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忠貞,孝順,仁德,義氣。
誰來解釋下忠孝禮儀?
2樓:各種怪
孝:是孝順。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份,孝順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往大了說,可以是對國家盡忠,這也是大「孝」。
忠:是盡忠。盡忠國家,這是作國民的責任,就是要忠於祖國和人民。「忠」也是要忠於組織和自己的工作職責。
禮:是禮節。見到人要有禮貌,我們應該遵守各種規定,遵紀守法(也包括禮貌)。
學生見到師長要敬禮,見到父母要敬禮,見到客人要敬禮。不但表面上要敬禮,心裡上更要恭敬,這是乙個人的道德修養的體現。
義:是義氣。是說人們應該有正義感,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無論誰有困難,要盡力去幫助,解決問題。對朋友要有道義,大公無私助人為樂,絕無企圖之心。
3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的忠、孝、仁、愛、禮、儀、廉、恥的道德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國文化幾經幾千年而不絕,從古至今,骨子裡流淌著的是忠孝文化。國家,國家,國就是家。
國家矛盾時便說忠孝不能兩全,舍家而為國,天經地義,無以爭辯。
忠孝節義 禮儀廉恥 反對儒家的人,大都忘了 回覆: 這個問題很簡單,孔子忠孝節義禮儀廉恥道德觀不是中華文化的精華。貫穿孔子這些道德的就是乙個禮字。
而禮是對能力者的尊重,孔子的禮是對世襲的權利者的尊重。防止的。
我會改,我還年輕需要學的東西很多,孝敬父母忠孝禮儀,我謹記在心。通過這兩個多小時的深談,我和媽媽終於相互理解了,媽媽後來哭著向我承認錯誤,我也哭,媽媽不需要這樣,畢竟長輩是長輩,我被我媽的舉動感動了,我也改觀。
4樓:匿名使用者
忠---那是對國家的忠,對祖國的忠。這和現在提倡的愛國沒有矛盾,而且是乙個道理。
孝---對先人的孝,對父母的孝,對長輩的孝。這也完全符合現在的倫理觀念。
禮---就是行為舉上要講禮貌,講文明。這些年我們不正是要倡導這種文明嗎?就是因為我們過去的400年來,把幾千年的文明禮貌丟了,所以才有那麼多的人不講文明不講禮貌。
這一點在出國的人員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儀---有了內容還要有形式上的美。這就是儀,不管是婚喪嫁娶,迎來送往,友人想見,進見父母,拜謁祖宗等。都有個形式上的講究。
不象現在的中國,無禮無儀。就是有禮也是有禮無儀,沒有美感。或者是有儀無式。
沒有形式上的規範和統一。
誰來解釋下忠孝禮儀
5樓:哲哥聊歷史
忠孝仁義 禮儀廉恥。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 為中國傳局蘆歷統文化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上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 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譁遲而完整的程式。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係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 那個時代的特點及侷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桐搜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捨棄那些為剝削階級 服務的禮儀規範,著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這對於修養良好個人素質,協調和諧人際關係,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代價值。
忠 孝 仁 義 是什麼意思
6樓:網友
古今社會環境的不同使得這四個字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古代的話樓上幾位已闡述的非常貼切,下面說一說現代更為合適的解釋:
1、忠:忠誠之意,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自己的事業崗位,更忠於做人的基本準則。
2、孝:孝順之意,孝敬父母,尊老敬賢,為百善之先,孝者,人恆敬之。
3、仁:仁慈之意,心存憐憫,懷有同情之心,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此大愛也。
4、義:正義之意,正氣凜然,義薄雲天,不畏強權,與人交而義字當先,更有捨生而取義之覺悟。
7樓:雨中漫步
忠:忠君。
孝:孝順長輩。
仁:同情友愛。
有問題可以追問或者直接聯絡我。
工作順利,學習進步哦!
誰能告訴我忠孝禮儀仁包含在什麼方面?? 謝謝了
8樓:來自三疊巖高尚的橙花
忠——古以不懈於心為敬;必盡心任事始能不懈於位;故忠從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為正直之德,故從中聲。盡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對人之美德曰忠。
竭盡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職曰忠。赤誠無私曰忠。忠者,德之正也。
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於齊家、治國、平天下。我的理解是 忠 都與國家 君主有關。
孝——會意。從耂,從子。「耂」字從土從丿,讀為「不土」,意為「不耕作」;「子」指「兒女」。
耂」與「子」聯合起來表示「放棄耕作,專心侍候病中老人」。本義:盡心侍奉父母。
能夠捨棄生業專心侍奉老人就是一種兒女的自我犧牲。這種自我犧牲就是「孝」。孝,善事父母者。
慈惠愛親為孝。協時肇享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夫孝,德之本也。
又,天之經也,民之行也。我的理解是 孝 都與父母 至親有關。
禮——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釋名》曰:「禮,體也。
言得事之體也。」禮是乙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乙個標準。
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作為道德規範,它是國家領導者和貴族等一切行為的標準和要求。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我的理解是 禮 都與涉及人類各種行為和國家各種活動有關。
儀——比較好理解 就是指人的外表或舉動 或按程式進行的禮節 深一點就是法度;禮法 儀,度也。——說文》。 度,就是法度。
也有典範;表率 禮物,饋贈給某人或單位的錢或物 的意思。
仁——「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基本意思是 一種道德範疇,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 。《新華詞典》裡說:它是同情、友愛的思想感情。
希望可以幫到樓主。
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是什麼 忠孝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9樓:金色盛典歷史
1、「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
2、義,與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仁至義盡」。義成為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為」,「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等;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3、 禮,與仁互為表裡,仁是禮的內在精神,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為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涵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謂「禮讓」。
4、 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5、信,乃人言,是說人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這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
如何解釋康有為的「中國人重仁,西方人重智」
就是 仁義 智慧才智 在中國近代史上,康有為對待傳統儒學的態度是什麼和意圖 支援,和改良,利用儒學的外衣進行改革,他是屬於資產階級改良派,提倡君主立憲,他曾寫過兩本書 孔子改制考 和 經學偽經考 都或多或少提到了儒學的作用。跟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思想差不多,只是有器物提高到對思想的改良,他本人到不完全...
如何解釋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怎麼理解「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子罕言利與命1,與仁2.x0d 註釋 1 罕 少.與,和 2 與 認可,讚許.x0d 譯文 孔子極少談論利和天命,讚許仁道.x0d對於這條解釋,歷來分歧很大.主要有 1 楊伯峻 孔子很少 主動 談到功利 命運和仁德.因此,他認為,此句不應斷開,應當是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2 金人王若虛 孔子很少談到利...
字典中是如何解釋,字典中是如何解釋幸福的
定義 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實現的一種主體生存狀態。幸福是一塊透明玻璃.平日裡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在有光的情況下.從不同的角度看過去.它的確是存在的.因為是玻璃.所以它很容易碎裂.幸 是 結構,應查 部。幸 在字典裡的解釋有 a 幸福 幸運 b 認為幸福而高興 c 希望 d 僥倖 幸 是制 上下 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