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渣滓日月光
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六種: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星歲紀年,生肖紀年。
紀年,是指以文字確切記載歷史現象發生的年代。我陵培國歷史悠久,從商代開始就有文字記載,但直到西周中期也沒有確切年代記載。司馬遷根據前人留下的資料,在《史記》中明確記載了西周共和元年及其以後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共和元年神汪盯即西元前841年,我國曆史開始有了確切紀遊和年。
2樓:網友
紀日法:天為幹,地為支。 十天干是甲乙丙至癸;十二地支是子醜寅至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組合為六十個單位,組合的方法是以天干的單數配地支的單數,天干的雙數配地支的雙數,從甲子始,至癸亥終。 一天之內的紀時法:日出時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做夕、晚、暮、昏。
太陽正中時稱日中,將近日中時稱隅中,太陽西斜稱日昃,太陽落山稱日入。 紀月法:春夏秋冬。
紀年法:年號、星歲紀、干支紀、生肖紀年。 節氣:
是通過觀象授時來指導農業生產的 。將全年劃分漏拆為二十四個段落,包括立春、驚蟄等十二個「節」氣,雨水、春分舉哪等十正搜碼二個「中」氣,統稱「二十四節氣」。
3樓:帳號已登出
王公即鏈鍵位晌返年宴喚飢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崤之戰》:「三十三年春, 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年號紀年法。
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 如《石鐘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等。
古代紀年方法主要有哪些?
4樓:小魚的生活筆記
1、年號紀年。
我國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紀年,如周宣王元年(西元前827年)等等。漢武帝劉徹開始用年號紀年,即位那年稱建元元年(西元前140年),順次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
歷史上使用過的年號,約有八百多個。古醫書有不少是用這種方法來紀年的,如宋·劉昉《幼幼新書》李庚序題作「紹興二十年九月幾望」。紹興是南宋高宗趙構的年號。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紀年明確,可以直接表明具體的年份。
2、干支紀年。
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來紀年的方法。其特點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組成乙個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遠是單數對單數、雙數對雙數,不可能出現奇偶相組合。
c、60年一迴圈,週而復始。
3、生肖紀年。
十二生肖之說起於東漢,漢前未見記載。生肖可以用來推算乙個人的年齡、出生的年份,歷史上也使用過生肖紀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兒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號,鼠兒年即甲子,為西元1324年)的記載。
我國古代的紀年法有哪三種
5樓:哲哥聊歷史
1、年號紀年,我國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紀年,如周宣王元年等等。漢武帝劉徹開始用年號紀年,即位那年稱建元元年,順次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
2、幹純知支做漏消紀年,干支紀年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紀年方式之一。自東漢光武帝建搜蔽武三十年開始干支正式用於紀年。干支紀年在中醫古籍中有廣泛的應用。
3、星歲紀年戰國時代,天文占星家根據天象紀年,有所謂星歲紀年法。星指歲星,歲指太歲故有歲星紀年法和太歲紀年法。
主要的紀年法有哪些?
6樓:乾萊資訊諮詢
古代紀年方法:
一、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二、年號紀年法。
三、干支紀年法。
四、年號干支兼用法。
五、星歲紀年。
1、歲星紀年 2、太歲紀年。
六、生肖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公元紀年制度,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
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
教養方式有哪幾種,教養方式分為哪幾種
教養方式有好幾種,比如像嚴格型的,溫柔型的,或者像平凡型的,就是比較冷漠,那種的都是我的,關鍵最好是又有點嚴格,溫柔是最好的 教養方式分為哪幾種 教育型別 根據教育的物件 任務 內容和形式的特徵對教育實踐所作的劃分。教育型別主要有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3種。根據教育自身形式化的程度不同,即教育...
o控制方式有哪幾種,I O控制方式有哪幾種
i o控制方式主要有程式查詢方式 中斷方式 dma方式和i o通道控制方式。程式查詢方式也稱為程式輪詢方式,該方式採用使用者程式直接控制主機與外部裝置之間輸入 輸出操作。cpu必須不停地迴圈測試i o裝置的狀態埠,當發現裝置處於準備好 ready 狀態時,cpu就可以與i o裝置進行資料存取操作。中...
創業有哪幾種方式,創業有哪幾種模式
如果你年輕又有技術,那麼就發揮你的特長。如果你沒有什麼特長,那麼考慮從簡單的做起,比如我用的 星聚寶 軟體,學技術做任務都行。做任務的話有1 2000一個月,也可以學技術長期發展。讀了 松鼠 來 這一源 課,我猜想如果你任意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遲早有一天,你會發現,我們生活的地方,從此不再需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