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何為「三味」,古人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
「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餚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魯迅讀書的「三味書屋」兩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對,上書:「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可見「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應該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其三是借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箇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
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著名私塾。魯迅12歲在這裡求學,塾師是壽鏡湖老先生。
三味書屋,是三長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壽鏡吾老先生在此坐館教書長達六十年。 「三味書屋」之味:
魯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面所提到的「三味書屋」,在浙江紹興城內魯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那麼,為何叫「三味書屋」呢?原來,「三味」取自「讀經味如稻、樑,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醬)」的古語。
其大意是:讀四書五經之類味如吃米麵,是食之本;讀史記味如喝美酒吃佳餚:讀諸子百家之類的書,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佐料一樣)。
「三味書屋」的橫匾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書法家梁山舟書寫的。當時,匾的兩旁還懸掛著這樣一副木刻的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
」有人說,「三味」源自《李淑書目》。李淑說:「詩書為太羹,史為雜俎,子為醯醢,是為書三味」,對此,壽宇也不認同。
壽宇的叔父壽洙鄰解釋說:「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
但此典出於何處,已難查詢。」此說影響甚大,魯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傾向之。然而,壽宇還是不認同。
他說:「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時候,我祖父壽鏡吾親口對我說,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
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這第一點『布衣暖』非常重要,這是我祖先峰嵐公、韻樵公的思想核心,產業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他們認為在禍國殃民的清王朝當官就是為虎作倀,是害人害己。於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也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不許自己的子孫去應考做官,要甘於布衣暖,菜根香,品嚐詩書的滋味。
」壽宇說,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說:「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說,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一個家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一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這也是後來人們主觀臆測出來眾多說法的主要原因
2樓:匿名使用者
經書之味,史書之味,子書之味.是壽鏡吾的兒子解釋的.
又有一說:
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城裡著名的私塾,魯迅先生童年時曾在這兒學習。一般對「三味書屋」的解釋,都說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壽鏡吾老先生之孫壽宇先生在他寫的文章中則是這麼說的:「我不止一次地從我祖父壽鏡吾的口中,聽到解釋三味書屋的含義。
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壽鏡吾老先生說:「『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
」據說,這是壽鏡吾老先生的父親壽韻樵親手擬定的,要子孫認真體會,身體力行
再有一說:
1、「三味書屋」原稱「三餘書屋」,這是壽鏡吾老夫子的祖父壽峰嵐擬下的,梁氏(樑同書)所題的也是」三餘書屋「。有學者考證認為,「三餘」即三國董遇所說的「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這「三餘」都是讀書的極好機會,蘇東坡也津津樂道這「三餘」,稱「此生有味在三餘」。
於是壽峰嵐又將「三餘書屋」改為了「三味書屋」。現在那匾上樑同書所寫的「餘」已被抹去,由壽峰嵐改為了「味」。
何謂」三味「?」三味「是否就是」三餘「之味?
2、屋主壽鏡吾的兒子壽洙鄰的解釋說:讀經味如稻樑,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思是說三味是指學習內容而言的。
3、三味即再三體味,反覆鑽研、體會,思考。是就學習方法而言的。
4、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這種說法是壽鏡吾的孫子壽宇提出的。「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作老爺。
「菜根香」是說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讀書滋味長」是說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意味 。
5、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於何處,已難查詢。
」此說影響甚大,魯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傾向之。然而,壽宇還是不認同。他說:
「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時候,我祖父壽鏡吾親口對我說,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
這第一點『布衣暖』非常重要,這是我祖先峰嵐公、韻樵公的思想核心,產業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他們認為在禍國殃民的清王朝當官就是為虎作倀,是害人害己。於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也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不許自己的子孫去應考做官,要甘於布衣暖,菜根香,品嚐詩書的滋味。」壽宇說,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說:
「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說,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一個家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一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
6、三味書屋是當時紹興城裡著名的私塾,魯迅先生童年時曾在這兒學習。一般對「三味書屋」的解釋,都說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壽鏡吾老先生之孫壽宇先生在他寫的文章中則是這麼說的:「我不止一次地從我祖父壽鏡吾的口中,聽到解釋三味書屋的含義。
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壽鏡吾老先生說:「『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
」據說,這是壽鏡吾老先生的父親壽韻樵親手擬定的,要子孫認真體會,身體力行
魯迅先生有篇著名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記述了他幼年讀書的地方——三味書屋。書屋們於紹興城內魯迅先生故居旁邊。
書屋為何取名三味?三味的內容是什麼?解釋歷來不一。歸納起來,有三個答案:
其一,最有權威的說法是屋主壽鏡吾的兒子壽洙鄰的解釋。他說:讀經味如稻樑,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思是說三味是指學習內容而言的。
第二種說法是,三味即再三體味,反覆鑽研、體會,思考。是就學習方法而言的。
第三種說法是,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讀書司滋味長。」這種說法是壽鏡吾的孫子壽宇提出的。「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作老爺。
「菜根香」是說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讀書滋味長」是說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意味。7、何為「三味」,古人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
」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餚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魯迅讀書的「三味書屋」兩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對,上書:「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可見「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應該用的就是這個意思。其三是借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
一「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箇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三味:
詩書味之太羹,
詩史為折俎,
詩子為醯醢,
3樓:藍憶紫
因為在書屋裡,所以三味都指書香味~~~~~~~
「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
4樓:涼風過耳
魯迅先生有篇著名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許多人並不瞭解三味書屋的「三味」的含義。那麼,「三味」究竟是指什麼呢?
「三味書屋」原題「三餘書屋」,取《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董遇言:「為學當以之餘,冬者發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意示人們應把握時間,努力學習。
書屋易主壽氏後,書屋主人兼塾師壽鏡吾先生的祖父壽峰嵐又引蘇軾「此生有味在三餘」的詩句,將「餘」字改為「味」字。但未見其解釋,後人詮釋甚多,對「三味」的取義有爭議。一般對三味書屋的解釋是:
「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經,指四書五經;餚饌,指魚肉之類的葷菜;醯是醋,醢是肉醬,借指調味品。總起來的意思是讀書既是生活所必需,又極有味。
這主要是根據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書三味。」書,泛指經書;子,指子書,即諸子百家的著作。
太羹,指肉湯汁;折俎,指切碎的肉;醯醢,指各種作料。這就是說,書的滋味各種具備,讀書好比品嚐美好的湯,切碎的肉,加上各種作料。此種說法出自魯迅的老師壽鏡吾的兒子壽洙鄰之口,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三」在古代漢語中是表示多次、重複的意思,因而「三味」亦可理解為讀書要反覆體會、仔細領會。
壽鏡吾的孫子壽宇撰文又提出了新的說法,他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作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意味。筆者認為這才是三味書屋的真義,因為這種說法很能反映屋主壽鏡吾先生的思想情操,魯迅曾說壽鏡吾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這個飽學秀才不僅有學問,而且思想很清高,不屑當官作老爺,也不許自己的子孫應考、買官。並且,三味書屋的辦學宗旨也是培養學生當老百姓,不去當官作老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百草園有什麼樂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抄書屋 描述了魯襲 迅先生兒時在家時在百草園得到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 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表達了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文中,充分描繪出百草園這個荒原充滿著無限的樂趣,那兒有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
從百草屋到三味書屋全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全文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 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 雲雀 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 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生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後生字意思和拼音
謝謝你的關注 確 鑿 z o 菜 畦 q 桑 椹 sh n 油 蛉 l ng 斑 蝥 m o 積 攢 z n 攢 集 cu n 覓 食 m 收 斂 li n 罕 見 h n 秕 谷 b 淵 博 yu n 宿 儒 s 蟬 蛻 tu 沸 騰 f i 狗 竇 d u 叵 耐 p 紳 士 sh n 盔 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