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情。
12樓:沐聽雙
佛教說的是錯誤的,
人若沒有慾望,那就是一個植物人
慾望分好壞,並不是一律全錯。
就如人渴了,想喝水,
他有喝水的慾望和想法,
但他能剋制這種想喝水的想法和行為
你能說他沒有口渴的感覺嗎?
好的慾望和壞的慾望
都會給人帶來感覺
因人類被上帝所創造,
原本有好的想法(慾望),
可以帶來動力,讓人追求良善,
正能量,智慧和幸福的事物和方向
但人類犯罪以後,就開啟了惡欲的閘門。
所以我們人類現在需要上帝的幫助,
來對我們進行更正和修復,
篩去惡欲,戰勝惡欲,識破惡欲
回到上帝創造人類的原本品格和聖潔。
13樓:北方的極處
從某種角度來講,慾望是指人說話與做事的想法,如果沒有慾望也就沒有自主行動,全是無意義的被動,像一臺機器,失去了人最基本的功能。
14樓:愛蓮華步
不是的,無慾是與世無諍,不執著不分別之意。
15樓:逝水j華
大家都知道,佛教的清淨行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斷除性慾。但是大家對這個問題有許多的誤解,那就是把斷除性慾理解為斷除性行為。其實,佛教本身並沒有把性慾的滿足看成是窮凶極惡的行為,和人道眾生相比,某些天道眾生也有性慾,他們也是要得到滿足的。
而且欲界天的性行為,和我們人間的性行為方式是一模一樣的。 而更高層的天界眾生,其滿足方式就更清淨一些,比如相互擁抱,相互握手,相互微笑,相互對視。他們只需要做到這一步,就可以得到滿足了。
而我們人道眾生在增劫的時候,隨著福報的增長,人類性行為也會向天界的行為方式過渡。所以說,佛教並沒有把性慾的滿足視為一種違反道德的行為,而僅僅是視為一種欲界眾生都有的行為,只不過性慾是所有慾望之中最難去除的,也是眾生得到解脫的最大障礙之一,從這個障礙解脫的角度來說,性行為是有罪的。而且從戒律的角度來說,違反相應身份的色戒也是有罪的。
但佛對在家眾所制的戒律中,只是不允許人們發生婚姻關係之外的性行為,並沒有說只要學佛的人都要禁止性行為。而且佛也沒有說過,所有學佛的人都必須持戒,你可以學佛但不持戒,也可以自覺地持戒。不持戒是無法向更高的境界修行的,但願不願意得到解脫,又完全是每個眾生自願的事兒。
佛並沒有強迫人們要怎麼怎麼樣做。所以,大家不要把自己正常的性行為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觀念聯絡在一起,認為自己是學佛的人,就要對自己無法剋制性慾的行為產生種種負罪感,這其實是不正確的。 因為這種負罪感是中國封建文化給我們的精神套上的人性枷鎖,在我看來,那反而是一種不正常的東西。
其實證明它不正常的證據很簡單,我們可以看看,中國哪個封建帝王的身後沒有三宮六院的?他們做起來堂而皇之,老百姓就必須諱莫如深?就連給老婆買個頭飾,也怕成為陰溝裡翻船的把柄。
所以,對性行為產生的種種罪惡感、焦慮感,都是封建文化在中國人頭上設的一種“枷鎖”。 這種枷鎖的作用是什麼呢?方便當時的社會管理。
因為封建社會的經濟形式決定了,當時的社會只能是物權社會,人權是束縛在物權之下的。所以,人們就會圍繞著慾望滿足的方式做出種種繁複的規定,這就是封建倫理道德。對於這種道德我既不說它乾淨,也不說它虛偽。
總之,這種道德和我們今天的社會道德是不一樣的,今天的道德中心在於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封建社會的道德中心是有所不同的。 根據大家生活的區域和年代不同,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理解。
為什麼說債券價格的下降等同於利率的上升
反過來bai說,債券 下降du,即代表人們傾向zhi 於將資金投入銀 dao行儲蓄,會導致貨幣版供給增多權,反而利率下降個人看法 不是大師 首先 利率上升的原因什麼?我感覺把這點弄清楚就明瞭了債券的 下降 代表人民傾向於將資金投入銀行 會導致貨幣的供給增多 那麼貨幣供給的增多 解決了利率上升的原因 ...
佛教說的沒有慾望是指不好慾望,佛教說的無慾無求到底指的什麼意思沒有慾望還有什麼進步還是更高的境界
你理解有誤 眾生的本性都是佛,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可成佛。本性沒有執著於世事的慾望和雜念,故稱無慾 無念。佛家講無慾無求,清淨無為。好的壞的慾望都不要有 皆是造業。一切皆在敦倫盡份,閒邪存誠。如此方能業消智朗,障盡福崇。方能安享世間的福報 佛說讓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佛教說的無慾無求到底指的什麼意思沒...
沒有慾望人類怎麼進步佛教說的無慾無求指的是什麼
無慾無求應該是不奢望不奢求吧,有夢想是可以的,但要控制貪慾,適可而止,凡事不要過分追求完美,傳統文化有好有壞,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看待。佛教說的無慾無求指的是淡泊慾望,不過分追求財 色 名 食 睡,命裡無時莫強求。人到無求品自高,不必貪慾,保持清淨心和平等心,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並非說要掐死慾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