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明萬曆十五年,即西元1587年,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極其普通的年份。本書自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有廣泛的影響。 這本《萬曆十五年》,意在說明16世紀中國社會的傳統的歷史背景,也就是尚未與世界潮流衝突時的側面形態。
有了這樣乙個歷史的大失敗,就可以保證衝突既開,恢復故態決無可能,因之而給中國留下了乙個翻天覆地、徹底創造歷史的機緣。
萬曆十五年》可以說是部史書,也可以說是一種哲學,一種中國思維的哲學,看完這本書你會對中國社會的古往今來有乙個全新的認識。
我個人覺得《萬曆十五年》是部很不錯的書,在近代中國的傳播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但它到今天總算與世人見面也算是文化的底蘊深吧。
優秀的作品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的,會像橄欖樹一樣長青。
補充:這本書跟東廠、錦衣衛的傳播資訊沒關係。
謹代表個人之見,呵呵。
2樓:網友
你是要寫**吧。呵呵!還是看看原著吧。
書不長,但是是傳統的記錄模式,比較死板。不過我覺得既然是史書,但是比當時的傳播更加主觀一些,畢竟帶有黃仁宇自己的一些價值觀判斷。還有就是既然是傳播,當然就不能忽視東廠、錦衣衛等為正常傳播手段,至於民間流言,別的史書的記載、別人對當時人物的評價(比如申時行),也算是傳播吧。
萬曆十五年
3樓:網友
如果您對歷史感興趣,不妨看看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那裡有詳解。
介紹萬曆十五年
4樓:網友
很少有人這樣觀察歷史,更少有人這樣寫作歷史。
作者黃仁宇窮盡三十年心血,出入典籍,巨集觀細究,以超然獨到的眼光,俯瞰古老的中國,將中國的糾結、迷惘與困惑,纖毫畢現的開展在讀者眼前。
萬曆十五年》英文版在1979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被美國許多大學採用為教科書,另有法文、德文、日文等版本。在臺發行迄今已多達二十餘版,是黃仁宇著作中最暢銷的一本。
萬曆十五年和歷史的選擇有什麼關係
5樓:孝嫌皇后那拉氏
該書作者是說,萬曆十五年是明朝很平常的一年,但平常中又蘊育著不平常的人和事:萬曆十五年那些看似平常的人物和事件,以後在發展中醞釀成了巨大的矛盾衝突,而世間再無張居正那樣力挽狂瀾的人物,再無戚繼光那樣的名將,再無李贄那樣民主激進的思想家,萬里皇帝也再無當年的治國之心。。。
明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的偶然。
關於《萬曆十五年》!
6樓:網友
黃仁宇寫的。1587年,這一年是24歲的萬曆皇帝登基的第15個年頭,元輔張居正去世的5週年,首輔申時行上任的第4年,南京都察院右督御史海瑞、罷官在家的一代名將戚繼光辭世的當年,哲學家李贄削髮為僧的前一年。
死了戚繼光,死了海瑞。這兩件事對明朝幾乎沒有影響。
萬曆開始不上朝了,明朝皇帝不上朝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從明孝宗就開始。
促使明朝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發端。
實際上萬歷十五年並不是一件大事的發生時間點。
而是在於,黃仁宇選擇了這樣乙個時間點切入。作為萬曆朝乃至明朝的橫斷面,對其進行的分析。
有關《萬曆十五年》
7樓:網友
黃仁宇說,萬曆朝以前,在皇帝生前修陵的,只有洪武、永樂和嘉靖三朝。
我大膽估計,可能是作者筆誤,應該是在皇帝生前修陵完畢的只有洪武、永樂和嘉靖三朝。
大明諸君,享國祚最長的幾位就是太祖、成祖、世宗、神宗(分別是洪武、永樂、嘉靖、萬曆),都在30年以上。所以,他們幾個修皇陵的時間最充裕,等到駕崩已經修好了,而其他皇帝,短則幾年乃至不到一年,長到十幾年,可能修陵時間不夠,駕崩前還沒正式修好,留給下任皇帝去完工。
看了你的補充,我也補充下:
皇帝在世之日預築陵寢,在本朝有洪武、永樂、嘉靖三朝的成例可援」。就是說嘛,皇帝在世的時候,先預築陵寢,以防君主突然駕崩。
其不同之處,在於定陵竟然預築於萬曆皇帝的青年時代」。神宗(萬曆)十歲登基,等到青年時,也已君臨天下好些年了,這時候預築定陵,可以防不測嘛。想想歷史上英年早逝的皇帝還少嗎?
要是非等到中年才預築,恐怕會應付不上。
所以,是樓主理解錯啦。
8樓:網友
...不得不說 兄弟 你很能琢磨,在生前就修皇陵說不好聽的就是不務正業,一般皇帝在彌留之際選擇風水寶地,然後挖個地宮,古時的屍體保護也是不錯的,其實只要挖個正宮放死人就行,地宮的其他位置和地表的建築都是下一任皇帝監造,這也是表現孝的一種手法。
9樓:網友
按照中國古代慣例,皇帝都非常注重陵墓的修建。一般情況下,皇帝修建陵墓的費用佔當時國家財政收入的1/4。費用如此之大,就是為了使皇陵氣派、壯觀,顯示皇家的威嚴。
許多皇帝一登基就開始修陵,一直到他死去。如果在位30年,就可能修建30年,可以想見皇陵的規模。
其實皇帝即位不久就開始修建,但不是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所以明朝後期皇帝在位太短,所以未能等修好,就死亡。
10樓:水成龍
宋朝的時候都是皇帝死後才修陵,修陵時間為7個月,那時候都是的墓都是離地面不高,工程量不大,而明朝時期的修的寢陵更是離地面較低,工程量雖大,但是難度不大,一般也就7個月就能建好,所以歷史上才有了「七月盡孝」的故事,在歷代帝王死後會把屍體放在之前修好的類似現在的祠堂,地方設計的很精妙,從防腐,冷凍,保鮮技術上處理的很好,所以可以使屍體儲存這樣的環境裡5年左右。
11樓:古越樓臺
應該是 皇帝生前陵墓完全修好的。建議樓主你再回頭檢視一下,是不是沒看仔細,誤讀了作者的意思?
萬曆十五年有幾頁??
12樓:網友
增訂本,黃仁宇 288頁 中華書局。
13樓:匿名使用者
我借了一本書是三聯書店的,1997年出版的,2005再版,共280頁。
14樓:匿名使用者
版本不同,頁數怎會一樣呢。
如何評價《萬曆十五年》,簡單評價一下《萬曆十五年》這本書
萬曆十五年 是1997年5月三聯書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作者是黃仁宇。在 萬曆十五年 一書中,黃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一個皇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對歷史學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慼慼焉。萬曆十五年,無關緊要的一五八七年。這一年,西班牙無敵...
《萬曆十五年》與《明朝那些事兒》,哪個更真實客觀?
作者問題,萬曆十五年 符合事實,明朝那些事兒 作者講的不全面,有些地方有失偏頗。也許沒有一本歷史書能夠真正的還原歷史本來的原貌,每個細節。書只是一種參考,只是勝利者書寫的史書,一些無關緊要的歷史事件,大家都會如實書寫,但是有一些關鍵問題,關係到國家的政權等,就會可能有失偏頗了。所以讀史的前提是你有分...
簡單評價一下《萬曆十五年》這本書
明代的歷史,因其撲朔迷離 跌宕起伏而被歷史學家所關注。有關明代的史著可謂洋洋大觀,如黎東方的 細說明朝 孟森的 明代史 當然還有吳晗的 朱元璋傳 與 海瑞罷官 都對明代這段長達267年的紛雜歷史作了細盡的載錄。美籍華裔學者 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所著的 萬曆十五年 也是一部明史研究著作,該書從計劃撰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