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造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吳三桂反清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2022-02-09 04:13:34 字數 5853 閱讀 8814

1樓:最強大腦花

吳三桂起兵之後一直盼望西北能開闢新戰場,他把這一希望寄託在自己的老部下陝西提督王輔臣與甘肅提督張勇身上,便派汪士榮為使,去勸說二人起兵。哪知王輔臣不念舊情,反將汪士榮交給朝廷,朝廷將汪士榮處死。吳三桂本已死心,誰知陝西經略莫洛卻一手逼反了王輔臣,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王輔臣在寧羌擊斃莫洛,起兵造反。

王輔臣於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五日攻下西北重鎮蘭州,西北震動。

在這樣大好形勢下,吳三桂卻犯了戰略性的錯誤,他飲馬長江,本當痛飲黃龍,直搗京師,吳三桂卻不過長江,在鬆滋一停就是三個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時機。吳三桂的謀士劉玄初在重要時候寫了封信,勸其渡江北上,他卻無動於衷,逗留觀望,企圖與清廷分長江而治。萬一這時他揮軍北上,清朝的江山就可能變色,而他卻頓足不前。

缺少進取精神,是吳三桂最後失敗的重要原因,歷史就是如此毫不留情。

因為吳三桂的猶豫而未能把握住這次機會,但是康熙皇帝卻恰恰相反,調動全國的軍事力量,向吳三桂撲來。康熙首先削去吳三桂的親王爵,然後處死了吳三桂留在北京的兒子吳應熊父子。到康熙十四年(1675)四月,康熙帝已組織了十路大軍進剿吳三桂軍,甚至將蒙古兵也徵調到前線,總兵力在二十萬以上。

雙方的主力都擺在湖南,吳軍在嶽州,清軍大本營在隔岸的荊州,一直對峙著。

康熙帝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西北的王輔臣首先被擊敗。清軍首先攻下秦州,總兵陳萬策投降。接著便包圍了蘭州、鞏昌。

蘭州、鞏昌相繼攻破,清軍便圍住王輔臣的根據地平涼。康熙特派大學士圖海為撫遠大將軍,親臨平涼,指揮戰鬥。清軍以巨大代價奪取了城外的制高點--虎山墩,平涼城失去了屏障,王輔臣於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歸降,西北平定。

西北戰場的勝利使康熙消除了肘腋之患,並最終可以抽調西北勁旅對付吳三桂,吳三桂的失敗便註定了。

2樓:匿名使用者

民心所向,康乾盛世初期相對來說讓人民滿意支援,清朝國力強大。人民的追求很簡單,吃飽穿暖,不希望有戰爭。

3樓:百分百有緣無分

他是叛徒又想自己稱帝不得民心無人響應

吳三桂反清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4樓:常老師

1:康熙是以全國的力量對抗吳三桂數個省

2:當時天下初定,百姓都希望和平,不希望戰亂!故吳三桂雖然打著「反清復明」,但還是不得人心!第三:戰爭中期,吳三桂的羽翼,尚可喜,耿精忠先後戰敗,吳三桂更是孤立無援。

吳三桂(2023年6月8日—2023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 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 錦州總兵 吳襄之子, 祖大壽外甥。

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 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 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

崇禎十七年(2023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2023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2023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

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康熙十二年(202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釋出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5樓:談古論今史有道

吳三桂這個人歷來對於他是褒貶不一的,首先他確實有著出色的才能,年紀輕輕便奪得武科舉人,後來打敗李自成,成為不可一世的藩王。但是他確實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叛徒,背叛過明朝,違背和李自成的約定,最終還背叛了大清,康熙十七年的時候,他病倒在三藩之亂中,而最終他的孫子也沒有阻擋住大清的鐵騎,三藩之亂也就此結束。

其實前期的吳三桂兵力還是非常雄厚的,有兩萬4千多精銳之師,這是從六萬多人中層層選拔出來的,後來他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各地藩王紛紛響應,兵力有數十萬之多,確實讓清朝極為忌憚,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原因到底為何?

首先便是吳三桂的政治眼光不足。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南,平南王尚可喜,佔據廣東,靖南王耿仲明,把持福建,這是最初的三藩,後來加入的有吳三桂的部將王輔臣,乃是陝西提督,吳之茂則是四川總兵,還有貴州提督李本深等,他們把持著南方一帶,有足夠的實力和清朝對抗。

但是吳三桂此時過於年邁,沒有遠大的報復和理想,他只是想要割地封王,與清朝平起平坐,最終將自己的位置傳承下去,所以前期有著足夠的實力卻沒有乘勝追擊,給了清**喘息的機會,如果此時他揮師北上或者扼守長江天險,結局也許都不會如此。

再者吳三桂先發動戰爭,失民心,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這時百姓迎來戰爭的結束,安逸於這短暫的和平,並且康熙帝銳意進取,一系列政策籠絡人心,可吳三桂卻貿然出擊,而且所到之地怨聲載道,所以吳三桂沒有很好的群眾基礎。

加之吳三桂名聲屬實不好,曾經多次背信棄義,所以很多世家大族也不敢信任他,並沒有立刻加入他,相反康熙帝上任以來積極任用漢人,也讓一些大家族對這個朝廷心存希望,暫時沒有想過推翻它,而且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屬實是錯誤的,當初就是他放清軍入關,如今誰還敢信他。

最後就是康熙帝年輕有為,有傑出的政治才幹,任用漢人周培公,周培公是一位傑出的軍事人才,在平三藩之亂中居功至偉,曾經勸降了王輔臣。而康熙帝在得知對方叛亂時,也是臨危不亂立刻逮捕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並且直接處死,極大地打壓了吳三桂的囂張氣焰,同時也展示自己必勝的決心。

康熙帝利用了他們政治聯盟不穩固的條件,先是停止裁撤另外兩個藩王,同時又對其他的將領採取恩威並施的政策,這樣一來吳三桂就成為了孤家寡人,失敗也是必然的。

6樓:呂屹

清軍入關後將投降的明國將領**都編入之前已經成立的漢軍八旗,給以旗人身份待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都是滿人,絕大多數滿人都是要稱奴才的,吳三桂是不想好好當奴才了,奴才造反,所以胤禛在大義覺迷錄中稱吳三桂是逆奴,清軍將調集的各地相當兵力集中在長江一線,吳三桂不能堅決突破敵人重兵封鎖北上,到敵人後方空虛薄弱的地方去,發展自己,打擊敵人,和清軍陷入拼消耗,清軍有明確的作戰方案,穩住戰線,先打敗其他勢力,對吳三桂形成戰略包圍,清軍可以調集的力量遠強於吳三桂軍,和清軍拼消耗就是找死,吳三桂這個人是沒有大的戰略眼光的,軍事能力也並不是非常高,要不然當初也不會投降清國了,吳三桂軍事能力遠不如李定國。

7樓:匿名使用者

吳三桂起兵之後一直盼望西北能開闢新戰場,他把這一希望寄託在自己的老部下陝西提督王輔臣與甘肅提督張勇身上,便派汪士榮為使,去勸說二人起兵。哪知王輔臣不念舊情,反將汪士榮交給朝廷,朝廷將汪士榮處死。吳三桂本已死心,誰知陝西經略莫洛卻一手逼反了王輔臣,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王輔臣在寧羌擊斃莫洛,起兵造反。

王輔臣於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五日攻下西北重鎮蘭州,西北震動。

在這樣大好形勢下,吳三桂卻犯了戰略性的錯誤,他飲馬長江,本當痛飲黃龍,直搗京師,吳三桂卻不過長江,在鬆滋一停就是三個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時機。吳三桂的謀士劉玄初在重要時候寫了封信,勸其渡江北上,他卻無動於衷,逗留觀望,企圖與清廷分長江而治。萬一這時他揮軍北上,清朝的江山就可能變色,而他卻頓足不前。

缺少進取精神,是吳三桂最後失敗的重要原因,歷史就是如此毫不留情。

因為吳三桂的猶豫而未能把握住這次機會,但是康熙皇帝卻恰恰相反,調動全國的軍事力量,向吳三桂撲來。康熙首先削去吳三桂的親王爵,然後處死了吳三桂留在北京的兒子吳應熊父子。到康熙十四年(1675)四月,康熙帝已組織了十路大軍進剿吳三桂軍,甚至將蒙古兵也徵調到前線,總兵力在二十萬以上。

雙方的主力都擺在湖南,吳軍在嶽州,清軍大本營在隔岸的荊州,一直對峙著。

康熙帝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西北的王輔臣首先被擊敗。清軍首先攻下秦州,總兵陳萬策投降。接著便包圍了蘭州、鞏昌。

蘭州、鞏昌相繼攻破,清軍便圍住王輔臣的根據地平涼。康熙特派大學士圖海為撫遠大將軍,親臨平涼,指揮戰鬥。清軍以巨大代價奪取了城外的制高點--虎山墩,平涼城失去了屏障,王輔臣於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歸降,西北平定。

西北戰場的勝利使康熙消除了肘腋之患,並最終可以抽調西北勁旅對付吳三桂,吳三桂的失敗便註定了。

8樓:匿名使用者

他無法自圓其說,逼死明永曆帝,安能自認明臣反清。

再說他這個漢奸也是歷史上最有權勢的漢奸,幾乎和多爾袞平分天下,所以他的反清復明口號基本沒有號召力。(就像一個錦衣玉食的二奶宣稱自己是被迫的一樣。)

他僅僅是和康熙爭奪天下而已,而老百姓在過去的30年間,死的死,散的散,早已厭煩了無味戰爭。

昆明至今都有逼死坡,訴說吳三桂的「功績」。

如果康熙不廢藩,到他兒子、孫子都不會反的,這一切充分證明了他本質的商人基因,也直接導致後來的兵敗。

9樓:奶糖味的小牛奶

因為時機不對,當時清朝歷經三代君王,勵精圖治,已穩定了民心,能臣強將和兵力都超過了吳三桂,所以吳三桂失敗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玫瑰反清的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及時的應對國家的政策,所以他會失敗

11樓:對位動物

吳三桂雖然兵力強盛,但是起義領袖並不只是他一個,起義軍內部不是一條心,不能完全發揮出實力,所以才會被清軍打敗。

12樓:ttt聽海

因為此時清朝已站穩腳跟,各級**已成規模並且政局基本穩定,軍隊兵員糧草**充足。就像枝葉茂盛的大樹,要想推倒是很難的。

13樓:東方財訊

食君祿造反不得民心 況清廷並未不道 能取勝則為奇蹟 中國歷史上還沒有發生過

14樓:

太自己為事了,輕敵了。

15樓:匿名使用者

得民心者得天下,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16樓:雙魚鴻雁

吳三桂屬於和曹操一類的人物,打仗厲害,一統天下不行,吳三桂攻入湖北後居然不趁勢直搗北京,而是就地休整長達三個月,給了清廷喘息的時間,就像曹操攻入漢中不取川蜀而回許都休整給了劉備發展壯大的機會一個道理,倆人都是在擁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思進取,就像李世民說曹操的那句話放在吳三桂身上非常合適,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康熙勝利的主要原因 和 吳三桂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啥?

17樓:

康熙勝利的主要原因:

1:滿清貴族實力強,2:社會發展屬於上升時期,3:清朝政權的鞏固,4;社會經濟的發展。

吳三桂失敗的主要原因:

1:吳三桂野心大,2:缺少人民支援實力相對弱小,3:指揮不當,三藩配合不默契。

吳三桂起兵之後一直盼望西北能開闢新戰場,他把這一希望寄託在自己的老部下陝西提督王輔臣與甘肅提督張勇身上,便派汪士榮為使,去勸說二人起兵。哪知王輔臣不念舊情,反將汪士榮交給朝廷,朝廷將汪士榮處死。吳三桂本已死心,誰知陝西經略莫洛卻一手逼反了王輔臣,康熙十三年(1674)十二月,王輔臣在寧羌擊斃莫洛,起兵造反。

王輔臣於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五日攻下西北重鎮蘭州,西北震動。

在這樣大好形勢下,吳三桂卻犯了戰略性的錯誤,他飲馬長江,本當痛飲黃龍,直搗京師,吳三桂卻不過長江,在鬆滋一停就是三個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時機。吳三桂的謀士劉玄初在重要時候寫了封信,勸其渡江北上,他卻無動於衷,逗留觀望,企圖與清廷分長江而治。萬一這時他揮軍北上,清朝的江山就可能變色,而他卻頓足不前。

缺少進取精神,是吳三桂最後失敗的重要原因,歷史就是如此毫不留情。

因為吳三桂的猶豫而未能把握住這次機會,但是康熙皇帝卻恰恰相反,調動全國的軍事力量,向吳三桂撲來。康熙首先削去吳三桂的親王爵,然後處死了吳三桂留在北京的兒子吳應熊父子。到康熙十四年(1675)四月,康熙帝已組織了十路大軍進剿吳三桂軍,甚至將蒙古兵也徵調到前線,總兵力在二十萬以上。

雙方的主力都擺在湖南,吳軍在嶽州,清軍大本營在隔岸的荊州,一直對峙著。

康熙帝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西北的王輔臣首先被擊敗。清軍首先攻下秦州,總兵陳萬策投降。接著便包圍了蘭州、鞏昌。

蘭州、鞏昌相繼攻破,清軍便圍住王輔臣的根據地平涼。康熙特派大學士圖海為撫遠大將軍,親臨平涼,指揮戰鬥。清軍以巨大代價奪取了城外的制高點--虎山墩,平涼城失去了屏障,王輔臣於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歸降,西北平定。

西北戰場的勝利使康熙消除了肘腋之患,並最終可以抽調西北勁旅對付吳三桂,吳三桂的失敗便註定了。

吳三桂的結局是什麼

康熙十三年 1674年 春,吳三桂攻陷湖南之後在嶽州一帶為清軍所阻,形勢逐漸不利。康熙十四年 1675年 四月十三日,吳三桂的兒孫吳應熊 吳世霖被清廷絞死。康熙十六年 1677年 尚之信 耿精忠 王輔臣先後投降清軍,吳三桂失去廣東 福建以及陝西外援,又失江西。清軍連陷湖南瀏陽 平江,招降吳軍水師主將...

國共合作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成果及其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國共合作共有兩次 第一次國共合作 客觀上中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和聯合剿殺 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到破壞。主觀上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缺乏革命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 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 和共產國際代表對國民黨右派妥協退讓,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了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第二次國共合作 主要因為中國國民...

你認為自己面試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認為自己面試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懂得人際交流,不知道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技巧,也不會很靈活的應對問題,專業知識很其次,好多面試官都不問專業知識的。薪資談不攏。首先說明下自己從事it,有過電力 電信 保險 行業大專案經歷,技術上專案經驗基本沒有太大問題。關鍵很多情況是用人單位並不需要經驗多豐富的,而是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