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大學微言的內容簡介
1樓:血盟孑孑
《原本大學微言》是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大學》的講記,書名中說的「原本大學」,指的是《大學》的古本《小戴禮記·大學》。作者以淵博的學識,綜羅大量的文史典故,對《大學》中的微言大義作了揭示,給人以知識的樂趣和人生的啟悟。《大學》是儒家的代表作之一,相傳為孔子的學生曾子(曾參)所著。
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是宋代以後士入學子必讀的教科書。文中以「明明德」、「親民」、「至善」為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對道德修養與社會政治的關係作了系統的論述,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原本大學微言的文摘
2樓:手機使用者
同樣的,唐、宋以後的道家,也與禪宗互有關聯,例如道教《清靜經》的主旨,也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人生在任何乙個時代,要想做到思想、學術、生活完全能脫離現實而獨立生存,肯定地說,是絕對不可能的。尤其是乙個知識分子的儒者,如二程夫子、朱熹先生等讀書人,當時學了佛、道兩家的學問修養,就回來反求諸已,重新開啟孔家店,自立門戶成家,那也是無可厚非、情有可原的事。這些確實資料,你只要遍讀程、朱兩家遺集,及明瞭歷史演變,就到處可見。
但最不能使人贊同的,明明是借了別家的資本,或是偷用了別人的本錢,卻又指著別人的大。
門大罵「異端」,實在是令人齒冷,令人反而覺得假道學倒不及真小人了!
朱子「虛靈不昧」說的**。
現在,我們且看朱子怎樣註解「明明德」和「親(新)民」的涵義。這段註解在前一章已經引述出來。現在我們為了講解方便,也為了加深印象,再次引述他的註解如下。
他說:「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
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
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汙也。」
這一段話,可以說是朱熹先生代表宋儒,以及程、朱理學的最高哲學的主旨。我們把它試著用現代白話來說清楚。他說,《大學》所講明德的內涵,是說什麼呢?
那是說人們生命中本有之性,原來本是虛靈不昧的,它能夠具備一切的道理,而且能夠適應萬事的作用。
注意啊!這是朱子說,天生人性,本來便是「虛靈不昧」的,人性本來是具備理性,能夠適應萬事(萬物)的。
但是,天生生命的稟賦,同時為氣質的功能所拘束了,又為人心自己的慾望所矇蔽了,所以有時候就昏迷不清醒了,也可說不理性了。不過,那個人性的本體,還是照樣很清明的,並沒有停息過。所以學問之道,就要在它發動氣稟、發動人慾的時候來明白它,就立刻恢復它的最初面目。
注意啊!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朱子當然知道,但他不用「性善論」做定位,卻用「虛靈不昧」四個字來說明人的本性,這就不知所云了!
等於和尚不信佛經佛說,專門學那些五花八門的特異功能之說來當佛學。
虛靈不昧是心理上的一種境界,也可以說是意識形成的知覺或感覺的心態,這是由父母所生以後的後天現象作用,說它是後天的個性還馬馬虎虎。如果說是父母未生以前的先天之性,就大有問題了!
原本大學微言的作者簡介
3樓:姿態
南懷瑾(1918年——2012年),國學大師,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樂清南宅殿後村,20世紀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於2012年9月29日在蘇州逝世,享年95歲。
走出大森林的讀後感,《大森林》讀後感
中國最北部的原始森林,是美麗神奇的,為了更好的開發利用,人們對大森林進行調研。一森調人員在大森林中走失了,迷失了近一年。在這大森林裡發現許多鮮為人知的人和事。歷盡艱辛,憑著毅力戰勝各種困難,展示人固有的本性。大森林 讀後感 暑期,我讀了很多本書,大森林的主人 只是其中一本不起眼的書而已,雖然它微不足...
《大瀑布的葬禮》讀後感,瀑布的讀後感,急需
瀑布的讀後感,急需 所以遊者甚為寥落,連街上的不少店鋪都早早關門打烊了。據當地人介紹,盛水季節,瀑水激出的水花雨霧騰空而上,隨風飄飛,高達數百公尺,落於瀑布右側高巖上的黃果樹小鎮,造成 銀雨灑金街 的奇景 可以作者去的那時候是枯水季節,所以沒像徐霞客所說的那樣,這讓作者留下了一點遺憾。黃果樹瀑布落在一...
八大習慣讀後感,八大習慣讀後感
習慣了一個人喝牛奶 一個人上學 一個人望著天 然後,不停想你 這些習慣 是你讓我一點一滴學會的 在你離去以前 是兩個人的世界 一起喝牛奶 一起上學 一起望著天 讀書應該養成的八大習慣分別是什麼?一 好奇心。為什麼要讀書?那就是我們對一些話題 事物有一個好奇心,我們想通過一些方式認識世界 改造世界,讀...