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子曰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鮮能知味也。」的感悟 40

2025-02-04 05:15:32 字數 2387 閱讀 6759

《中庸》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鮮能知味也。」的感悟

1樓:獨倚樓

之所以不去踐行中庸之道,我知道其中緣由:(智慧)聰明的人做得過了頭,而愚昧的人又做得不夠。 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明瞭於心,我知道其中緣由:

賢德的人理解得過了分寸,而不太聰明的人又理解不到那個層次。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講了乙個什麼道理

2樓:網友

字面意思是人每天都在吃飯,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真**嚐出滋味。可引申為做事情不能只是機械運動,還有有所知道。

這句話出自《中庸》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

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被實行,我是知曉的啊:

有智慧的人做得太過分,愚昧的人達不到它。中庸之道不能被髮揚,我是知曉的啊:賢明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明的人達不到它。

這就好像人沒有不吃飯的,但能夠品嚐滋味的人卻非常少。」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

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行於世,我知道原因了:聰明的人往往超過了它的標準,愚笨的人達不到它的標準。

中庸之道不能顯明於世,我知道原因了:賢能的人往往超過了它的標準,不賢能的人達不到它的標準。就像人們沒有不喝水不吃飯的,(因為都習以為常),很少有人能品出滋味了。

4樓:捲餅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附:其實這段章句的劃分節奏基本就是後世的標點劃分點,已經非常好理解了。

5樓:鬆鬆

孔子說,我知道人們為什麼不按客觀規律做事。聰明的人易過頭,愚笨的人則做不好。我知道為什麼中庸的道理懂的人少。聰明的人不以為然,愚笨的人則理解不了。

這裡提出了「過」和「不及」兩個概念,是後來成語「過猶不及」的最早**。過了不行,不及也不行,俺就「不如守中」了,守在中間,不偏不倚,不就是有點「騎牆」的意思。過猶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體說明。

中庸》說,過猶不及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這是說,舜於兩端取其中,既非過,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為大聖。這就是對本章孔子「過猶不及」的具體解釋。既然子張做得過份、子夏做得不足,那麼兩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對此二人的評價就是:

過猶不及」。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出自**?何解

6樓:籽啋

出自中庸,是孔子說的話,意思是說:「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嘗滋味。」正因為要麼太過,要麼不及,所以,總是不能做得恰到好處。而無論是過還是不及,無論是智還是愚,或者說,無論是賢還是不肖,都是因為缺乏對「道」的自覺性,正如人們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卻很少有人真**味一樣,人們雖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行事,但由於自覺性不高,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做得過了頭就是做得不夠,難以達到「中和」的恰到好處。

所以,提高自覺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關重要的一環。

孔子說,人沒有不飲食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味道。這我就不懂了,味道,不就是酸甜苦辣鹹嗎,怎麼會很少

7樓:閒著閒著不如學點啥

不是這麼說的。

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譯文:孔子說:「中庸之道實行不起來的原因,我知道了 。

聰明的人做得太「過」,往往超過中庸的標準;愚鈍的人卻常常達不到中庸的標準。中庸之道昌明不起來的原因,我是知道的。賢德的人往往做過了頭,不賢的人卻常常達不到標準。

這如同飲食一樣,人沒有不進飲食的,但很少有人能品準飲食的味道的。」

這其實是講中庸概念,中庸的關鍵是避免極端的思維方式,把握好度,求中和,不偏頗。

翻譯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8樓:騎豬6去兜風

對追求理想的過程的享受,對不斷挑戰自己的渴望,理想不是用來實現的,它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可以努力向它靠近,從而爭取到更到的生活。

子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是什

子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譯文 孔子說 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本句出自 論語 里仁篇 本篇是 論語 的第四篇,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範疇 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又名 論 本篇是 論語 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

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翻譯 翻譯

原文 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譯文 孔子說 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賞析 這裡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 刻苦學習,儘可能多地加以掌...

易經裡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還是知至至之,可與幾也

應該是 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 理由如下 1 根據上下文看 這一句的下文是 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上下文對仗,上句應該是 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 2 根據譯文來看 子曰 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 修辭立其誠,所以 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 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 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