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起源於明朝的嬉魚燈?

2025-01-27 18:20:15 字數 5157 閱讀 7774

1樓:御寄翠

魚燈是傳統民俗舞蹈的道具之一。呈鯉魚狀,用竹篾綁紮,糊表白紙繪製而成,全長公尺,直徑為40至50釐公尺,分魚頭、魚身、魚尾,三節可靈活轉動,舞魚燈以。

2樓:隗品

嬉魚燈從明朝建立時就開始出現,到清光緒初期達到鼎盛,是該村村民敬拜祖先、祈求平安的祭祀方式,承載著徽州人獨特的宗祠文化,祖祖輩輩,世代延傳,是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的活化石。

嬉魚燈時前面乙個人打著火把在前引路。

魚燈到了祠堂前,先在祠堂前面橋上轉一圈,然後對著祠堂禮拜三次。嬉魚燈前各家族在祠堂門前賽敲鑼打鼓,打的震天動地。

立即開啟。歙縣汪滿田嬉魚燈,嬉了600多年了。

汪滿田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溪頭鎮,每到元宵節,一道村俗文化盛宴"嬉魚燈"便會如期而至。

這個魚燈可謂是"大哥大"級別,龍頭魚身。

嬉魚燈從明朝建立時就開始出現,到清光緒初期達到鼎盛,是該村村民敬拜祖先、祈求平安的祭祀方式,承載著徽州人獨特的宗祠文化,祖祖輩輩,世代延傳,是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的活化石。

嬉魚燈時前面乙個人打著火把在前引路。

魚燈到了祠堂前,先在祠堂前面橋上轉一圈,然後對著祠堂禮拜三次。

嬉魚燈前各家族在祠堂門前賽敲鑼打鼓,打的震天動地。

嬉魚燈的起源頗為神秘,一曰明朝建立,百姓脫離元朝"韃子"統治,歡慶太平樂業,村民興起魚燈會,祈願"年年有餘(魚)",魚又多子,亦祈子孫興旺。二曰汪滿田村中木架屋時常發生的火災是由村前光滑大石塌"火鏡"所致,程姓、葉姓屋尤易著火,因"程""葉"乃"禾"旁"草"頂,易**也。程、葉屋**,汪姓自也殃及,遂以支堂房派為單位,興魚燈會五個(現在為六個魚燈會)。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日,以魚燈遊村,"灘花戲水",以水克火,當地人稱"嬉魚"。

元宵節起源於哪個朝代?

3樓:嗷大喵上海分喵

元宵節源於漢代。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我們慶祝節日的習俗,就像過春節吃餃子、端午節吃粽子一般有著特殊情感。

道教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節。漢武帝崇拜「太一神」,上元晝夜燃燈,稱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泛稱正月節。

元宵節,是春節後的第乙個佳節,也是華夏民族最富有詩意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裡,每家每戶在門前屋內懸掛五彩繽紛的花燈,寓意吉祥如意;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品嚐吉祥之食--元宵,象徵豐收和睦之日如環無端沒有盡頭。

4樓:網友

元宵節始於西漢漢武帝時。

當時的東方朔建議皇帝讓宮女在這一天放假回家與親人。

5樓:網友

漢朝,有吃元宵,踩高蹺等習俗。

6樓:囂張者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7樓:風吹草地

史冊記載的是宋朝(收音機裡聽的 應該不會錯) 民間傳說的就早了。

吃元宵這一習俗起源於哪個朝代?

8樓:清懿

起源於宋朝。

元宵又叫做湯圓,是漢族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公尺粉等做的球形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吃,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歷史十分悠久。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公尺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公尺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

據說元宵象徵閤家團圓更更好,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閤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正月十五元宵是必備品。

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公尺糰子。劉若愚(生於西元1584年,即明萬曆十二年)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作法:「其製法,用糯公尺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製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

符曾(1688年—1760年)的《上元竹枝詞》雲:「桂花香餡裹胡桃,江公尺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9樓:匿名使用者

漢明帝永平年間(西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來。

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西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公尺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麵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印綠豆粉做的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花燈的起源

10樓:使用者

花燈元宵節是傳統的燈節。每到這時,各式花燈高懸街頭。勝芳花燈多以亭臺禽魚蟲花卉的題材製做。雄縣以染色紙綴以各色華麗細條製成,鮮豔奪目。

花燈,又名"彩燈",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曆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於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乙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隋朝煬帝時,元宵節期間賞燈活動熱鬧磙磙,夜夜笙歌,通宵達旦,張燈遂逐漸發 展為元宵節的重要活動。

唐朝治世因社會公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 大,觀燈人潮萬頭攢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玄宗時亦延續西漢弛禁制度,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擴大實施「放夜」, 方便人民賞燈,唐以後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幟。

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此項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為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明清兩朝賞燈熱潮未減,坊間更出現燈市,販售各種花燈,式樣繁多,爭相競秀。

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全國各地種類繁多,燈式不一,各有流行。臺灣花燈,俗稱「鼓仔燈」,因早期製作時多形似鑼鼓而得名,流行的種類有走馬燈、骰子燈、圓燈、關刀燈等。由於閩南語「燈」與「丁」同音, 故一般將提燈、鬧燈視為人丁旺盛的佳兆。

臺灣習俗中,婦女在元宵節穿梭於燈下 ,祈求來年得子(男)、添丁;在臺灣北部桃竹苗客家莊裡,男丁從農曆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廟掛燈,稱為「起燈」;諧音「起丁」,為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一,涵意深遠流長。

花燈起源於漢代,盛於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我國曆代花燈的製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云: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11樓:袖底風

一種說法: 花燈的起源。

花燈的由來

12樓:網友

花燈,又名"彩燈」「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寶。

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歷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於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乙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燈節。每到這時,各式花燈高懸街頭五彩繽紛。勝芳花燈多以亭臺禽魚蟲花卉的題材製做。以染色紙綴以各色華麗細條製成,鮮豔奪目。

13樓:始磊雍宵雨

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元宵佳節,民間有燃燈、觀燈的習俗,每逢這一天,大街上到處都是琳琅滿目的花燈,故又名「燈節」。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史記·樂書》記載:「漢家祭祀太一(天帝),以昏時祀到明。」這一天晚上,要燈火通宵,將五牲、供果、酒菜擺在桌子上,對月燒香祭拜,祈求天神賜福。

元宵節祭祀燃燈的習俗,漸漸演變成望月夜遊、賞燈觀燈。

介紹一下明朝的惠帝

14樓:來自古雁橋佔盡風流的綠寶石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在靖難之變後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後諡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上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諡號為恭閔惠皇帝,後世有人以其年號而稱建文帝。

15樓:網友

朱允炆 朱元璋的孫子。

16樓:life風舞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其叔父燕王不滿其數削藩起兵謀反,在靖難之變後下落不明。

朱允炆史稱建文帝,南明弘光年間追崇為惠宗讓皇帝,清朝乾隆年間,被追諡為恭閔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又史稱明惠帝。

小康一詞的由來小康一詞起源於什麼時期

就是溫飽問題 小康 一詞 源於 詩經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作為一種小康社會模式,最早在西漢 禮經 禮運 中得到系統闡述,成為僅次於 大同 的理想社會模式。這以後,小康社會和小康生活,作為一種社會理想,散發著誘人的魅力。逐步走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用語當中。小康 源自 詩經 大雅 民勞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玻璃起源於哪一年?哪個地區?哪個人發明的?

玻璃最初由火山噴出的酸性巖凝固而得。約公元前3700年前,古埃及人已製出玻璃裝飾品和簡單玻璃器皿,當時只有有色玻璃,約公元前1000 年前,中國製造出無色玻璃。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並開始成為工業材料。18世紀,為適應研製望遠鏡的需要,製出光學玻璃。1873年,比利時首先製出平板玻璃。190...

明朝天啟皇帝的生平事蹟,請介紹一下明朝天啟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是明光宗的長子,生於萬曆三十三年 1605年 死於天啟七年 1627年 在位七年。他16歲即位,對搖搖欲墜的明王朝已經無能為力。他和其它昏庸的皇帝一樣不理朝政,朝中大事全都交給宦官魏忠賢和奶孃客氏。而他自己就喜歡各種結構的樓閣宮殿,整天做一些木製模型,做了拆,拆了做。明熹宗在位的時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