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個人認為,魏雖強,但要同時面對吳蜀,還有北方鮮卑等少數民族,兵力分散蜀必須聯合吳,不停騷擾魏國邊境,調動魏國兵力,不給魏休養生息的機會一旦吳蜀騷擾停止,給魏國足夠時間積攢力量,吳蜀必滅所以即使蜀漢疲敝,也必須不停的主動出擊
蜀漢北伐一直儘量減少損失,沒有必勝把握馬上撤軍,絕不打消耗。他們知道自己補兵沒有魏國快,拼光了把上就滅國
如果兵員補給充足,北伐效果一定會好些
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歷史沒有如果
一個攻 一個守 如果必勝必須是絕對的優勢 國力 兵力 都是很大的優勢才能取勝
魏國還是人才濟濟的 蜀國單靠諸葛亮和姜維估計不行如果蜀當初不攻吳 後面不北伐魏的話 這個時間都用來休養生息的話 還是有可能的
但是這又複雜了 三國的任何兩國都是環環相扣的 誰伐誰 誰攻誰 這個關係很玄妙的
如何自保 如何不被吞併 都是學問
3樓:0高和鷗
單說制度的話,早期,若是你說的這種狀況,蜀國必勝。如果長期的話,即便開始如你所設條件,時間久了蜀國必出內亂。因為蜀國的屯兵制度不利長期發展生產,但是他爆發力驚人。
4樓:匿名使用者
你說的這麼多都對等了,諸葛亮和姜維還是搞不過魏國,你說的是存量,按你的假設,只能說兩國是在同一起跑線的,這時兩國不相伯仲,但從長遠看,戰爭是一個流量損耗,攤開地圖,兩國情況就擺在哪,經過一定時期後,兩國的差距就又會出現,最後,蜀國還是搞不過魏國。如果你的如果是長久的話,那這麼假設就沒有意義了。
5樓:匿名使用者
逆歷史潮流而動,不得善果
6樓:祭壇上的烏鴉
歷史的發展是在曲折中前進的,諸葛亮和姜維之所以會輸,因為他們代表的是一種守舊的勢力。與其找那麼多如果,不如一個如果——如果他們不是不經意間成為了歷史車輪的阻擋者的話。
從你列舉的那些如果來看,上面我說他們代表守舊勢力你可能看不懂,研究一下東漢的門閥制度和曹操的革新手段吧,也許會有助於你理解上面的話。
諸葛亮北伐的三個理由
諸葛亮北伐原因???
7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北伐又稱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只好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北伐。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進攻武都、陰平,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蜀軍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231年),蜀軍包圍祁山,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拒不出戰。此時劉禪聽信謠言,下旨令退兵,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
第五次是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率軍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僵持不下。諸葛亮正欲屯田久戰,因長期積勞成疾,心力交瘁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軍全軍退回漢中,至此歷時6年之久的諸葛北伐結束。
五次北伐,雖然蜀軍戰果頗豐,但終因各種原因而退軍;而曹魏也曾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結束後,由曹真為統帥向蜀漢發動過反擊戰,但因受蜀漢地形、氣候影響而退軍。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為:兩次大型全面戰爭(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區域戰爭(第四次北伐);兩次小型區域性戰爭(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8樓:匿名使用者
北伐目的是什麼?打的魏軍落花流水,驅除曹魏,一統中原,這就是魏延想的。事實上蜀漢和魏國的國力相差七倍,單靠現有的軍事力量,就蜀魏的決戰對蜀國真的有利嗎?
答案顯然不樂觀。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並非與魏國決戰,而在於斬斷魏國右臂,控制河西走廊,改蜀漢南北攻勢為東西攻勢,依靠雍涼積蓄力量,這是比較現實的作戰方針。事實上,如果不是街亭失利,此消彼長,吳蜀聯合軍與魏國的力量對比就會出現變化。
這是諸葛亮從全域性上對隆中對的修正,他清醒的認識到荊州不可以復得,益州不足以制天下,控制民風剽悍的西涼,自西向東居高臨下,則為蜀漢取得北周滅齊的君臨態勢。如果攻佔雍涼,後來北伐困擾孔明的兵員、糧運,甚至人才問題均可迎刃而解,而且背後還沒有一個可能隨時背盟的東吳。
消化了涼州以後,蜀吳就可以象兩個不同方向的絞索,慢慢的把魏國絞死。諸葛亮是並不打算畢其功於一役。
北伐有「最高理想」和「最低理想」。最高的,當然是滅魏。但務實的諸葛沒打算就在他這代完成。
他不可能不面對實力差距的現實!最低的理想就是拿下雍涼一代。這裡有佔領的可能,不是什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政治上,雍涼是魏國版圖最後獲得的地盤,雍涼百姓歷來厭魏(或厭曹),魏國在拿雍涼一帶時,急於獲得,也沒采取「攻心為上」之類的高明措施,大開殺戒,更使雍涼之人對其怨恨!相反,由於馬超的緣故,雍涼百姓卻比較親蜀。在諸葛去世多年後的姜維主事時,雍涼還有部落首領率部投蜀,就是個證明!
由於這個原因,蜀漢拿下雍涼,就不是信口開河。而是完全有可能!如拿下,蜀漢就可改變一個州的尷尬。
再圖關中,也就比較現實!
三國姜維是怎麼死的
9樓:阿歡的名單
韓信(?-前196年),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軍事家,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
10樓:可康德
史實:姜維與鍾會密謀反魏,由於訊息洩漏,被鄧艾殺死的…採納哦
三國諸葛亮北伐輸在**
11樓:匿名使用者
1、失敗原因
首先,原定計劃落空。
其次,計劃遭人為破壞。
再次,領導無能。後主劉禪闇弱,聽信讒言,兩次在北伐成功之際,詔諸葛亮回師,因而功敗垂成。
第四,蜀國人才青黃不接。
第五,由於諸葛亮「食少事煩」積勞成疾而過早逝世,給蜀國帶來巨大的損失。
第六,諸葛亮忽略了時局的變化,造成在策略上的重大失誤。
2、北伐簡介
在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發生於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乃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蜀軍先後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五次北伐,雖然蜀軍戰果頗豐,但終因各種原因而退軍;而曹魏也曾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後,向蜀漢發動過反擊戰,但因受蜀漢地形、天氣影響而退軍。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為:兩次大型(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第四次北伐);兩次小型(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領蜀軍第五次北伐。在渭水五丈原,與曹魏大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僵持不下。
諸葛亮正欲屯田久戰,但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諸葛亮死後,蜀軍全軍退回漢中,至此歷時6年之久的五次北伐結束。日後姜維也曾經數次北伐,但也以失敗告終。
12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漸入遲暮,怕是他拼不起 他一死 蜀國必定亡了。
諸葛生性謹慎,北伐 要我看實際就是孤注一擲 拼的就是在他歸天之前能否打下來。 蜀的真正大患就是魏, 漢賊不兩立。 蜀畢竟有個大漢宗親。
老話說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 魏國皇帝在玉璽上還刻上魏傳承於漢。。。東吳可以放 蜀一定要打。
那個6級的都複製上來了。諸葛事必躬親,有識人之才,卻缺用人只能。。
那個說的什麼窮兵黷武。。諸葛亮看不出來嗎??如果勵兵秣馬 修養生息。
魏不是同樣的嗎? 司馬懿不是曾說過 10年休養 足以一統天下 魏的國力遠遠超於其他兩國的。 偏安一隅的後果還是要被滅。。
別忘了 劉備 劉禪是 漢室宗親 你認為 魏國會讓他們在你眼皮下存在?蜀國已經沒落了 連帶兵統鎮一方的大將都寥寥無幾了。 不北伐 興漢永遠是個泡沫
13樓:
三國時期,諸葛亮幾次北伐未能成功的原因是:
1、諸葛亮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其結果是諸葛亮死後費禕、董允、姜維等人只能獨當一面,而不能統馭全域性,致使政令、軍令不能統一。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寫道:
宮中府中,具為一體……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這樣的管法,即使劉禪有雄才大略,也無展示之處。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中大小事情全憑「相父」決斷,劉禪根本就未親政,使得諸葛亮死後後主對軍國大事一無所知,更無法作出決斷。
2、諸葛亮治國有方、馭軍無能。諸葛亮在治國方面可謂出類拔萃,在短時間內使蜀國改變了劉璋時期的闇弱政治,使百姓富足。但在軍事方面雖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且首出祁山在一片大好形勢的情況下,因街亭之敗造成全線崩潰。
首出祁山是三國鼎立後的首次北伐,其意義非同一般。當時,關中震動、隴西三郡望風歸降,魏國遣大將張合來抵禦蜀軍。諸葛亮深知此次北伐的重要性,也知道張合乃魏之名將,更知道街亭對蜀軍的重要是生死攸關的,當時諸葛亮應親駕街亭,這樣斷無街亭之失。
如是,潼關以西歸蜀國多時矣,三國曆史就有可能改寫。諸葛亮雖深知依蜀國的國力無法和魏國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應該以奇兵勝之,但在以後的五次北伐中,仍然以法進兵。而魏國統帥深知蜀軍的弱點,堅守不戰,致使蜀軍雖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
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魏國同帥司馬懿相差甚遠。三國演義當中為美化諸葛亮,把他描寫成一個「失敗的英雄」。
3、窮兵黷武。蜀國人口不過94萬多,劉禪投降時有兵11萬多人,是三個國家中比例最高的一個。而當時魏國人口500多萬,吳國人口240多萬。
在蜀國存在的42年間,大的戰爭就又徵南、徵吳、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連年征戰使得蜀國國力凋敝、人口減少,大量的精壯勞力從軍破壞了蜀國的經濟。
4、剛愎自用。在首伐中原時,魏國派夏侯懋率軍抵抗,魏延上賬獻策曰:「夏侯懋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
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尋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懋若聞某驟至,必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諸葛亮卻以「此非萬全之策」為由,拒絕考慮。
我曾研究過當時的三國形勢圖(見下圖),此計謀確屬出奇兵之計,後來確實證明夏侯懋無謀,若按此計,三國的形勢將會發生大的變化。首次北伐失敗後,其後的五次北伐已再無此可能,因為魏國的統帥已換成深通軍事、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14樓:
不要對諸葛亮報什麼希望,不是諸葛亮太小心,而是他根本就不是一個打仗的料,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被美化的很厲害,可是說到底他打出什麼著名的戰役了?還說他是三國名軍師,可是他的軍功在那裡?只不過是打了一個南蠻而已
周瑜打了赤壁,在正史中這仗和諸葛亮沒關係,郭嘉打了官渡,這都是扭轉整個三國局勢的著名戰役,諸葛亮呢,幾乎每次大仗他都是內務官,什麼時候上過戰場,沒有軍功,憑什麼說是名軍師,甚至連軍師都需要打個問號。
他在內務上很不錯,這點我承認,戰略上也有隆中對可以說說
但是真的論起軍事和戰鬥,他還差得遠
尤其是他做主的後漢時期,有什麼人才嗎?就連山賊廖化都能當上先鋒了
我說句實話,諸葛亮的才能很有限,不能作為一軍主帥,因為他不能用人,嫉賢妒能,曹操大半夜聽說別人過來投奔他,那是高興地連鞋子都來不及穿就過來迎接,魏延獻城來投,他倒好,一句拖出去砍了,誰還敢來投奔?還有用馬謖的事情,那算什麼事情啊,作為一軍主帥做出這種用人手段,還有什麼臉出來見人。
不能作為軍師,他的軍事能力從他在軍事上無所作為就可以看出了,嘴巴厲害是嚇不死人的,就算能夠辯的白馬非馬的傢伙也不能讓城門官不收他的過馬費。
內政上他是很有一套的,善於民族團結,能夠團結後方民心。
綜上,以他的軍事能力,蜀國可以說一半是毀在他的手中的。
三國時期,如果關羽沒有失掉荊州,蜀國能滅掉其他二國嗎?蜀國為什麼最終會被魏國滅掉
關羽不失荊州也暫時滅不了其他2國,先說魏國,它是三國中最強大的,在有曹操,曹丕這等比較陰險但又知人善任的君主在,又有一大批武將軍師在朝,滅之豈不是笑話?在說吳國,憑長江天險獨佔江東之地,兵精糧足,百姓富足,在加上孫權又是一代明主,帳下武將文臣雲集,滅之極為不易。所以當時如果攻打其中任何一國弄不好自己...
歷史上的袁紹是怎樣的,三國歷史上袁紹是怎麼死的
袁紹 202 字本初,東漢大將軍 鄴侯 太尉。汝南汝陽 今河南周口西南 人。東漢末年群雄之一,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官至大將軍,其弟袁術則稱仲家皇帝,袁氏一族可謂 五世三公一帝王 少折節下士,知名當世,文武雙全,英氣勃發。靈帝死,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誅...
如果諸葛亮續命成功,那麼蜀國能否一統三國
很多人讀三國,看到諸葛亮去世這裡都在想如果諸葛亮能夠續命一紀,也就是十二年,那麼諸葛亮能否一統三國呢?我們來分析下那個時期三國面臨的情況,首先是魏國,魏國曹丕已經死了,魏明帝曹叡在位,魏國這個時期依然是人口 國土 資源 軍力等各方面都是最強的國家。但是,魏國雖然強大,它面臨的問題也很多,首先是在魏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