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問題回答要有新意

2022-01-10 00:55:22 字數 6002 閱讀 2922

1樓:形而上

哲學可以依靠感性結合理性思考,看到本質,事物本身就是複雜的,哲學只是讓你看到那複雜的一面,也就是事物原本的那一面。

美,是一種主觀感受,因為人的審美觀念各有不同,同樣一幅畫在美學家看來畫的很糟糕,但是呢,在常人看來已經很不錯了,因此,美是一種基於個人觀念的主觀感受。

不是,真理的標準目前不太確定,奧古斯丁說真理只有一個,萊布尼茨說真理有兩種。

表象只是迷惑人眼睛的假象,表象透過感性來判斷,但是表象再重要,也要經過大腦理性的思考,既然除了羽毛外,黑天鵝和白天鵝性狀一樣,那麼,抓住本質吧,不必更名了,但是基於區分,就把它叫做黑天鵝吧

2樓:

1.哲學不僅僅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但絕不是把簡單看複雜。

2.美可以看作一種集合,是人感覺到心理現象,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3.是矛盾普遍存在原理和不斷髮展原理,仁者和智者的世界觀不相同,判別系統有差距,判別系統中任兩個判別之間存在矛盾,矛盾的原因產生對應的結果,導致結果不同是不能出乎意料的,和一元性沒有關係.

4.沒有另起名的必要。事物都是運動的,變化屬於正常,現在看來沒有另起名的必要,假入有一個知名生物學家非要另起名,我並不認為會人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

3樓:崔玉書

1哲學是對社會的反映,不存在著是否把簡單看複雜的事情,因為事情也許本身就是複雜的,而不是它表現的那麼簡單,即透過現象看本質

2美是對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感受

3不是,

4支援黑天鵝,天鵝不是由顏色決定的,而在其結構和習性沒有發生變化時,一個簡單的形容詞來限定它是合適的,是恰當的。

4樓:風暴先知

哲學就是辯證統一的 無數個回答都回有無數個道理 但最後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 稱之為真理 就算有時候真理只在少數人手上 但是有一點是無法否認的 只有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才是真理 因為只要是真理 就一定會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無論需要多長的時間·~

5樓:無慾則無剛

1、大部分哲學希望透過現象推測本質。「現象」未必簡單,「本質」未必複雜。反之也一樣。

2、美是主觀感受。美**於審美。審美需要有一個主體。

3、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描述的是不同的主體對於同一事物的不同主觀感受。主觀感受本身肯定不是真理,而這一句客觀表述才更接近真理(假如真理存在的話)。

4、同學,哲學原理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這問題應該留給生物學家。對於描述生物,他們更加專業。而所謂黑天鵝是不是天鵝的辯論,比論述白馬非馬更沒有意義,那是語言學,不是哲學。

6樓:匿名使用者

1 , 應該是 哲學要我們系統的想問題或者現實,至於簡單複雜完全是個人看法

2,哦,是主觀也是客觀,首先我們的身體是客觀的,但是產生美的恰恰也是我們那客觀的身體,所以是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上產生主觀上的美,比如我們的眼睛的構造,看些東西是美的 但是另外的就不美。另外,美是主觀的歷史經驗,因此是主觀的,但最終應該是兩者結合

3,顯然不是,真理一元論本來就有待考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只是角度的問題,不存在什麼真理,就像你先吃飯還是吃菜一樣

4,這貌似是中即定性的歷史經驗,換不換名字都無所謂,至於哲學原理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我覺得這貌似不是什麼問題

7樓:匿名使用者

回答第一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8樓:吃咖啡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這個有人問過

4、什麼贊同不贊同的 作為一個超人 不應在意這類的瑣碎小事 哲學原理是:三法印

9樓:貞夫一者也

1.沒有現象沒有本質

2.美不存在

3.真理?開麼玩笑?

4.黑天鵝不是天鵝

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簡述其內容和意義

10樓:趙文星空絮雨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內容:(1)精神和物質何者為第一性,即誰先誰後,誰決定誰,誰是世界的本質、本原.

(2)精神和物質之間有無同一性,即人們能否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按照對哲學問題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

意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如何回答其內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質和意識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如何回答哲學基本問題內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認世界的可知性,是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凡承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認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論;反之,則是不可知論.

哲學的基本問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就是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問題.人們的活動主要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認識世界是主觀反映客觀,改造世界是主觀反作用客觀.只有解決好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問題,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11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的基本問題

作為理論形態世界觀的哲學,是從總體上研究人和世界的關係的。而人和世界關係最本質的方面就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問題。這是因為:

人作為考察人和世界關係的主體,本身既是這個世界的存在物,又是一種有意識、能思維的社會存在物,人的存在與活動,時刻都發生著精神和肉體的矛盾。同時,人們在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係時,一方面所面對的是一個外在的、客觀的物質世界;另一方面又往往從自身的特定地位,按照某種思維方式去看待世界的存在和屬性,並且依自己的意願和智慧去塑造外部事物,把自己的精神屬性賦予物質世界,這就必然發生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矛盾以及二者誰決定誰的問題。

早在人類發展的最初級階段,人們還不清楚自身的生理構造同,不明白做夢是怎麼一回事,因而往往把人的精神活動看作是一種寄寓於肉體中並在死後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的靈魂活動。同時,人類發展的早期,人們的科學知識十分貧乏,對自然界的特性、規律的瞭解極為有限,他們以為萬物都和人一樣具有生命和靈魂,因而把自然力人格化為某種超人的精神力量。這就是原始的「靈魂不滅論」、「物活論」和原始宗教觀念。

這種關於靈魂和肉體、精神和自然界的關係的思考,就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關係問題的史前形態。

恩格斯在總結哲學史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思維和存在不僅是人和世界關係的兩個最本質的方面,也是兩個哲學上最高的範疇。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極其繁多,數不勝數,歸結起來無非屬於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主觀和客觀這兩類現象。思維和存在是哲學的兩個最高範疇,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反映著人與世界關係的最根本的方面。因此,思維和存在的關係是任何哲學體系都不能迴避的問題,都必須按照各自的方式作出自己的回答。

而且,任何哲學體系的建立,對於哲學其他問題的解決與,也都要以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為起點和中心。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有兩個突出的方面。其中,關於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是最重要的方面。現實世界究竟是由思維或精神創造的,還是從來就自在存在著的?

世界的本質和基礎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這些問題在哲學史上屬於本體論的問題,它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質問題。對物質和精神何者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學的理論體系得以建立的基礎和根本出發點,它規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以及解決一切哲學問題的基本方向。

因此,恩格斯把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作為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哲學派別的唯一標準。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另外還有一個方面,即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問題,亦即世界可否為人所認識、人的思維能否正確地反映現實世界的問題。這在哲學史上屬於認識論範圍,它所涉及的是認識的本質、認識的可能性及其實現等問題。歷史上的絕大多數哲學家或從唯物主義立場,或從絕對唯心主義立場,各自對這個問題作了肯定的回答。

但也有一些哲學家否認人們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哲學史上把他們稱為不可知論者或懷疑論者。

哲學基本問題的本體論意義的方面和認識論意義的方面是互相聯絡著的。歷史上的哲學家對這兩個方面一般都在不同程度上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由於時代不同,人們對這兩個方面研究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有時側重於本體論方面,有時則側重於認識論方面。

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哲學研究的重點一般側重於本體論方面;到了近代和現代,在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科學技術空前繁榮的推動下,哲學研究更多側重於認識論方面。這種研究側重點的變化,意味著人類認識的發展和深化,是時代賦予哲學研究的新課題和需要開拓的領域中。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研究本體論的重要性,割裂哲學基本問題兩個突出方面的內在聯絡。

當代西方某些學者認為哲學只應研究認識論,本體論研究沒有意義的觀點是根本錯誤的。

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的相互聯絡是不容割裂的。認識論必須以本體論為前提和出發點,哲學家對世界可知性問題的回答,其確定性的內容是由他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回答所決定的,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從人的認識實際發生過程來說,都只有回答了本體論的問題以後才能回答認識論的問題。即使是那些否定本體論的哲學家,在他們解決認識論問題的基本傾向和態度中,也總是包含著對本體論問題的回答。

所以,本體論是認識論的前提和出發點,認識論總是滲透和貫穿著本體論,認識論是不能脫離本體論的。當然,本體論也不可能離開認識論。不僅人們對本體論問題的回答本身就是認識的結果,而且人們之所以提出並回答本體論的問題,其目的也在於解決認識論的問題,為人們觀察、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係確立根本的出發點。

在漫長的哲學發展過程中,各種哲學觀點層出不窮,無數哲學流派形態各異,但哲學所有這些形形色色的理論,無非分別屬於兩大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凡是主張物質自然是本原,物質第一性,意識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屬於唯物主義陣營;凡是斷言精神、意識對自然界來說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物質是第二性的,都屬於唯心主義陣營。

這是劃分哲學基本派別的唯一標準。哲學史上曾出現過主張物質和精神是兩個平行的本原的二元論,但它並不是獨立於上述兩大派別之外的第三派別。因為二元論的主張不可能堅持到底,最後往往以臆造出一個凌駕於物質和精神兩個本原之上的本原(如上帝)為其結局,實際上仍然未能跳出唯心主義的窠臼。

哲學理論上的差異和兩大哲學派別的存在並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刻社會歷史的、階級的和認識的根源的。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離,為理論形態的哲學的產生提供了可能,當時有所發展但又很不足的生產力狀況、階級剝削制度的形成與存在,也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化提供了社會條件。一方面,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人們同大自然搏鬥,只有首先承認外部自然界的客觀存在,生產才能得以進行,這種認識經過哲學家的提煉和理論化,就成為唯物主義哲學;另一方面,由於當時只有低下的生產力與尚處於萌芽階段的科學,人們還遠不能破解周圍自然之謎,而從事腦力勞動的學者又往往脫離生產實踐,片面強調和誇大精神的作用,這些就構成了唯心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

在階級社會中,唯物主義哲學總是同歷史上處於上升時期的革命的、進步的階級或集團相聯絡,因為他們的利益在不同程度上同歷史前進的方向相一致,因而敢於面對現實,揭示事實的真相。與此相反,唯心主義哲學則往往同歷史上沒落的、反動的階級或集團相聯絡,由於他們的利益和歷史發展的潮流相違背,為了維護或恢復自己的反動統治,為其存在的合理性作論證,就必然誇大精神的作用,掩蓋事實的真相,把希望寄託於某種幻想的精神力量之上。唯心主義不僅僅是人們的認識受到種種侷限的反映,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適應剝削階級或集團欺騙人民、安慰自己的需要。

所以,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鬥爭,是階級社會中階級的對立和鬥爭在哲學上的反映。

此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產生還有其深刻的認識論根源。從總體上看,唯物主義觀點是正確的,唯心主義觀點是錯誤的。但是,無論客觀世界還是人的認識,本來就充滿了複雜的矛盾。

在認識和實踐中,人們總要遇到精神和物質、主觀和客觀的矛盾,它們的相互作用中無疑精神力量、主觀因素也具有巨大作用,但如果把它無限誇大和絕對化,割裂精神和物質、主觀和客觀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係,就會導致唯心主義。列寧曾說過:人的認識不是直線,而是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圓圈,近似於螺旋的曲線。

這些曲線中的任何片斷、碎片都能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完整的直線。從認識論上看,唯心主義就是把認識的某個特徵、方面、部分加以片面誇大,使其成為脫離了物質、脫離了自然的結果。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是錯誤的,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但它也有其現實的生長點,是人類認識之樹生長出來的觀念形態,有其產生的認識論根源。

所以,對待唯心主義不應簡單地予以否定,而應對其進行具體分析,採取科學批判的態度,在否定它的思想體系的同時,並不拒斥其中所包含某些合理因素和合理思想。

哲學問題。求高人解答,哲學問題。求高人解答。。。

1,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實際一點,先努力充實自己,努力考研,考公務員,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再找機會多賺錢。有了實力再考慮感情。2,理智的。客觀的面對自己。對自己誠實。找出自己的優勢,也要承認自己的弱項。人無完人。朋友多是好事,交心的,長久的老朋友有幾個?多出去走走,認識不同的事和物,可以作為你改變自...

求助哲學問題,非常感謝,求助一個哲學問題,非常感謝

第一題 2肯定錯誤來,原子的排列方源 式就在那裡,它不會改變,改變的是人類的認識。4肯定正確,只有自我否定和創新才能不斷進步1和3涉及的是真理問題,真理只有一個不可能存在以往的真理或者現在的真理這種說話,所以1是錯誤的 3說的是真理性認識,這個可以理解為無線接近於真理而又有不確定的地方,所以真理性認...

我要問兩個哲學問題,問一個哲學問題 三個哲學問題是什麼

第一題 b,因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對精神和物質或思維和存在的關係也有不同回答 同理,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在這一問題上也有不同回答。第二題 a d,因為哲學上物質的定義是客觀存在能被意識所反映,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a階級鬥爭肯定是,b是錯覺不能算是物質,c是存在意識裡的並沒有被實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